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山环抱的清溪村,有一间不起眼的土坯教室,屋顶的瓦片偶尔会在雨天漏下几滴水珠,墙壁上的奖状却贴得满满当当。这里是李芳工作了二十年的地方,从二十岁出头的青涩姑娘到鬓角染霜的中年教师,她用一支支粉笔在黑板上书写的,不仅是加减乘除与诗词文章,更是一代又一代山村孩子走出大山的希望。很多人曾不解,师范院校毕业的她本有机会留在县城中学,为何偏偏选择扎根这交通不便的山村?答案或许就藏在她常说的那句话里:“每个孩子的眼睛都该被照亮,不能因为山高路远,就让他们错过星光。”
李芳的教学日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处处透着动人的坚持。每天清晨,她会提前半小时到教室,把门窗打开通风,再用抹布仔细擦净每一张课桌;放学后天色渐暗时,她总会提着马灯送家远的孩子走一段山路,一路上还不忘抽查当天学过的生字;遇到家庭困难的学生,她会自掏腰包垫付学费,把自家的衣物和书籍悄悄塞进孩子的书包。有一年冬天,村里的路被大雪封了,班车无法通行,她就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步行两个小时到镇上给学生买作业本,回到学校时,裤脚和鞋子早已冻成了冰壳。这样的小事,在她二十年的教学生涯里不胜枚举,就像一粒粒微小的石子,慢慢铺成了孩子们通往未来的道路。

有人说,乡村教育是件 “吃力不讨好” 的事,工资不高,条件艰苦,还很难看到立竿见影的成果。但李芳却不这么认为,在她眼里,教育就像播种,播下的种子或许不会立刻发芽,但只要耐心浇灌,总有一天会开出花来。她班上有个叫王小军的孩子,小时候因为一场意外失去了父亲,母亲常年在外打工,他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性格变得孤僻又自卑,上课总是低着头,作业也常常不交。李芳没有责备他,而是每天放学后留他在教室里,一边辅导作业,一边和他聊天,从家里的庄稼说到外面的世界,从他喜欢的漫画说到未来的梦想。慢慢地,王小军的头抬了起来,眼睛里有了光,不仅作业按时完成了,还主动报名参加了学校的朗诵比赛。后来王小军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临走前特意给李芳写了一封信,信里说:“李老师,是您让我知道,我也可以有梦想,也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样,朝着远方奔跑。” 这样的故事,在李芳的教学生涯里还有很多,每一个孩子的转变,都是她坚持下去的动力。
或许有人会问,二十年的时间,难道她就没有过动摇吗?其实也有过。有一年,她的丈夫在县城找了份不错的工作,想让她一起过去,还能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环境。那段时间,李芳确实犹豫过,看着身边的同事一个个离开乡村,看着自己的孩子因为聚少离多而变得生疏,她心里也不是滋味。但当她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期待的眼神,听到他们齐声喊 “李老师好” 时,她又打消了离开的念头。她对丈夫说:“我走了,这些孩子怎么办?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好好读书了。” 最终,丈夫理解了她的选择,还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责任,让她能更安心地留在学校。在李芳看来,选择乡村教育,就意味着选择了一份责任,这份责任不仅关乎一个孩子的未来,更关乎一个村子的希望。如果因为困难就放弃,那她对不起自己当初选择当老师时的初心,也对不起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
李芳的坚守,不仅改变了很多孩子的命运,也影响了身边的人。村里有个叫张丽的姑娘,是李芳最早教过的学生之一,大学毕业后,她放弃了城市里的工作,回到了清溪村,成为了一名代课老师,和李芳一起教孩子们读书。张丽说:“小时候李老师教我读书,告诉我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现在我想把这份精彩传递下去,让更多的孩子能走出大山,也让更多的人能回到家乡,建设家乡。” 除了张丽,还有很多李芳教过的学生,有的成为了医生,有的成为了工程师,有的虽然留在了农村,却用学到的知识带领村民种果树、搞养殖,让清溪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李芳常说,她最骄傲的不是自己得了多少荣誉,而是看到自己教过的学生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能记得自己曾经教过他们的道理。
如今,李芳已经四十多岁了,眼角有了细纹,声音也不如年轻时清亮,但她站在讲台上的身影,依然挺拔又坚定。每天清晨,她还是会提前到教室,擦净课桌,等待孩子们的到来;每天傍晚,她还是会提着马灯,送孩子们走一段山路,和他们说着贴心的话。她就像清溪村里的一棵老槐树,默默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枝叶为孩子们遮风挡雨,用自己的果实滋养着这片土地。或许她的名字不会被很多人记住,她的故事也不会被广泛传播,但在清溪村的孩子们心里,在那些因为她而改变命运的人心里,她永远是那个点亮星光的人。当有人问她,会不会一直教下去时,她笑着说:“只要孩子们还需要我,只要我还能站在讲台上,我就会一直教下去。”
常见问答
- 李芳为什么放弃县城的工作机会,选择留在乡村当教师?
答:李芳认为每个孩子的眼睛都该被照亮,不能因为山村交通不便就让孩子错过接受教育的机会,她始终记得当老师的初心,想要帮助山村孩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 在面对家庭与工作的矛盾时,李芳是如何选择的?
答:当丈夫希望她去县城生活、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环境时,李芳也曾犹豫,但看到孩子们期待的眼神,她最终选择留在乡村。后来丈夫理解了她的责任与初心,主动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让她能安心教学。
- 李芳是如何帮助性格孤僻的学生王小军转变的?
答:李芳没有责备王小军,而是每天放学后留他在教室辅导作业,同时和他聊天,从生活琐事聊到未来梦想,用耐心和关心慢慢打开他的心扉,让他逐渐变得自信,不仅能按时完成作业,还主动参加学校活动。
- 李芳的坚守对身边人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她的学生张丽大学毕业后放弃城市工作,回到乡村当代课老师,传承她的教育初心;还有很多学生成为医生、工程师等对社会有用的人,部分留在农村的学生也用知识带领村民改善生活,推动家乡发展。
- 现在的李芳有怎样的工作状态?未来她打算继续坚持教学吗?
答:如今四十多岁的李芳,依然每天提前到教室准备,傍晚送孩子回家,站在讲台上的身影依旧坚定。当被问起是否继续教学时,她表示只要孩子们需要、自己还能站在讲台,就会一直教下去。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粉笔灰里藏星光:记乡村教师李芳的二十年坚守 https://www.7ca.cn/zsbk/zt/61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