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老旧农舍的木门,墙角那袋被阳光晒得温热的黄土总在提醒人们一种最本真的认知:我们脚下的土地、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河水,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似乎早就悄悄回答了 “世界从何而来” 的终极疑问。这种将物质视为万物根源的思考,正是朴素唯物主义最鲜活的模样,它没有复杂的理论框架,也没有抽象的哲学思辨,只是藏在古人开垦田地的锄头里,融在陶罐烧制的火焰中,映在渔民观察潮汐的眼眸里,成为人类认识世界最初也是最坚实的基石。
在黄河流域的考古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常常能发现烧制精美的彩陶,这些陶器的原料不过是河边的黏土与草木燃烧后的灰烬。古人不知道化学方程式,却在无数次尝试中懂得,黏土经过烈火炙烤会变得坚硬耐用,灰烬掺入泥土能改变陶土的黏性。他们不会用 “物质第一性” 这样的术语表达,但每一次揉泥、塑形、烧制的过程,都是在践行着 “先有泥土,再有陶器” 的朴素认知 —— 不是神灵赋予黏土神奇的力量,也不是人的意念让陶器成型,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本身,遵循着自身的规律,在人的劳动中展现出改变世界的可能。

这种对物质的依赖与认知,同样体现在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中。在没有气象卫星的年代,农民通过观察云层的形状判断是否会下雨,渔民根据海水的颜色预测洋流的方向,猎人凭借树叶的纹路辨别季节的更替。他们不会将干旱归因于神灵的愤怒,也不会将洪水解释为上天的惩罚,而是在长期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风、雨、雷、电都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这些规律与 “神” 无关,只与天空、云层、水汽这些实实在在的物质有关。就像北方农村流传的谚语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看似简单的经验总结,背后藏着的却是对大气运动、光的折射等物质现象的朴素理解 —— 人们相信,是物质的变化引发了自然现象的改变,而非超自然力量的干预。
朴素唯物主义的印记,还深深烙在古人的日常生活用具中。从新石器时代的石斧、骨针,到商周时期的青铜鼎、陶甗,再到唐宋时期的青瓷碗、木桌椅,每一件工具与器物的诞生,都源于人们对物质特性的认识与利用。石斧的坚硬来自岩石本身的质地,骨针的锋利依赖于动物骨骼的韧性,青铜鼎的坚固得益于铜与锡的合金特性,青瓷碗的温润则是瓷土与釉料在高温下发生物理化学反应的结果。古人在制作这些器物时,从未想过要 “创造” 一种全新的物质,而是始终遵循着 “物质先于工具存在” 的原则 —— 先有岩石,才有石斧;先有瓷土,才有青瓷碗;先有木材,才有桌椅。他们通过打磨、锻造、烧制等方式,改变物质的形态,却从未试图否定物质的客观存在,这种 “以物质为基础” 的思维方式,正是朴素唯物主义最核心的特征。
在古代的医学领域,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理论中 “五行学说” 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与这五种物质相对应,疾病的发生则是由于体内五行失衡所致。虽然现代医学证明 “五行学说” 并非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但这种将人体视为物质构成的整体,将疾病与物质失衡联系起来的思考方式,却摆脱了 “鬼神致病” 的唯心主义误区。古代的医者不会认为疾病是 “鬼魂附体”,而是通过望、闻、问、切观察患者的面色、脉象、舌苔等物质表现,判断体内气血、津液等物质的运行状况,再用草药、针灸等物质手段进行治疗。就像《黄帝内经》中记载的 “治之者,平其五行,调其气血”,这里的 “五行”“气血” 都是古人对人体物质构成的朴素概括,体现的正是 “物质决定健康状况” 的唯物主义认知。
即便是在古人的艺术创作中,朴素唯物主义的影子也随处可见。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飞天的飘带之所以显得轻盈灵动,是因为画师用矿物颜料在石壁上层层晕染,利用色彩的浓淡变化营造出立体感;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之所以形态各异,是因为工匠们用陶土精心塑造,根据泥土的可塑性赋予每个俑独特的表情与姿态。这些艺术作品的诞生,从来不是 “灵感凭空出现” 的结果,而是创作者对物质材料特性的深刻把握 —— 没有矿物颜料,就没有壁画的绚丽色彩;没有陶土,就没有兵马俑的生动形象;没有石壁与黄土,就没有这些艺术瑰宝的载体。古人在创作时,始终将物质材料作为艺术表达的基础,他们的灵感从不是脱离物质的空想,而是在与泥土、颜料、木材等物质的互动中产生的,这种 “艺术源于物质” 的理念,与朴素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
今天,当我们走进博物馆,看着那些历经千年依然保存完好的陶罐、石器、青铜器,依然能感受到古人对物质世界的敬畏与探索。他们或许不知道 “唯物主义” 这个名词,却用日复一日的劳动与观察,构建起对世界最朴素也最真诚的认知 —— 世界不是由神灵创造的,也不是由人的意念决定的,而是由那些看得见、摸得着、能感知的物质构成的。这种认知或许简单,或许不够精准,却为人类后续的哲学思考与科学探索埋下了种子。当我们在现代实验室里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在太空望远镜下观测宇宙的星体运动,在农田里用科学技术提高作物产量时,是否也能从古人与泥土、火焰的相处中,看到一种跨越时空的认知共鸣?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依然会不自觉地追问 “这是什么构成的”“这是怎么发生的” 时,或许正是朴素唯物主义的基因,在我们的思维深处悄然延续。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泥土与火焰里的世界密码 —— 朴素唯物主义的生活印记 https://www.7ca.cn/zsbk/zt/62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