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翻开一本小说、阅读一篇散文,或是观看一部带有旁白的纪录片时,总会有一个 “声音” 在引导我们走进故事,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人物在想什么、场景是怎样的。这个隐形的 “声音来源”,就是我们常说的叙述者。它不是现实中的作者本人,却承载着传递信息、塑造氛围、连接读者与文本的重要使命,就像一位默默引路的向导,带着我们在文字构建的世界里探索。
叙述者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叙述者会给文本带来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在第一人称叙述中,叙述者通常是故事里的某个角色,用 “我” 的口吻讲述经历。比如在鲁迅的《孔乙己》里,叙述者是咸亨酒店的小伙计,他以旁观者的视角见证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既让故事多了一份真实感,又因为 “我” 的年少和懵懂,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 我们能从 “我” 的叙述里感受到周围人对孔乙己的冷漠,也能透过 “我” 的有限认知,去想象孔乙己未被言说的内心世界。这种叙述方式的好处是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更快代入故事,仿佛自己也成了事件的见证者。
除了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叙述更为常见,它又能细分为全知型、限制型等不同类别。全知型叙述者就像 “上帝视角”,知道故事里所有人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甚至能洞悉每个人物的内心想法。在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叙述者不仅能详细描述拿破仑战争的宏大场面,还能深入安德烈公爵、皮埃尔等不同人物的内心,让读者同时了解多个角色的情感变化和命运走向。这种叙述方式能让文本的格局更宏大,信息更全面,但如果运用不当,也可能让读者觉得过于 “上帝化”,失去对单个角色的深度共情。
而限制型第三人称叙述者则会 “绑定” 某个特定角色,只通过这个角色的视角和认知来传递信息。比如在哈珀・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里,叙述者虽然用的是第三人称 “她”,但所有的故事都围绕小女孩斯科特的视角展开 —— 读者看到的梅科姆镇、看到的阿蒂克斯为黑人辩护的事件,都是通过斯科特的眼睛和理解呈现的。这种叙述方式的妙处在于,它既能保持一定的客观性,又能通过角色的有限认知制造悬念或反差,比如斯科特一开始对怪人拉德利的恐惧,到后来逐渐理解对方,这种认知的转变也会带动读者一起成长,让阅读过程更有代入感。
叙述者不仅影响着故事的呈现角度,还在悄悄塑造着文本的情感基调与读者的阅读感受。在一些悬疑小说中,叙述者可能会故意隐藏部分信息,或者用模糊的语言引导读者产生误解,以此制造紧张感。比如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里,叙述者在不同章节切换视角,却始终不直接点明凶手是谁,每个角色的心理活动都带着一丝可疑,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猜测,直到最后真相揭晓时才恍然大悟。这里的叙述者就像一个 “出题人”,用巧妙的信息传递方式,让读者主动参与到故事的解谜过程中,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
在散文这类非虚构文本中,叙述者的角色又有所不同。它往往更贴近作者的真实感受,但又不完全等同于作者本人,而是经过艺术加工后的 “叙述自我”。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叙述者以 “我” 的身份回忆父亲送自己上车、爬过月台买橘子的场景,文字里充满了对父亲的愧疚与思念。这里的叙述者没有复杂的视角切换,只是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个人经历,却能让读者感受到真挚的情感 —— 因为叙述者的坦诚与细腻,读者很容易联想到自己与家人的故事,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叙述方式的核心在于 “真实感”,通过叙述者的亲身经历和情感流露,让文本更具感染力。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本中还会出现 “不可靠叙述者”,这类叙述者提供的信息可能存在偏差、隐瞒甚至谎言,需要读者通过文本细节去辨别。比如在纳博科夫的《洛丽塔》里,叙述者亨伯特・亨伯特以自我辩解的口吻讲述自己与洛丽塔的关系,试图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但读者通过他的叙述细节 —— 比如对洛丽塔年龄的刻意模糊、对自己情感的美化 —— 能逐渐意识到他的不可靠,从而对故事产生更深刻的思考:叙述者口中的 “爱情”,究竟是真的情感,还是自私的占有?不可靠叙述者的存在,打破了 “叙述者即真相” 的固有认知,让读者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变成主动的分析者,也让文本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元。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叙述者,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传递文本的核心思想,搭建起读者与文本之间的桥梁。没有叙述者的引导,零散的事件无法构成完整的故事,人物的情感也难以被读者感知。就像我们去参观一座博物馆,叙述者就像是博物馆里的讲解员,他会选择合适的路线,介绍展品背后的故事,帮助我们理解展览的主题 —— 不同的讲解员有不同的风格,有的细致入微,有的幽默风趣,有的善于引导思考,但他们的存在,都让我们的参观体验更有收获。
那么,当我们下次阅读一本书或观看一部有旁白的作品时,不妨多留意一下那个隐形的 “引路者”。它是用 “我” 的口吻在讲述,还是以 “上帝视角” 在观察?它传递的信息是全面的,还是有所保留的?它想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又在悄悄隐藏着什么?或许,当我们开始关注叙述者时,我们对文本的理解,会多一份深度与趣味。
关于叙述者的 5 个常见问答
- 叙述者和作者是同一个人吗?
不是。作者是现实中创作文本的人,而叙述者是作者在文本中塑造的 “声音载体”,是传递故事信息的角色。即使是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的经历、情感也可能经过艺术加工,不完全等同于作者本人。
- 为什么有的文本会用 “不可靠叙述者”?
使用 “不可靠叙述者” 能增加文本的层次感和悬念,引导读者主动思考、分析文本细节。通过叙述者的偏差或谎言,作者可以更含蓄地表达主题,让读者在辨别真相的过程中获得更深的阅读体验。
- 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各有什么优缺点?
第一人称叙述的优点是真实感强、易让读者代入,缺点是视角受限,无法呈现叙述者之外的信息;第三人称叙述的优点是视角灵活(全知型可展现多个人物和事件),缺点是可能让读者与角色产生距离感(尤其是全知型)。
- 散文中的叙述者和小说中的叙述者有区别吗?
有区别。散文中的叙述者通常更贴近作者的真实经历和情感,侧重传递个人感受和思考;小说中的叙述者则是完全虚构的角色,主要任务是讲述虚构的故事、塑造虚构的人物,与作者本人的关联较弱。
- 选择不同的叙述者,会影响文本的主题表达吗?
会。不同的叙述者视角、认知和情感倾向,会让读者看到不同的故事侧面,从而影响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比如同样是讲述 “成长” 主题,用儿童视角的叙述者会侧重展现天真与现实的碰撞,用成人视角的叙述者则可能侧重反思与感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文本世界里的 “引路者”:聊聊叙述者的那些事儿 https://www.7ca.cn/zsbk/zt/61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