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把文学史上的那些作品比作超市货架上的零食,文学分期大概就是贴在包装袋上的生产日期。只不过这标签贴得没那么规整,有时候还会出现 “同一包薯片既像上世纪的库存,又带着今年新款调料味” 的神奇情况。比如你读《红楼梦》,明明写的是清代贵族生活,可里面那些姑娘们的小心思、大家族的人情世故,放到今天的职场剧里居然也毫无违和感,这就让给它贴 “清代小说” 标签的学者们偶尔会挠挠头 —— 总不能在标签上再加一句 “建议搭配现代职场生存指南食用” 吧?
当然,给文学分期也不是学者们闲得没事干搞出来的游戏。就像咱们整理衣柜会按季节把厚外套和薄衬衫分开,文学分期也是为了让大家更容易找到自己想看的东西。你要是想看点充满江湖气的故事,直接翻到 “武侠小说黄金期” 的货架就行,不用在堆满爱情诗的区域里瞎转悠;你要是想感受下年轻人的迷茫和热血,“80 后作家群” 那一排绝对能让你找到共鸣。不过这分类偶尔也会闹笑话,比如有位读者想找 “治愈系散文”,结果被分到 “乡土文学” 里的《边城》圈了粉,回来就跟朋友吐槽:“原来沈从文写的湘西风光,比心理医生的话还让人放松。”
说到文学分期里最容易让人 “脸盲” 的,大概要数古典文学那一块儿。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跟明清小说凑在一起,简直像一群穿着古装的演员站成一排,不仔细看根本分不清谁是谁。有个学生背文学分期时就吐槽:“为啥汉代文人喜欢写长篇大论的赋,到了唐代突然就爱上了四句或八句的诗?难道是汉代纸便宜,唐代纸涨价了?” 这话虽然是玩笑,却也歪打正着说中了一点 —— 文学分期的变化,往往跟当时的生活条件、社会风气脱不了关系。汉代国力强盛,文人就爱用华丽的辞藻歌颂盛世;唐代诗歌发达,跟当时科举考试要考写诗、文人聚会爱赛诗有很大关系。
到了近现代,文学分期的 “画风” 就变得更活泼了。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像一场文学界的 “换装秀”,之前文人写文章都爱用 “之乎者也”,突然就改成了大白话,连鲁迅先生写《狂人日记》都用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开头,让看惯了文言文的读者直呼 “接地气”。不过这 “换装” 也不是一帆风顺,有位老学者就曾抱怨:“以前读文章像品清茶,慢慢品才有味道;现在读白话文,像喝白开水,一下子就咽下去了,总觉得少了点嚼头。” 可没想到,就是这种 “白开水” 式的文字,反而让更多普通人爱上了阅读,连不识字的老太太都能听人讲《阿 Q 正传》,还会跟着骂一句 “阿 Q 真是个糊涂蛋”。
再往后,文学分期就出现了更多 “小分支”,比如 “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网络文学” 等等,简直像一棵大树上长出的各种奇形怪状的枝丫。有次朋友聊天,有人说自己喜欢 “寻根文学”,觉得贾平凹写的《秦腔》里全是乡土气息;有人说更喜欢 “先锋文学”,余华的《活着》看得人又哭又笑;还有人插话说:“你们说的都太老了,我现在只看网络小说,霸道总裁和穿越女主才有意思!” 这话一出,大家差点吵起来,最后还是一位作家打圆场:“其实不管是哪种文学,就像有人爱吃辣有人爱吃甜,没必要争个高低。你看‘寻根文学’像炖得软烂的红烧肉,‘先锋文学’像加了调料的凉拌菜,网络文学像口味多样的零食,各有各的好吃之处。”
不过文学分期也不是万能的,有时候还会出现 “跨界” 的情况。比如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既带着 “京派文学” 的优雅,又有 “乡土文学” 的朴实,你把它分到哪个时期都觉得有点勉强。有位编辑给汪曾祺的小说分类时就犯了难:“要是按写作时间算,该分到‘新时期文学’;可按内容风格算,又更像‘乡土文学’。要不干脆贴个‘混合口味’的标签?” 这种 “不好归类” 的作品其实还有很多,它们就像文学分期里的 “调皮鬼”,故意不按套路出牌,却反而让文学世界变得更有趣。
还有些时候,文学分期会跟作家本人 “闹别扭”。比如金庸先生,他的武侠小说大多写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按理说该分到 “港台武侠文学期”,可直到今天,还有无数人在看《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甚至有人把这些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游戏,热度一点不输新出的作品。有个 00 后就说:“我以为金庸是最近才火起来的作家,直到看到爷爷的书架上摆着几十年前的武侠小说,才知道他居然是‘老前辈’。” 这种 “跨越时代” 的魅力,大概就是好作品的魔力 —— 不管文学分期把它归到哪个时代,它都能自己 “跑” 到读者心里去。
其实仔细想想,文学分期更像给文学作品排的 “家谱”,虽然有时候会把亲戚关系搞得有点复杂,但总算是能让人理清脉络。就像你翻开这本 “家谱”,能看到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是 “邻居”,宋代词人苏轼和辛弃疾住对门,元代的关汉卿在隔壁写杂剧,明清的曹雪芹和施耐庵在院子里讨论小说情节。偶尔还会看到几个 “串门” 的,比如鲁迅会走到唐代诗人的院子里,跟李白聊两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金庸会跑到明清小说的区域,跟施耐庵交流写武侠和写梁山好汉的心得。
当然,也有人觉得文学分期没必要太较真,毕竟作品好不好看,跟它属于哪个时期没多大关系。你可能因为一首唐诗爱上古典文学,也可能因为一本网络小说开始喜欢阅读;你可能觉得五四时期的散文充满力量,也可能觉得当代作家的作品更贴近生活。就像有人说的:“我读《西游记》的时候,从来没想过它是明代小说,只觉得孙悟空特别厉害;我看《三体》的时候,也没在意它是当代科幻,只被里面的宇宙故事吸引。”
说到底,文学分期就像给文学世界画的一张地图,它能帮你找到想去的地方,却不能限制你走哪条路。你可以按图索骥,从唐诗读到宋词再读到元曲;也可以随心所欲,今天读鲁迅,明天读金庸,后天读网络小说。毕竟文学的魅力,从来不是靠 “标签” 来定义的,而是靠那些文字里的故事、情感和思想,悄悄走进你的心里,陪你度过一个又一个无聊的夜晚,给你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感动和思考。所以下次再看到文学分期的时候,别把它当成死板的规定,就当是学者们跟你开的一个小玩笑,告诉你:“嘿,这些有趣的作品,都在这儿等你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文学分期:给作家们的 “时光标签” 有点皮 https://www.7ca.cn/zsbk/zt/61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