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种感觉,有时候拿起一本书,哪怕没看作者名字,读个两三段就忍不住嘀咕:“哎,这味儿怎么这么熟?” 其实啊,这就是作家藏在文字里的小秘密 —— 个人风格。就像有人一说话你就知道是他,作家的文字也带着自己专属的 “声音”,有的像唠家常,有的像讲童话故事,还有的总爱绕着弯子跟你讲道理,特别有意思。
我最早 get 到这种 “风格密码”,是读汪曾祺先生的文章。他写吃的那段,至今想起来还会流口水。不像别的作家写美食,要么列一堆食材清单,要么讲一堆烹饪技巧,汪先生不这样。他就像坐在你对面,手里端着杯茶,慢悠悠跟你说:“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 ——’声音娇娇的。” 你看,没有华丽的词儿,全是日常的小细节,可就是这些话,能让你立马想象出昆明雨季的样子,连卖杨梅姑娘的声音都像在耳边响着。这种把生活里的小事写得活色生香的本事,大概只有汪先生能做到了。

后来读老舍先生的作品,又发现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老舍先生写北京,那叫一个地道,连胡同里的风都带着京味儿。他在《骆驼祥子》里写祥子拉车:“他确乎像一颗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他有自己的打算,有些心眼,但不好向别人讲论。在洋车夫里,个人的委屈与困难是公众的话料,‘车口儿’上,小茶馆中,大杂院里,每人报告着形容着或吵嚷着自己的事,而后这些事成为大家的财产,像民歌似的由一处传到一处。祥子是乡下人,口齿没有城里人那么灵便;设若口齿灵利是出于天才,他天生来的不愿多说话,所以也不愿学着城里人的贫嘴恶舌。” 你看这文字,短句多,像北京人说话一样干脆,还带着股子幽默劲儿。明明是写祥子的辛苦,可从老舍先生笔下写出来,既不刻意卖惨,也不煽情,就那么实实在在地讲出来,却比任何夸张的描写都让人觉得心疼。这种带着地域特色又接地气的风格,一下子就能和其他作家区分开。
再往后接触到张爱玲,才知道文字还能有这么细腻又冷清的调子。张爱玲写爱情,写人生,总带着一种看透世事的冷静。她在《金锁记》里写曹七巧:“她到了窗前,揭开了那边上缀着小绒球的墨绿洋式窗帘,季泽正在弄堂里往外走,长衫搭在臂上,晴天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褂里去,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 你看,连写一个人走路的样子,都能写出这么多细节,风的形状、衣服的质感,还有那种说不出来的疏离感。张爱玲的文字里总带着点 “凉”,不是冷冰冰的凉,是那种秋天傍晚坐在院子里,看着太阳下山的凉,明明很美,却又让人心里有点空落落的。这种独特的 “张氏腔调”,哪怕混在一堆文章里,也能被一眼挑出来。
其实不光这些老作家,现在很多年轻作家也有自己鲜明的风格。比如李娟,她写新疆阿勒泰的牧场生活,文字里全是草原的辽阔和生活的鲜活。她写羊群:“羊群在山坡上慢慢移动,像一团团白色的云。风把草的味道吹过来,还有羊身上淡淡的膻气,混在一起,就是草原的味道。我坐在帐篷门口,看着太阳一点点落下去,把远处的雪山染成金色,心里什么都不用想,就觉得特别踏实。” 没有复杂的结构,没有深奥的道理,全是最真实的感受,可就是这种简单直白,让人觉得特别治愈。还有双雪涛,他写东北的故事,文字里总带着点悬疑和沧桑,像老电影一样,画面感特别强。他笔下的人物,不管是出租车司机还是普通工人,都带着股子韧劲,哪怕生活再难,也能找到活下去的力量。
有时候我会想,作家的风格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可能和他们的成长环境有关吧。汪曾祺在江南长大,见惯了小桥流水、市井烟火,所以文字里全是生活的暖意;老舍先生在北京的胡同里长大,听惯了京腔京韵,所以笔下的人物个个都带着北京人的爽快;张爱玲从小经历了太多变故,看遍了人情冷暖,所以文字里才会有那种冷静又疏离的调子。也可能和他们的性格有关,有的作家开朗外向,写出来的文字就像阳光一样明媚;有的作家内向敏感,文字里就多了些细腻的思考。不管是哪种原因,正是这些独一无二的风格,才让每一位作家都变得不可替代。
记得有一次,我在书店随手翻到一本书,没看作者名,读了两段就觉得:“这感觉好熟悉啊,像谁来着?” 再翻到扉页一看,果然是我喜欢的那位作家。那种 “啊,我就知道是他” 的感觉,就像遇到了老朋友一样亲切。其实读书的乐趣不就在这儿吗?不光是读故事,更是在和不同风格的作家对话。你会因为汪曾祺的文字爱上生活里的小美好,会因为老舍的文字读懂普通人的不易,会因为张爱玲的文字思考人生的真相。
现在每次读新书,我都会下意识地去找找这位作家的 “风格密码”。有的作家喜欢用大量的比喻,让文字像诗一样优美;有的作家喜欢用对话推动故事,让人物活灵活现;还有的作家喜欢在结尾留个小悬念,让你读完还忍不住琢磨半天。这些不同的风格,就像一道道不同口味的菜,有的清淡爽口,有的浓郁醇厚,有的辛辣刺激,不管你喜欢哪种,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道。
你们平时读书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那种 “一开口就知道是他” 的作家?是因为他独特的用词,还是特别的叙事方式?或者是他笔下那些让人过目不忘的人物?有时候哪怕过了很久,再想起那些文字,还是能清晰地记得那种独有的感觉,这大概就是作家个人风格最神奇的地方吧。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聊聊那些让我一眼就认出来的作家风格 https://www.7ca.cn/zsbk/zt/61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