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开的理解迷宫:聊聊诠释学循环这回事儿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读一本有点复杂的书,一开始对着某句话百思不得其解,可当你接着往下读,看到后面的章节或者某个例子时,突然回头发现,原来那句话的意思早就藏在字里行间了?或者反过来,你先大概知道了这本书想讲什么主题,再去看里面具体的段落,就会觉得每个句子都变得好懂了?其实这种 “先懂一点再懂更多,懂了更多又反过来懂最初” 的过程,背后藏着一个挺有意思的概念 —— 诠释学循环。

可能有人会觉得 “诠释学” 这三个字听起来特学术,像那种只能在大学课堂里讨论的东西,但其实它跟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有关系。比如你跟朋友聊天,对方说 “今天这天气真让人没法说”,你要是只盯着这句话本身,可能会纳闷到底是好是坏。可要是结合你们之前聊的 “周末想去爬山”,还有窗外正在下的瓢泼大雨,你就会立刻明白,他其实是在吐槽天气耽误了计划。这就是在通过 “整体语境” 理解 “个别句子”,然后又通过 “个别句子” 的意思,更清楚地知道你们整个聊天的核心是围绕周末安排展开的 —— 这不就是一个小小的诠释学循环嘛。

拆解开的理解迷宫:聊聊诠释学循环这回事儿

最早把这种 “循环” 说清楚的是一群研究哲学和神学的人。比如过去的学者解读《圣经》,不能只抓着某一节经文就下结论,得先了解整卷书的主题,甚至整个《圣经》的核心思想,然后再回头看这节经文在里面扮演的角色;可反过来,要是不一句一句理解具体的经文,又没法搞懂整卷书到底在讲什么。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理解 “部分” 需要先理解 “整体”,而理解 “整体” 又得从 “部分” 开始。后来,这个想法被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进一步拓展,他们觉得不只是读书,我们认识任何事物、理解任何现象,都离不开这种循环。

就拿看电影举个例子吧。你去看一部新上映的电影,开头可能只看到几个零散的场景:主角在车站焦急地等待,手里攥着一张旧照片,电话里跟人说着 “再给我最后一次机会”。这时候你肯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主角在等谁,照片上的人是谁,他要争取什么机会 —— 这些都是 “部分” 信息。但随着剧情推进,你慢慢知道了主角的过去:他曾经因为失误失去了亲人,现在想找到照片上的人弥补过错,车站的等待是他最后的希望。当你了解了这个 “整体” 故事背景后,再回头想开头的那些场景,就会明白主角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里都藏着愧疚和期待。可要是没有开头那些 “部分” 场景的铺垫,你也没法一步步拼凑出 “整体” 的故事线。这就是电影里的诠释学循环,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你自己的经历也会加进来 —— 比如你要是有过等待重要的人的经历,就更容易理解主角在车站的那种心情,反过来,主角的经历也可能让你对 “等待” 有新的感受,这又让你对电影的理解更深了一层。

再说说看画展的事儿。你站在一幅油画前,比如梵高的《星空》,一开始可能只注意到旋转的蓝色夜空、明亮的星星和下面的小村庄 —— 这些是画面的 “部分” 元素。你可能会想:为什么天空要画成旋转的样子?这些星星为什么这么亮?这时候你要是了解了梵高创作这幅画的背景 —— 他当时在精神病院治疗,内心充满了孤独和对生命的渴望,他想通过强烈的色彩和笔触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 这个 “整体” 背景就会帮你理解画面的 “部分”:旋转的夜空其实是他内心情绪的写照,明亮的星星是他对希望的向往。可要是你没先观察到画面里 “旋转的线条”“鲜明的色彩对比” 这些 “部分” 细节,又没法真正体会到他想表达的 “整体” 情感。而且每个人看《星空》的感受都不一样,有人看到的是孤独,有人看到的是力量,这是因为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对艺术的认知不同,这些 “先有的理解” 会影响我们对画面 “部分” 的关注,进而影响对整幅画 “整体” 的理解,而对整幅画的理解又会反过来让我们注意到之前没看到的细节,比如画面角落里的那棵柏树,它的形状其实和夜空的旋转线条呼应,这又让我们对画的理解进入了新的循环。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理解总是在循环,那会不会永远都没法真正 “懂” 一个东西?其实不是这样的。这种循环不是原地打转,而是像螺旋一样,每循环一次,你的理解就会更深一层。比如你第一次读《小王子》,可能只觉得是个有趣的童话,知道小王子去了不同的星球旅行,遇到了国王、商人这些人 —— 这是你对 “整体” 故事的初步理解,而对里面 “狐狸说的‘驯养’是什么意思”“小王子为什么要离开玫瑰” 这些 “部分” 问题,可能只是模糊的感觉。等你长大一点,有了自己的朋友和经历,再读《小王子》,就会明白 “驯养” 其实是关于 “建立联系”,小王子对玫瑰的牵挂是因为他们之间有过彼此付出 —— 这时候你对 “部分” 的理解加深了,反过来也让你对《小王子》“关于爱与成长” 的 “整体” 主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再后来,你可能经历了离别或者失去,再读这本书时,又会注意到之前没在意的细节,比如小王子说 “所有大人最初都是孩子,只是很少有人记得这一点”,这时候你对 “整体” 主题的理解又多了一层 “对初心的珍视”—— 你看,每一次 “部分” 和 “整体” 的互动,都让理解更进了一步,而不是停在原地。

