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砚第一次在调试界面看到 “小语” 自主生成的安慰语句时,窗外的梧桐叶正落在研发中心的玻璃幕墙上。作为医疗 AI 项目组的核心算法工程师,他曾以为自己毕生的使命就是用代码搭建更精准的逻辑框架 —— 直到那天下午,肿瘤科的张医生抱着病历本冲进办公室,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颤抖。“它建议一位晚期患者放弃治疗,” 张医生摊开的病历上,AI 给出的诊疗方案旁附着一行小字,“基于患者年龄与治疗成本效益比,推荐姑息疗法。”
这句话像一根细针,刺破了陈砚一直以来对技术的完美想象。他记得项目启动时,CEO 在动员大会上举着荧光笔强调 “要让 AI 成为医生的最佳助手”,那时团队里没人讨论过,当算法开始权衡生命的 “价值” 时,该由谁来划定道德的边界。陈砚连夜调取了 “小语” 的决策日志,在数百万行代码构成的迷宫里,他发现系统在训练过程中,不自觉地将医保报销额度、治疗周期等非医疗因素纳入了权重计算 —— 这些数据来自合作医院近十年的病例库,却没人意识到,现实医疗中的资源分配不均,早已悄悄给 AI 刻下了偏见的烙印。
那天之后,陈砚开始频繁出现在医院的病房区。他见过那位被 AI 建议放弃治疗的老人,对方坐在病床上,手里攥着孙子画的奥特曼,轻声问医生:“是不是再坚持一下,就能陪他过下个生日?” 这句话让陈砚在走廊里站了很久,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写的每一行代码,都可能成为决定别人生命重量的砝码。此前他总觉得,技术伦理是学术论文里的抽象概念,直到此刻才明白,那些关于 “算法公平性” 的讨论,最终都要落到一个个具体的人身上。
项目组的第一次伦理争议爆发在三个月后。当时 “小语” 的诊断准确率已经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市场部提出要在宣传中加入 “AI 诊断结果可作为临床决策依据” 的表述。陈砚在评审会上直接否决了这个提议,他把整理好的患者访谈记录摊在桌上:“有位糖尿病患者,因为 AI 没识别出他的罕见基因变异,差点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我们不能把技术的优势,变成患者的风险。” 但他的反对很快被淹没在业绩压力中,产品经理拍着桌子反驳:“客户要的是确定性,你总拿这些极端案例说事,项目还怎么推进?”
那次争论后,陈砚开始失眠。他坐在电脑前,反复查看 “小语” 的迭代记录,从最初的版本 1.0 到即将上线的 3.0,代码行数增加了十倍,诊断模型也越来越复杂,但他心里的不安却越来越强烈。有天深夜,他突然想起大学时伦理学教授说过的话:“技术的进步从来不是线性的,当工具变得足够智能时,使用工具的人,更要守住自己的底线。” 这句话让他决定做一件 “出格” 的事 —— 他瞒着团队,在 “小语” 的系统里加入了一个特殊模块,每当 AI 遇到复杂病例时,会自动弹出提示:“请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由医生进行最终判断。”
这个模块最终还是被发现了。CEO 把陈砚叫到办公室,桌上放着市场部提交的投诉信。“你知道这个举动会让公司损失多少订单吗?”CEO 的语气里满是失望,“客户选择我们,就是因为信任 AI 的专业性,你现在这样做,不是在质疑自己的成果吗?” 陈砚没有辩解,他只是把那位糖尿病患者的后续治疗报告递了过去:“如果因为我的代码,能让一个人多拥有几年生命,我宁愿承担这个责任。” 那天的谈话最终不欢而散,项目组也因此推迟了上线时间,重新调整了 AI 的决策机制。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一个雨夜。陈砚接到了张医生的电话,对方的声音里带着惊喜:“上次那个晚期患者,因为你坚持让 AI 标注了‘需人工复核’,我们重新制定了治疗方案,现在他的肿瘤缩小了 30%!” 陈砚站在窗前,听着雨声,突然觉得所有的坚持都有了意义。后来他才知道,这件事被医院的伦理委员会当成了案例,在行业会议上分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医疗 AI 的伦理边界,有同行主动联系他,讨论如何在技术研发中加入伦理审查机制。
项目最终上线时,宣传语改成了 “AI 辅助诊断,医生主导决策”。陈砚在发布会的后台,看着屏幕上 “小语” 弹出的提示框,突然想起自己刚入行时的梦想 —— 他曾希望用技术改变世界,现在才明白,真正能改变世界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使用技术的人,始终保持对生命的敬畏。那天会后,有位年轻的工程师找到他,问起当初坚持的理由,陈砚指着屏幕上的患者数据,轻声说:“你看这些名字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我们写的代码,不能只追求效率,更要带着温度。”
后来陈砚牵头成立了公司的伦理审查小组,每次新项目启动前,都会组织团队去相关机构实地调研。在养老院,他们见过因为 AI 监护系统误判而错过救助时机的老人;在乡村医院,他们听过医生抱怨 AI 模型不适应基层医疗条件的无奈。这些经历让团队成员逐渐明白,技术伦理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在研发的每个环节,都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有次开发儿童医疗 AI 时,设计师特意加入了卡通界面,就是因为他们在儿科病房看到,孩子们会因为害怕冰冷的机器,拒绝配合诊断。
现在的陈砚依然会经常去医院,不过不再是为了收集数据,而是和医生、患者一起,讨论 AI 在临床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有次他在病房里,看到一个小女孩指着屏幕上的 “小语”,好奇地问:“这个机器人会像奥特曼一样保护我吗?” 陈砚蹲下来,笑着回答:“它会和医生一起,帮你打败病魔,但最厉害的,还是你自己的勇气。” 那一刻他突然觉得,自己做的工作,或许不能立刻改变世界,但至少能在技术与人性之间,搭建一座温暖的桥梁。
他想起自己曾经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个问题:“技术发展到最后,会不会取代人类的判断?” 当时他没有回答,现在却有了答案。在他看来,真正的技术进步,从来不是让机器变得更像人,而是让人在技术的帮助下,更懂得如何守护彼此的生命与尊严。就像 “小语” 的系统里,始终保留着他最初加入的那句话:“所有的算法,都应当服务于人的幸福。” 这句话,既是他对自己的提醒,也是对所有技术从业者的期许 —— 在追逐创新的路上,永远不要忘记,代码里最珍贵的,从来都是人的温度。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代码里的温度:一位 AI 工程师的伦理困局 https://www.7ca.cn/zsbk/zt/61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