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第三层最左边的位置,总蹲着几套裹着书衣的文学丛书。有的书脊已经被手指摩挲得发毛,有的扉页还夹着去年秋天的银杏叶,翻开时会抖落出细碎的阳光味道。这些丛书不像单本小说那样急着讲完一个故事,它们更像一群性格各异的朋友,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等着你慢慢发现藏在字里行间的秘密。
去年冬天迷上一套乡土文学丛书,收录的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短篇。其中有篇写北方麦收的文章,把镰刀割过麦秆的 “嚓嚓” 声写得像在耳边响,连麦芒扎在手腕上的痒意都能透过纸页传过来。后来又翻到同一作者的另一篇,讲的是冬天窖藏白菜的事,突然就想起外婆家菜窖里那股潮湿的泥土味。原来好的文字真能打通时光隧道,让隔着几十年的陌生故事,变成自己记忆里的一部分。
还有套城市短篇丛书特别有意思,每本封面都是不同城市的老街道插画。读上海那本时,总觉得弄堂里飘着粢饭团的香气;翻到广州那一册,又好像听见骑楼下面卖糖水的吆喝声。有次在书店看到这套书出了新的成都分册,立刻抱着书在咖啡馆读了一下午。里面写老茶馆里盖碗茶的热气,写巷子里冒热气的糖油果子,连字里行间都裹着股甜丝丝的暖。
最让我爱不释手的是一套女性作家合集,从民国时期的散文到当代的短篇,每篇都像在听一位朋友轻声聊天。有篇写深夜在厨房煮面的文字,把水开时的咕嘟声、面条下锅的滋滋声,还有自己对着热气发呆的模样写得活灵活现。读到那句 “面条捞起来时,窗外的月亮刚好爬过屋顶”,突然就想起某个加班回家的深夜,自己也在厨房煮过一碗同样的面。原来那些细碎的、没说出口的情绪,早被作家们写进了书里,等着和同样的灵魂相遇。
有时候会把不同丛书中的同主题文章找出来对比着读。比如读关于春天的文字,有的作家写公园里的樱花飘落,有的写田埂上冒芽的草尖,还有的写巷子里飘来的第一缕槐花香。明明都是写春天,却能读出不同的温度和味道。就像每次吃同一道菜,不同人做出来的味道都不一样,而文学丛书就像把这些不同的味道收集起来,让你一次尝遍春天的千百种模样。
这套诗歌丛书是去年生日时朋友送的,每本都做得特别小巧,能揣在口袋里。有次在地铁上翻到那句 “风把云吹成棉花糖的形状,而我在等一封不会来的信”,突然就盯着窗外发起了呆。地铁穿梭过黑暗的隧道,窗外的灯光忽明忽暗,而书里的句子像颗小石子,在心里漾开一圈圈的涟漪。后来每次出门,都会随手揣一本在口袋里,等公交时、排队时,哪怕只有几分钟,也能钻进诗歌里躲一会儿。
有套儿童文学丛书是偶然在旧书店发现的,封面已经有些泛黄,里面却夹着上一任主人的读书笔记。有页旁边写着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外婆家的老槐树”,还有页画着个小小的笑脸。我照着那些笔记的痕迹读下去,好像多了个看不见的朋友一起看书。读到有趣的地方,会对着那些笔记笑出声;读到难过的地方,又好像能感受到上一任读者的叹息。原来书不只是用来读的,还是用来传递温度的,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情绪,会跟着书页一起,从一个人的心传到另一个人心里。
有时候会在雨天把丛书里的散文找出来读,听着窗外的雨声,读着书里关于雨的文字,好像整个世界都慢了下来。有篇写雨天在旧书店看书的文章,把雨水打在玻璃窗上的痕迹,把书店里旧书的油墨味,还有自己抱着书躲雨的模样写得格外温柔。读到一半时,抬头看见窗外的雨丝斜斜地飘着,突然就觉得,这样的雨天和这样的书,是天生的一对。
这些文学丛书就像一个个小小的宝藏盒,每次打开都能发现新的惊喜。可能是某句话突然击中了心,可能是某个场景让你想起了往事,也可能是某个细节让你忍不住笑出声。它们不像畅销书那样急着告诉你人生道理,也不像经典名著那样需要正襟危坐地读,它们更像一群亲切的朋友,在你需要的时候,静静地陪在身边,把那些细碎的、温暖的、闪光的时光,一点点装进你的心里。
现在每次整理书架,都会把这些丛书轻轻擦一遍,再按顺序摆好。有的书已经读了好几遍,书页上画满了横线;有的书还没来得及读,等着某个合适的下午慢慢翻开。阳光好的时候,会把它们搬到阳台上去晒一晒,让书页吸满阳光的味道。风从窗外吹进来,书页轻轻翻动,好像在和我打招呼。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在某本书里,突然遇见了另一个自己?有没有某套书,像这样,陪着你度过一个又一个安静的日夜?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在书丛里捡时光碎片:那些陪我度过长夜的文学小宇宙 https://www.7ca.cn/zsbk/zt/61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