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路过老巷时,总能看见张婆婆坐在杂货店门口的藤椅上。她的头发白得像晒透的棉絮,却总用一根蓝布带仔细束着,怀里抱着个掉了漆的搪瓷缸,缸沿上还留着半圈模糊的红漆,据说是她嫁过来那年,老伴用第一个月工资买的。每次有人经过,她都会抬起头笑,眼角的皱纹挤成两朵小小的菊花,可那笑容里藏着的空荡,却像老巷深处的风,轻轻一吹就让人鼻头发酸。
杂货店的木门是斑驳的朱红色,门框上还贴着张褪色的春联,“春回大地” 四个字只剩一半,另一半被岁月啃得模糊不清。柜台上摆着的玻璃罐里,装着橘子味的硬糖,糖纸已经泛黄发脆,却还保持着整齐的堆叠。有次我问张婆婆,这些糖放了这么久,怎么还不扔。她用布满青筋的手轻轻摸着罐子,说这是孙子小时候最爱的口味,去年孙子从外地回来,还念叨着要找这种糖吃,她想着说不定哪天孩子又突然回来了,得让他一进门就能看见。

上个月降温那几天,我看见张婆婆在巷口的修车摊前徘徊。修车的王师傅正蹲在地上补轮胎,手里的锤子敲得 “叮叮” 响。张婆婆站在一旁,手在棉袄口袋里反复摸索,最后掏出个布包,一层层打开,里面是几张皱巴巴的零钱。“王师傅,” 她声音有些发颤,“能不能帮我看看那辆老自行车?就是去年冬天坏在这儿的,我想着…… 想着孙子要是回来,能骑着它去买糖葫芦。”
王师傅停下手里的活,抬头看了看张婆婆,又看了看巷口那辆蒙着灰尘的旧自行车。车把上还挂着个小铃铛,漆已经掉光了,铃舌也锈住了,风一吹,只能发出 “沙沙” 的轻响。“张婆婆,” 王师傅叹了口气,“那车零件都老化了,修好了也骑不了多久。再说,现在年轻人谁还骑这种老自行车啊?” 张婆婆没说话,只是蹲下身,用袖子擦了擦自行车的座位,座位上的裂痕里积着灰,她擦得很认真,像是在擦拭一件稀世珍宝。
我想起去年冬天,也是这样冷的天,张婆婆的孙子回来过一次。那小伙子穿着时髦的羽绒服,手里拿着最新款的手机,走路都低着头看屏幕。张婆婆拉着他的手,想让他尝尝自己做的酱菜,他却皱着眉说 “太咸了”;张婆婆想让他坐一会儿那辆老自行车,他笑着说 “现在谁还骑这个,我开车来的”。那天下午,张婆婆坐在藤椅上,看着孙子开车离开的背影,直到车影消失在巷口,她还保持着眺望的姿势,怀里的搪瓷缸凉透了,她也没察觉。
后来有次聊天,王师傅跟我说,张婆婆的儿子在外地工作,好几年没回来了,孙子去年回来,也是因为要出差,顺路过来看看。“她总跟我说,等天暖和了,就把自行车修好,说不定孙子下次回来,就愿意骑了。” 王师傅指了指那辆旧自行车,“其实她心里都明白,就是不愿意承认。人老了,不就靠着这点念想活着吗?”
前几天我又路过老巷,看见张婆婆正坐在藤椅上,手里拿着个针线笸箩,缝补着一件小小的棉袄。棉袄是蓝色的,上面印着卡通图案,图案已经洗得模糊了,一看就是很多年前的款式。“这是孙子小时候穿的,” 她看见我,笑着说,“我想着今年冬天要是冷,他回来就能穿了。虽然小了点,说不定能当个马甲穿。” 阳光透过巷口的梧桐树,洒在她的白发上,像撒了一层碎金,她的手指有些僵硬,穿针的时候要试好几次才能把线穿进针孔,可她脸上的笑容,却比阳光还要暖。
巷口的路灯亮了,昏黄的光笼罩着杂货店,也笼罩着张婆婆和她的藤椅。灯光里有飞蛾在盘旋,一圈又一圈,像是在追逐着什么。张婆婆抬起头,看着路灯,嘴里轻声念叨着:“不知道今晚会不会有月亮,有月亮的话,孙子要是在路上,就能看清路了。” 她的声音很轻,被风吹着,散在老巷的空气里,我站在不远处,看着她的背影,突然想起自己的外婆,也是这样,总在门口盼着我回家,总把我爱吃的东西留着,哪怕放坏了,也舍不得扔。
有次我买了串糖葫芦,递给张婆婆,她接过,却没吃,而是用纸巾小心翼翼地包好,放进了棉袄口袋。“等孙子回来,给他吃,” 她笑着说,“他小时候最爱吃这个,每次都要吃两串,一串山楂的,一串山药的。” 我看着她的眼睛,那双眼睛里布满了血丝,却闪着光,像是藏着星星。那一刻,我突然明白,那些在旁人看来不切实际的念想,对张婆婆来说,却是支撑她熬过无数个孤独日夜的光。
巷口的风又吹来了,带着一丝凉意,张婆婆裹紧了棉袄,把搪瓷缸抱在怀里。搪瓷缸上的红漆虽然模糊了,却依旧鲜艳,就像她心里的念想,不管过了多久,都不会褪色。路灯下,她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和那辆旧自行车的影子叠在一起,像是两个相依为命的老友,在寂静的老巷里,守着一个关于等待的约定。
我慢慢走出老巷,回头看时,张婆婆还坐在藤椅上,怀里抱着搪瓷缸,望着巷口的方向。路灯的光落在她身上,温柔得像一双大手,轻轻拥抱着她。我不知道她的孙子会不会回来,会不会骑上那辆修好的老自行车,会不会再尝尝她做的酱菜。可我知道,只要还有念想,张婆婆就不会孤单,就像巷口的路灯,不管刮风下雨,都会亮着,等着那些需要它的人。
走在热闹的大街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每个人都行色匆匆,忙着赶路,忙着工作,忙着追逐那些看似重要的东西。可我们是不是都忘了,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有个人正抱着满心的念想,等着我们回家?是不是都忘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日常,其实藏着最珍贵的温暖?就像张婆婆的搪瓷缸,就像那辆旧自行车,就像巷口的路灯,它们或许不显眼,却承载着最真挚的情感,在岁月的长河里,静静诉说着关于爱与等待的故事。
夜色渐深,街上的灯一盏盏亮了起来,五颜六色的灯光晃得人眼睛发花。可我总觉得,再亮的灯,也比不上老巷口那盏昏黄的路灯,比不上张婆婆眼里的光。因为那盏灯里,藏着一个老人最纯粹的念想,藏着一份最动人的牵挂。下次再路过老巷,我想再买一串糖葫芦,递给张婆婆,或许还能陪她坐一会儿,听她讲讲关于孙子的故事,讲讲那些藏在岁月里的温暖瞬间。毕竟,对于那些守着念想的人来说,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个温暖的陪伴,或许就是最好的慰藉。
你说,当巷口的梧桐叶再次变黄的时候,张婆婆的孙子会不会突然出现在巷口,笑着对她说 “奶奶,我回来了”?会不会接过她手里的糖葫芦,骑上那辆修好的老自行车,陪她去买一次酱菜?会不会穿上那件缝补好的小棉袄,说一句 “奶奶,真暖和”?这些疑问,或许永远没有答案,可只要张婆婆还在等,只要那盏路灯还亮着,这个老巷里的故事,就永远不会结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巷口的灯,照见谁的半生 https://www.7ca.cn/zsbk/zt/61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