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世间驻足:读懂 “此在” 背后的生命温度

当我们站在窗前眺望街道,看着行人步履匆匆,看着落叶随风打转,总会在某个瞬间忽然意识到 “我正在这里”—— 这种对自身存在状态的清晰感知,正是哲学中 “此在” 概念试图捕捉的核心。不同于传统哲学对 “存在” 的抽象讨论,“此在” 更贴近每个人的真实体验,它不是冰冷的理论术语,而是藏在清晨煮咖啡的香气里,藏在与朋友交谈的笑声中,藏在独自面对夜空的沉思间的鲜活感受。

要理解 “此在”,首先需要跳出对 “存在” 的固化认知。很多时候,我们谈论 “存在” 时,习惯将其等同于 “某物的存在”,比如桌子的存在、书本的存在,这些事物的存在是固定的、被动的,它们不会主动思考自身为何存在,也不会对周围世界产生主动的关联。但 “此在” 不一样,它特指人的存在,这种存在自带一种 “能动性”—— 人会主动与世界建立联系,会思考 “我是谁”“我要去往哪里”,会在与他人、与事物的互动中不断确认自己的位置。这种能动性让 “此在” 始终处于动态之中,就像一条流动的河,既带着过去的记忆,又朝着未来的可能性前进,从不静止在某个固定的状态里。

在日常生活里,“此在” 的表现常常被我们忽略。比如早晨起床后,我们会下意识地去洗漱、准备早餐,这个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刻意去思考 “我正在做什么”,但 “我” 的存在始终贯穿其中 —— 是 “我” 在感受水流的温度,是 “我” 在闻面包的香味,是 “我” 在规划一天的行程。这种 “沉浸在生活中” 的状态,就是 “此在” 的日常形态。它不要求我们时刻保持深刻的反思,反而强调 “融入”—— 融入到与他人的交往中,融入到对事物的使用中,融入到对世界的感知中。正是通过这种融入,“此在” 才得以显现,我们才真正感受到自己是 “活在这个世界上” 的,而不是一个与世界隔绝的旁观者。

“此在” 的另一个重要特质,在于它对 “时间” 的独特理解。对于桌子、椅子这类事物来说,时间只是 “从新到旧” 的流逝,它们不会对过去有回忆,也不会对未来有期待。但 “此在” 不同,人的存在始终带着 “过去” 的印记 —— 童年的经历、曾经的遗憾、收获的喜悦,这些都塑造了当下的 “我”;同时,人又总是朝着 “未来” 前进 —— 对理想的追求、对生活的规划、对未知的探索,这些都让 “我” 的存在充满了可能性。在 “过去” 与 “未来” 的拉扯中,“当下” 的意义才得以凸显。比如我们此刻阅读一本书,既是过去积累的阅读能力让我们能理解文字,也是对未来获得知识、拓宽视野的期待推动我们继续读下去,而 “此刻” 的阅读体验,正是 “此在” 在时间维度上的具体体现。

不过,“此在” 也常常会陷入 “迷失”。当我们被生活的琐事裹挟,每天重复着机械的工作,不再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再关注身边人的感受,不再对世界保持好奇时,“此在” 就会被 “遮蔽”。这时的我们,更像是按照既定程序运转的机器,而非主动存在的 “人”。这种 “迷失” 并非不可逆转,只要我们愿意停下脚步,重新去感受生活中的细节 —— 比如认真听一首喜欢的歌,仔细看一次日落,用心和家人聊一次天,就能重新找回 “此在” 的感觉。因为 “此在” 的本质不是 “完成某种目标”,而是 “体验存在的过程”,只要我们重新投入到体验中,就能让被遮蔽的 “此在” 重新显现。

或许有人会问,理解 “此在” 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实际意义?其实答案就藏在我们对生活的态度里。当我们意识到 “此在” 的存在,就会明白,生活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物质,也不在于达到多少成就,而在于我们是否真正 “活过”—— 是否认真感受过每一个当下,是否真诚地与他人相处,是否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热爱的事物。这种认知不会给我们带来具体的利益,却能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迷茫和困惑时,多一份清醒;在面对得失和遗憾时,多一份坦然。毕竟,“此在” 的核心,就是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始终记得 “我在这里”,并且 “我在认真地活着”。

当我们下次再站在窗前眺望时,不妨多停留一会儿 —— 看看街道上的行人,想想他们此刻的 “此在”;看看飘落的落叶,感受它们与世界的关联;再摸摸自己的胸口,感受心脏的跳动。那一刻,或许我们就能更真切地读懂 “此在” 的意义,也更懂得如何去珍惜这份独一无二的存在。

关于 “此在” 的常见问答

  1. 问:“此在” 和普通的 “存在” 有什么本质区别?

答:普通的 “存在” 多用来描述事物的客观状态,比如 “杯子存在于桌子上”,这种存在是被动、固定的;而 “此在” 特指人的存在,它具有能动性,人会主动与世界互动、思考自身意义,且始终处于 “过去 – 当下 – 未来” 的时间流动中,是动态且充满可能性的存在。

  1. 问:日常生活中哪些小事能帮我们感知 “此在”?

答:比如认真品尝一顿饭,感受食物的味道和咀嚼的过程;和朋友聊天时放下手机,专注倾听对方的话语;散步时留意路边的花草、风声,这些 “沉浸在当下体验” 的小事,都能让我们更直接地感知到 “此在”,因为它们让我们从机械的生活节奏中脱离,重新与世界建立真实联系。

  1. 问:“此在” 的 “时间性” 和我们平时说的 “时间” 有什么不同?

答:平时说的 “时间” 更像一种客观刻度,比如几点几分、一天 24 小时,是用来衡量事件先后的工具;而 “此在” 的 “时间性” 是与人的存在绑定的,它包含过去的记忆与经历、当下的体验与行动、未来的期待与规划,三者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 “此在” 的存在维度,比如我们回忆过去是为了理解当下,规划未来是为了推动当下的行动。

  1. 问:感到 “迷失” 时,如何重新找回 “此在” 的感觉?

答:可以从 “回归感官体验” 开始,比如用手触摸不同材质的物品,感受它们的纹理;闭上眼睛倾听周围的声音,分辨风声、鸟鸣或人声;或者做一件自己喜欢但很久没做的小事,比如画画、折纸、弹吉他。这些行为能让我们从 “焦虑的思考” 回到 “真实的体验”,逐渐摆脱机械的生活状态,重新感受到 “我在主动活着” 的感觉,从而找回 “此在”。

  1. 问:不了解哲学知识,也能理解 “此在” 吗?

答:完全可以。“此在” 的核心是对自身存在的真实感知,这种感知不需要依赖复杂的哲学理论。比如当你因为一部电影感动落泪时,当你因为吃到家乡菜而想起童年时,当你因为帮助他人而感到满足时,这些瞬间其实都是 “此在” 的体现。哲学只是用更系统的语言解释了这种体验,而普通人在生活中早已无数次接触过 “此在”,只是没有用这个概念去命名它而已。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于世间驻足:读懂 “此在” 背后的生命温度 https://www.7ca.cn/zsbk/zt/62134.html

上一篇 2025年10月20日 18:10:04
下一篇 2025年10月20日 18:19:18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