墨香里的词缘

老槐树的影子在青石板路上拉得很长,陈阿婆坐在巷口的竹椅上,手里攥着一本泛黄的《宋词选》,指腹反复摩挲着扉页上 “李清照” 三个字。风从巷尾吹来,带着巷子里那家老文具店特有的墨水味,把书页掀得哗啦作响,也把她的思绪拉回了几十年前。

那时她还是梳着两条麻花辫的小姑娘,跟着做私塾先生的父亲读书。父亲总爱把她叫到书桌前,铺开宣纸,研好徽墨,握着她的小手一笔一画地写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父亲的声音温润,笔尖在纸上晕开的墨迹像极了江南的烟雨,她跟着念的时候,总觉得那些词句里藏着说不尽的温柔。有一次,她不小心把墨汁洒在了刚写好的词上,黑渍像朵难看的花,她急得快哭了,父亲却笑着拿过纸,在墨渍旁添了几笔,竟变成了一枝小小的梅花,他说:“词就像这纸,哪怕有了小缺憾,也能生出别样的意趣。”

墨香里的词缘

后来,父亲走了,留下的那本《宋词选》成了她最珍贵的念想。她把书藏在樟木箱的最底层,每次翻开,都像能再听见父亲的声音。二十岁那年,她嫁给了巷口文具店的掌柜老李。老李是个粗人,不识字,却总爱看着她读词的样子。有一回,她读到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眼眶湿了,老李没说话,只是默默给她泡了杯热茶,然后蹲在柜台后,用铅笔在纸上画了一朵歪歪扭扭的花,推到她面前说:“别难过,你看,花还开着呢。”

日子一天天过,文具店的生意时好时坏,可只要她翻开那本《宋词选》,心里就觉得踏实。有一年冬天特别冷,巷子里的好多店铺都关了门,老李也愁得睡不着觉。那天晚上,她坐在灯下读词,读到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突然有了主意。她找出父亲留下的宣纸和墨,写了好多张宋词书签,第二天摆在文具店的柜台上。没想到,来买书签的人特别多,有学生,有老人,还有路过的游客。有人说,看着这些词,心里就暖和了;有人说,好久没见过这么雅致的东西了。

从那以后,她就开始做宋词书签。老李也帮着她,虽然还是不识字,却学会了裁纸、穿绳,还会把她写好的书签一张张理整齐。有时候,顾客会问她某句词的意思,她就耐心地讲,讲李清照的愁,讲苏轼的旷达,讲辛弃疾的豪迈。有个小姑娘总来买书签,每次都要选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那一张,她说想把这句词送给在外地上学的好朋友,让朋友想起家乡的夏天。还有个老爷爷,每次来都要让她写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说要把书签寄给远方的儿子。

去年,老李走了。文具店的柜台还是老样子,只是少了那个蹲在后面画花的人。她还是每天坐在巷口的竹椅上,手里拿着那本《宋词选》,风一吹,书页哗啦响,就像老李还在身边。有天下午,那个常来买书签的小姑娘又来了,这次她带了一张自己画的画,画里是老槐树、竹椅和翻开的书,她说:“阿婆,我把您和词都画下来了,这样就永远不会忘了。”

她看着画,笑了,眼角却湿了。她想起父亲握着她的手写字的样子,想起老李画的歪歪扭扭的花,想起那些来买书签的人,想起那些藏在词句里的温暖和牵挂。风又吹来了,带着墨水的香味,她轻轻翻开书,读到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可这次,她没有难过,因为她知道,那些词,那些人,那些故事,都像老槐树上的年轮,一圈一圈,刻在心里,永远都不会消失。

现在,巷口的文具店还开着,柜台上依然摆着各种各样的宋词书签。有人问她,为什么守着这家小店,守着这些词。她总是笑着指一指书里的句子,不说话。其实她心里清楚,不是她守着词,是词守着她,守着那些逝去的时光,守着那些未了的牵挂,守着这条巷子里一代又一代的故事。要是你路过这条巷子,说不定还能看见她坐在竹椅上,手里拿着那本泛黄的书,风把书页吹得哗啦响,就像在跟你说,来,听我讲个关于词的故事吧。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墨香里的词缘 https://www.7ca.cn/zsbk/zt/61404.html

上一篇 2025年10月19日 07:25:06
下一篇 2025年10月19日 07:30:55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