而且,这种循环不是被动的,而是我们主动参与的过程。比如你读一篇新闻报道,看到标题说 “某社区开展垃圾分类活动”,这时候你对 “整体” 内容有了一个初步印象。接着你读正文,看到里面写了 “社区工作人员上门讲解分类方法”“居民自发成立监督小组”“一个月后垃圾分类准确率提升了 60%”—— 这些 “部分” 信息让你知道这个活动是怎么开展的,效果怎么样。但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想起自己小区垃圾分类的情况,会对比两者的不同,甚至会思考 “为什么有的社区能做好,有的却不行”—— 这些你主动加入的思考,又会让你对这篇新闻的 “整体” 理解更全面,甚至可能让你对 “垃圾分类” 这个话题有了新的看法。所以说,诠释学循环不是简单地 “先看整体再看部分”,而是我们带着自己的经验、思考,不断在 “部分” 和 “整体” 之间来回互动,最终让理解越来越丰富的过程。

现在再回头想想,其实我们每天都在经历这样的循环:听一首歌,先被某句歌词打动(部分),然后去了解整首歌的创作背景(整体),再回头听那句歌词,会有更深的感受;认识一个人,先通过他说的某句话、做的某件事(部分)形成初步印象(整体),然后再通过更多的接触(更多部分),不断调整对他的认识(更新整体)…… 这些看似平常的过程,其实都是诠释学循环在悄悄发挥作用。它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我们理解世界、理解他人、理解自己的一种自然方式。那么,下次当你再遇到一个需要慢慢理解的东西时,会不会想起这种 “在部分和整体之间来回穿梭” 的感觉?会不会觉得,这种一点点靠近真相、一点点加深理解的过程,其实也挺有意思的?

关于诠释学循环的 5 个常见问答

  1. 问:诠释学循环是不是只能用在读书或者研究上?

答:当然不是啦。除了读书、研究,平时看电影、听音乐、和人聊天、甚至认识一个新事物,都能用到。比如你和朋友聊天时,通过他说的某句话(部分)猜他想表达的整体意思,再根据整体语境理解他每句话的深层含义,这就是很日常的诠释学循环。

  1. 问:既然理解一直在循环,那有没有可能最终完全 “吃透” 一个东西?

答:其实很难说 “完全吃透”,因为每次理解都是结合当下的经验和认知。比如你小时候读《西游记》和长大后读,理解肯定不一样;再过几年,有了更多人生经历,可能又会有新的感悟。所以诠释学循环带来的不是 “终点式的理解”,而是 “越来越丰富的理解”。

  1. 问:自己的经验会影响理解,那会不会导致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没法达成共识?

答:确实每个人的理解可能有差异,但这不代表没法达成共识。比如大家一起看同一部电影,虽然每个人关注的细节、产生的感受不同,但对 “主角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故事的主要冲突是什么” 这些整体层面的认知,还是可能一致的。而且不同的理解之间还能互相补充,让大家对事物的认识更全面。

  1. 问:诠释学循环和 “先有整体印象,再看细节” 是一回事吗?

答:不完全是哦。“先有整体再看细节” 更像是一种固定的顺序,而诠释学循环是 “整体” 和 “部分” 互相影响的过程 —— 不是先看完整体再看部分,而是看部分的时候会联想到整体,了解整体后又会反过来加深对部分的理解,是来回互动的,不是单向的。

  1. 问:如果在循环中对 “部分” 的理解错了,会不会影响整个循环的方向?

答:很有可能哦。比如你读一本书,一开始误解了某句话的意思(部分理解错了),可能会让你对整本书的主题产生偏差(整体理解错),而这种偏差又会让你继续误解后面的内容。不过没关系,后面只要发现哪里不对劲,再回头调整对部分的理解,整体的方向也会跟着修正,毕竟诠释学循环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过程。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拆解开的理解迷宫:聊聊诠释学循环这回事儿 https://www.7ca.cn/zsbk/zt/62168.html

上一篇 2025年10月20日 19:43:21
下一篇 2025年10月20日 19:48:25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