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那棵老槐树又落了一地碎影时,我踩着松软的土坯路回到了家。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最先扑进鼻腔的不是预想中尘土的味道,而是淡淡的柴火气,混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红薯甜香。奶奶正蹲在灶台前,佝偻的脊背几乎要贴到膝盖,干枯的手指捏着麦秸秆,小心翼翼地往灶膛里送,火苗舔着锅底,把她的侧脸映得忽明忽暗。
这口灶台陪着奶奶走过了四十多个春秋,青灰色的砖面被烟火熏得发黑,边角处有些砖块已经松动,露出里面泛黄的泥坯。小时候,我总爱搬个小板凳坐在灶台边,看奶奶往锅里丢一把玉米粒,听它们在热油里 “噼里啪啦” 地蹦跳,不一会儿就能捧到一碗喷香的爆米花。那时灶台上方的房梁上,总挂着一串串红辣椒和干玉米,风从窗缝里钻进来,它们就轻轻摇晃,像是在和锅里的饭菜打招呼。

有一年冬天特别冷,雪下了整整三天三夜,把村口的路都封得严严实实。我发了高烧,脸蛋烧得通红,嘴里不停念叨着要吃奶奶做的南瓜粥。奶奶急得直跺脚,踩着没过脚踝的雪去后院挖储存的南瓜,回来时棉鞋全湿了,冻得手指直打颤。她把南瓜切成小块放进锅里,又往灶膛里添了好几根木柴,火苗烧得旺极了,整个厨房都暖融融的。我裹着厚厚的棉被坐在灶台边,看着奶奶忙碌的身影,闻着越来越浓的粥香,感觉病好像都好了一半。
后来我去城里读书,每次打电话回家,奶奶总会说 “灶台上还温着你爱吃的红薯”。放寒假回去的那天,天还没亮透,我刚走到村口就看见家里的烟囱冒着烟。推开门,果然看见奶奶在灶台前忙活,锅里煮着红薯,空气里满是甜甜的味道。奶奶看见我,笑着说 “知道你今天回来,早就把红薯放锅里了,就等你吃热乎的”。那天我吃了好几个红薯,甜到了心里,也暖到了心里。
村里的人渐渐都搬到了城里,很多老房子都空了下来,只有奶奶还守着老房子,守着那口灶台。有人劝奶奶也搬到城里住,奶奶总是摇摇头说 “这灶台陪了我一辈子,我走了,它就没人管了”。去年夏天,村里下了一场大雨,好多老房子都漏雨了,我担心奶奶的房子,赶紧请假回去。回到家,看见奶奶正拿着塑料布往灶台上盖,生怕雨水把灶台淋坏了。奶奶看见我,笑着说 “没事,灶台结实着呢,这点雨不算啥”。
现在我每次回村里,都会先去灶台边看看,帮奶奶添几根木柴,听着火苗 “呼呼” 的声音,看着锅里冒着的热气,就觉得特别踏实。奶奶的灶台,不仅藏着我童年的记忆,更藏着整个村庄的温暖,它像一个老伙计,默默守护着奶奶,也守护着我们心中对家乡的牵挂。不知道等我老了,再回到这里,这口灶台还会不会像现在这样,冒着暖融融的烟,等着我回来吃一口热乎饭。
常见问答
- 文中的灶台对奶奶来说有什么特殊意义?
文中的灶台陪伴奶奶走过四十多个春秋,不仅是做饭的工具,更承载着奶奶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人的牵挂,是奶奶情感的寄托,所以奶奶不愿离开老房子和灶台。
- 作者为什么多次描写灶台带来的 “暖”?
“暖” 既指灶台燃烧时带来的物理温暖,也指灶台旁发生的温馨故事所传递的情感温暖,多次描写 “暖” 能突出灶台的独特价值,也让文章情感更浓厚,更能打动读者。
- 作者写村里的人搬到城里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写村里的人搬到城里,与奶奶坚守老房子和灶台形成对比,更能凸显奶奶对老房子、对灶台的深厚感情,也从侧面反映出乡村的变迁,让文章更具现实感。
- 文中多次提到奶奶做的食物,如红薯、南瓜粥等,有什么用意?
奶奶做的食物是作者童年记忆中重要的部分,多次提及这些食物,能唤起读者对童年、对家乡美食的共鸣,同时也体现出奶奶对作者的疼爱,让文章情感更细腻、更真实。
- 文章结尾为什么会担心老了回来灶台是否还在?
因为灶台承载着作者对家乡、对奶奶的深厚情感,是作者心中家乡的象征,担心灶台不在,其实是担心对家乡的牵挂没有了寄托,体现出作者对家乡和灶台的珍视。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奶奶的灶台,藏着整个村庄的暖 https://www.7ca.cn/zsbk/zt/61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