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墨春秋里的评腔雅韵:一段跨越百年的民间声腔记忆

粉墨春秋里的评腔雅韵:一段跨越百年的民间声腔记忆

光绪年间的冀东平原上,秋庄稼刚收完,村口老槐树下就搭起了简易戏台。十六岁的李桂珍攥着母亲给的两个铜板,挤在人群最前面,看台上穿蓝布衫的艺人开口唱 “小白菜泪汪汪”,那婉转的腔调像带了钩子,把她的魂儿都勾到了戏里。这是她第一次听见 “蹦蹦戏”—— 后来人们叫它评剧,而这一遇,竟让她往后六十年的人生都浸在了这声腔里。

李桂珍家是佃农,平日里连顿饱饭都难吃上,可只要村里有 “蹦蹦戏” 班子来,她总能想办法凑出看戏的钱。有次班子里的旦角突然病倒,班主急得团团转,李桂珍不知哪来的勇气,冲到后台说自己能唱《安安送米》。班主上下打量这个瘦得像豆芽菜的姑娘,半信半疑地给她递过戏服。锣鼓声起,她一开口,那清亮又带着哭腔的调子让台下瞬间安静,连原本生病的旦角都撑着身子从后台探出头来。那天过后,班主找到李桂珍的爹娘,想收她做徒弟,爹娘虽舍不得女儿吃苦,可看着女儿眼里的光,终究还是点了头。

进了戏班,李桂珍才知道学戏有多难。天不亮就得起来练基本功,压腿、下腰、练声,稍有差池就会被师傅责罚。她的嗓子算不上最出众的,但胜在肯下功夫,别人练一个时辰,她就练两个时辰,常常练到嗓子沙哑,只能用温水润着。师傅教她唱《花为媒》里的张五可,一句 “好一个俊书生翩翩少年”,她练了整整一个月,才唱出那种又娇又俏的劲儿。戏班里的师兄弟常拿她打趣,说她是 “笨鸟先飞”,她却不恼,只是笑着说:“我就是喜欢这戏,多练会儿心里踏实。”

民国初年,戏班开始往城里走。第一次到天津卫演出时,李桂珍心里既紧张又期待。城里的戏台比乡下的气派多了,台下的观众也更懂戏,一个眼神、一个身段不到位,就会有人喝倒彩。有次演《刘巧儿》,她扮演的刘巧儿在 “抗婚” 那段戏里,情绪太激动,忘了一个关键的水袖动作,台下顿时传来一阵议论声。她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好在师傅在后台及时提醒,她才稳住心神,接着往下演。演出结束后,她躲在后台哭了很久,师傅却没有责怪她,只是说:“城里的观众眼光高,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你得记住,台上的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因为戏比天大。”

从那以后,李桂珍对自己要求更严了。每次演出前,她都会把要演的剧目在心里过一遍,连每个动作的幅度、每个唱腔的高低都琢磨得清清楚楚。慢慢地,她在天津卫有了名气,很多观众专门来戏院看她演的刘巧儿、张五可。有一次,一个老太太看完她的戏,拉着她的手说:“姑娘,你演的刘巧儿太像了,就跟我邻家那个敢跟爹娘争婚事的丫头一模一样。” 听到这话,李桂珍心里暖暖的,她知道,自己的戏真正唱到观众心里去了。

抗日战争时期,戏班的日子变得艰难起来。日军占领了天津,很多戏院被迫停业,他们只能辗转到郊区或者农村演出。有时候演出到一半,日军就会闯进来捣乱,把戏台砸了,还抢走他们的道具和行头。有一次,他们在一个小村庄演出《小女婿》,刚演到一半,就听到外面传来枪声,大家吓得四处躲藏。李桂珍抱着戏服,躲在一个柴房里,听着外面的枪声和日军的叫喊声,心里又害怕又愤怒。等日军走后,戏台已经被砸得不成样子,师兄弟有的受了伤,有的丢了行李。师傅看着狼狈的众人,坚定地说:“只要我们人还在,戏就不能停。老百姓需要看戏,需要从戏里找到活下去的勇气。”

于是,他们在废墟上重新搭起戏台,没有道具就用老百姓家里的日常用品代替,没有行头就穿着自己的衣服。李桂珍依旧认真地演着每一场戏,只是她的唱腔里多了几分悲壮和坚毅。有次演《祥林嫂》,当她唱到 “我真傻,真的” 时,台下的观众有的抹起了眼泪,有的握紧了拳头。演出结束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对她说:“李老板,您的戏让我明白,就算日子再难,也不能丢了骨气。” 那一刻,李桂珍更加坚定了继续唱下去的决心,她知道,这戏不仅是娱乐,更是一种力量,能在艰难的岁月里给人们带来希望。

新中国成立后,评剧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李桂珍所在的戏班被改编成了国营剧团,她也成了剧团的主演。政府不仅给他们提供了更好的演出条件,还组织专业的编剧给他们创作新的剧目。她开始尝试演一些反映新时代生活的戏,比如《小二黑结婚》。为了演好剧中的小芹,她专门到农村体验生活,跟村里的姑娘们一起下地干活、拉家常,观察她们的言行举止。她发现农村姑娘说话直白、性格爽朗,于是在表演时,就特意加入了一些朴实的动作和生活化的唱腔,让小芹这个角色更加鲜活。《小二黑结婚》演出后大获成功,不仅在国内受欢迎,还被邀请到国外演出,让更多人了解到评剧的魅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桂珍渐渐老了,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频繁地登台演出。但她没有离开评剧,而是留在剧团里当起了老师,把自己多年的演戏经验传授给年轻演员。她教学生时,依旧保持着严谨的态度,从基本功到唱腔、身段,每一个细节都亲自指导。有个年轻的女学生学唱《花为媒》时,总找不到张五可那种娇俏的感觉,李桂珍就一遍遍地给她示范,还跟她讲张五可的性格特点,让她从心里去理解这个角色。在她的耐心教导下,那个女学生后来成了剧团里的骨干演员,每次演出前都会去看望她,跟她请教演戏的技巧。

有一年重阳节,剧团组织了一场 “师徒同台” 演出,李桂珍虽然已经七十多岁了,但还是答应跟学生一起演一段《花为媒》。演出那天,她穿上熟悉的戏服,站上阔别多年的戏台,当锣鼓声响起,她一开口,熟悉的腔调瞬间勾起了台下观众的回忆。台下掌声雷动,很多老观众激动地站起来,跟着她一起哼唱。演出结束后,学生扶着她走下台,她看着台下热情的观众,眼里满是欣慰的泪水。她知道,自己这辈子没白活,评剧就像她的孩子一样,在一代代演员的传承下,依旧焕发着生机。

如今,李桂珍已经不在了,但她的故事还在评剧界流传着。每当有人提起她,大家都会说:“那是个把一辈子都献给评剧的人。” 而评剧,也像一条奔流不息的小河,带着无数像李桂珍这样的艺人的心血和情感,在岁月的长河里静静流淌,继续用它独特的声腔,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陪伴着一代又一代观众走过春夏秋冬。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粉墨春秋里的评腔雅韵:一段跨越百年的民间声腔记忆 https://www.7ca.cn/zsbk/zt/61427.html

上一篇 2025年10月19日 08:34:38
下一篇 2025年10月19日 08:39:16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