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深第一次拿起毛笔时,指尖的颤抖让墨汁在宣纸上晕开一片不规则的云。那时他才七岁,站在祖父的画案前,看着老人笔下的竹枝节节挺拔,竹叶在笔尖流转间仿佛能听见风的声音。祖父没有直接教他运笔,只是把一本翻得卷边的《芥子园画谱》放在他面前,说:“先学着看,看明白了,笔自然就听话了。” 于是接下来的三年里,林深的童年几乎都耗在临摹这本画谱上。他照着画谱里的山石勾勒轮廓,模仿那些皴法在纸上反复涂抹,有时一个荷叶的脉络要练上几十遍,直到指尖磨出薄茧,才能画出和范本相差无几的弧度。那时他不懂什么是艺术,只觉得能把纸上的东西画得和书里一样,是件值得骄傲的事。
十五岁那年,林深跟着父亲去苏州游玩,在博物馆里见到了文徵明的真迹。那幅《浒溪草堂图》挂在展厅中央,淡墨渲染的远山像蒙着一层薄雾,近处的树木用细笔勾勒,每一片叶子都带着灵动的气息。他站在画前看了整整两个小时,直到闭馆的铃声响起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回到家后,他立刻找出宣纸,凭着记忆模仿那幅画的构图。他试着用淡墨铺陈远山,用浓墨点染树干,可画出来的山水总少了原作的温润气韵。父亲见他对着画纸发愁,递来一本文徵明的画册:“模仿不是复制,要看看他笔下的山水里藏着什么。” 林深照着画册细细揣摩,发现文徵明画中的树木枝干虽细,却透着坚韧的力道,远山的墨色看似清淡,却层次丰富。他试着调整自己的运笔速度,在墨色里加入更多细微的变化,渐渐的,画纸上的山水有了几分画册里的韵味。

十八岁,林深考上了美术学院,第一次接触到西方绘画。在美术馆里,他站在伦勃朗的《夜巡》前,被画面里强烈的光影对比震撼。画中人物的脸庞一半浸在阴影里,一半被光线照亮,仿佛能看到他们身上的质感和温度。他开始尝试用西方的绘画技巧来画静物,模仿伦勃朗的光影手法,在画布上涂抹厚厚的油彩。起初,他画的苹果总是显得生硬,光线的过渡也很突兀。老师看到他的画,指着画布上的阴影说:“你看伦勃朗的阴影里,是不是藏着更多的颜色?” 林深仔细观察画册里的《夜巡》,发现阴影部分并不是单纯的黑色,而是混合了深棕、暗红等多种颜色。他试着在自己的画里加入这些细微的色彩,调整画笔的力度,让光线在物体上自然地过渡。慢慢的,他画的静物有了立体感,仿佛能从画布上拿下来。
大学毕业后,林深成了一名职业画家,却陷入了创作的瓶颈。他画的山水总是带着文徵明的影子,画的静物又摆脱不了伦勃朗的影响,朋友们说他的画 “好看,却少了点自己的东西”。他为此苦恼了很久,决定暂时放下画笔,去各地旅行。在黄山,他看到清晨的云雾缠绕着山峰,阳光穿过云层洒在岩石上,那些岩石的纹理在光影里变幻莫测;在西北的草原,他看到夕阳下的羊群像散落的珍珠,远处的蒙古包在暮色里透出温暖的灯光。这些景象和他在古画、西方画册里看到的完全不同,却深深印在了他的心里。回到画室后,他试着把自己看到的景象画下来,没有刻意模仿任何一位画家的风格,只是凭着自己的感受运笔。他用文徵明式的细笔勾勒黄山的岩石轮廓,却用伦勃朗式的光影手法表现云雾的流动;他用西方绘画的色彩表现草原的辽阔,却用中国传统的留白手法留出天空的空间。
有一次,一位老画家来看他的画,指着一幅《黄山云雾图》说:“我能看到文徵明的影子,也能看到一点西方绘画的痕迹,但更多的是你自己眼里的黄山。” 林深这才明白,原来那些年的模仿,并不是让他失去自己,而是在为他积累表达的语言。他模仿文徵明的笔法,是为了学会用细腻的线条表达山水的灵秀;他模仿伦勃朗的光影,是为了掌握用色彩表现物体质感的技巧。这些模仿来的技巧,最终都变成了他自己创作的一部分,帮助他画出自己眼里的世界。
后来,林深有了自己的学生。有个学生总想着创新,不愿意临摹古画,觉得模仿是 “抄袭”。林深没有批评他,只是带他去看自己收藏的《芥子园画谱》,那本画谱的扉页上,有祖父当年写的一句话:“学画如学语,先听人言,方能言己意。” 他对学生说:“我七岁开始临摹这本画谱,一开始只是画得像,后来慢慢明白,那些古人笔下的山水,是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我们模仿他们的画,不只是模仿笔法,更是学习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学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开始试着临摹古画。几个月后,学生拿着自己的画来找林深,画里有古画的韵味,却也加入了自己对山水的理解,林深看着画,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去年秋天,林深在美术馆办了自己的画展。展厅里,既有带着传统笔墨韵味的山水,也有融合了西方光影技巧的静物,还有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市井小品。有位观众在一幅《巷口暖阳》前驻足很久,那幅画里,老巷的青石板路被阳光照亮,墙角的青苔透着湿润的绿意,一位老人坐在门口打盹,画面温暖而宁静。观众问林深:“这幅画里看不到明显的模仿痕迹,你是怎么做到的?” 林深笑着说:“其实每一笔都藏着过去的影子,只是那些影子已经和我自己的感受融在了一起。就像小时候学说话,先模仿别人的声音,后来慢慢有了自己的语气和表达,可那些最初的模仿,早已成了说话的一部分。”
画展结束后,林深回到画室,又拿起了那本翻得卷边的《芥子园画谱》。他翻开第一页,看着祖父当年写下的字迹,忽然想起七岁时第一次临摹的场景。那时他只是想把画谱里的竹枝画得像,如今却明白,艺术里的模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一场与过去的对话,是在别人的笔墨里寻找自己的声音。他拿起毛笔,在宣纸上轻轻落下一笔,墨汁晕开,渐渐变成了一片竹叶,这片竹叶里,有文徵明的温润,有伦勃朗的光影,更有他自己眼里的风。
当暮色漫进画室,林深放下毛笔,看着画纸上的竹枝。他忽然想,多年后如果有年轻人看到这幅画,会不会也像他当年一样,试着模仿这片竹叶?如果真的那样,那这幅画里的墨色,又会在新的宣纸上,晕开怎样的回声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墨色里的回声:一位画家与艺术模仿的半生缘 https://www.7ca.cn/zsbk/zt/62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