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跟朋友吐槽 “今天运气太差了”,接着列举出 “早上打翻咖啡”“地铁坐反方向”“外卖漏送餐具” 三件事,最后朋友点头附和 “确实够倒霉”?其实在这个过程里,你不知不觉就用了哲学里的 “融贯论”—— 把零散的事儿拼在一起,让它们互相 “撑腰”,最后得出一个看起来超合理的结论。要是有人跳出来说 “你这不算倒霉”,你八成会急着补充 “还有!我下午打印文件没墨了”,本质上就是在给你的 “倒霉理论” 添更多拼图,让整个逻辑变得更稳固。
说起来,融贯论就像咱们平时玩的拼图游戏。你买了一盒星空主题拼图,拆开后全是花花绿绿的碎片,单独看每一块都像乱涂的色块,可一旦按照图案的逻辑拼起来,星星、月亮、银河就慢慢显现了。哲学里的融贯论也是这个道理,它不纠结单个观点是不是 “绝对正确”,更在意一堆观点之间能不能 “互相搭茬”。比如你说 “我家猫很聪明”,光这句话站不住脚,但要是加上 “它会自己开罐头”“能找到藏起来的玩具”“听到开门声会去门口等我”,这些说法凑在一起形成闭环,别人就很难反驳 “你家猫聪明” 这个结论了。

不过别以为融贯论是哲学家坐在书斋里瞎琢磨出来的,其实咱们每天都在靠它过日子。就拿 “判断今天要不要带伞” 这件小事来说,你不会只看一眼窗外就做决定,而是会综合 “天气预报说有雨”“天边飘着乌云”“楼下阿姨收了衣服” 这几个信息。要是这三个信息能互相印证 —— 天气预报的雨、乌云的迹象、阿姨收衣服的举动都指向 “会下雨”,你自然就会乖乖把伞塞进包里。可要是天气预报说下雨,窗外却艳阳高照,楼下阿姨还在晒被子,这三个信息互相矛盾,你就会犯嘀咕,这就是融贯论在帮你筛选靠谱的判断。
当然,融贯论也不是万能的,有时候它也会 “闹笑话”。比如一群人凑在一起传播谣言,A 说 “某某辞职了”,B 接着说 “我昨天看到他收拾东西”,C 又补充 “他朋友圈发了‘新开始’”。这三个说法看似能互相印证,形成了一个 “连贯的逻辑”,但实际上可能全是假的 ——A 只是随口猜测,B 看到的是别人收拾东西,C 断章取义了朋友圈内容。这种时候,融贯论就像一个被蒙住眼睛的拼图选手,虽然把碎片拼得整整齐齐,可拼出来的根本不是正确的图案。所以哲学家们也提醒大家,用融贯论的时候,得时不时 “睁眼看世界”,别光在自己的逻辑里打转。
还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不同的人用融贯论,可能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就拿 “甜粽子和咸粽子哪个更好吃” 这个千古难题来说,喜欢甜粽子的人会搬出 “糯米配豆沙很香甜”“端午节传统就是甜粽子”“吃甜的能让人心情好” 这几个理由,这些理由互相支撑,在他们看来 “甜粽子更好吃” 就是铁打的事实;而喜欢咸粽子的人则会用 “咸肉油润喷香”“咸口更下饭”“我们家乡一直吃咸的” 来论证,这些说法也能形成闭环,让他们坚信 “咸粽子才是王道”。其实这就是融贯论的特点:它更像一个 “个性化拼图”,你选的碎片不同,拼出来的结论就不一样,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逻辑是否自洽。
现在回头想想,咱们从小到大建立的认知体系,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用融贯论搭建起来的 “拼图城堡”。小时候妈妈说 “多吃蔬菜身体好”,后来课本上写着 “蔬菜富含维生素”,再后来自己发现 “吃蔬菜确实不容易生病”,这三个信息互相印证,让你坚信 “吃蔬菜有益健康”;上学时老师教 “努力就能考高分”,你看到同桌努力后成绩提升,自己尝试努力也有进步,这几个事实凑在一起,让你形成了 “努力有回报” 的信念。这些信念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像拼图一样互相咬合,共同构成了我们理解世界的基础。
不过话说回来,要是有人问 “融贯论到底靠不靠谱”,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它就像一把雨伞,晴天的时候可能觉得它没用,可下雨的时候却能帮你遮风挡雨;它也像拼图游戏,能让零散的信息变得有条理,但要是选了错误的碎片,拼得再整齐也没用。关键在于我们用它的时候,既要学会让观点之间 “好好说话”,形成连贯的逻辑,又要记得偶尔跳出自己的逻辑圈,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不是真的像自己拼出来的那样。毕竟,生活不是一道只有唯一答案的数学题,有时候在融贯的逻辑里保持一点灵活,反而能看到更多不一样的风景。
关于融贯论的 5 个常见问答
- 问:融贯论和我们平时说的 “讲道理” 是一回事吗?
答:有点像但不完全一样。“讲道理” 可能只是单方向说服别人,而融贯论更强调一堆观点之间的 “互相支持”,比如你说 “今天该穿厚衣服”,不光要讲 “天气冷”,还要有 “风很大”“昨天有人穿厚衣服” 这些信息互相印证,才算符合融贯论的思路。
- 问:如果两个互相矛盾的观点,各自都能形成融贯的逻辑,该信哪个?
答:这时候就需要看哪个观点更 “接地气” 啦。比如有人说 “喝奶茶能减肥”,凑了 “奶茶里有茶”“茶能刮油”“我喝奶茶没胖” 的理由;另一人说 “喝奶茶会胖”,有 “奶茶含糖高”“脂肪多”“研究说喝奶茶易发胖” 的支撑。这时候就得看哪个观点的 “拼图碎片” 更贴近真实情况,比如有没有科学依据、是不是普遍现象。
- 问:小孩子能理解融贯论吗?他们好像也会找理由说服别人。
答:其实小孩子天生就会用融贯论的思路!比如小孩想买玩具,会说 “我考试考了 100 分”“这个玩具能开发智力”“我好久没买新玩具了”,这三个理由凑在一起,就是在尝试让自己的请求更 “连贯”,只不过他们不知道这叫融贯论而已。
- 问:融贯论会不会让我们变得很固执,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
答:还真有这个风险!要是只挑符合自己想法的 “拼图碎片”,比如坚信 “熬夜没事”,只看 “有人熬夜身体好”“熬夜效率高” 的例子,忽略 “熬夜伤身体” 的科学结论,就会变成 “固执的拼图选手”。所以用融贯论时,得提醒自己多看看不同的 “碎片”,别把自己关在逻辑小圈子里。
- 问:除了日常生活,融贯论在工作中有用吗?
答:太有用啦!比如做项目汇报时,你不能只说 “这个项目能赚钱”,得拿出 “市场调研显示有需求”“成本预算合理”“团队有能力完成” 这些证据,让这些信息互相支撑,老板才会觉得你的方案靠谱。这其实就是在运用融贯论,让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融贯论:原来我们都是 “逻辑拼图大师” https://www.7ca.cn/zsbk/zt/61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