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把哲学界比作一场热闹的派对,那法兰克福学派绝对是角落里最特立独行的 “吐槽组”。这群诞生于 20 世纪初德国的学者,既不像存在主义者那样整天琢磨 “人要不要活下去” 的终极 emo 命题,也不像分析哲学家那样抱着逻辑符号啃得满脸严肃,反而像拿着放大镜的 “生活观察员”,专挑现代社会里那些藏在光鲜外表下的 “小别扭” 开涮。他们的理论听起来满是 “学术黑话”,可细琢磨起来,全是对身边事儿的犀利调侃 —— 比如为啥你刷短视频停不下来,为啥广告总让你觉得 “不买就亏了”,这些让当代人头疼的小问题,早被几十年前的他们扒得明明白白。
就说学派里的 “顶流” 阿多诺吧,这位先生简直是 “流行文化黑粉头子”。别人听爵士乐觉得放松,他却皱着眉头说这玩意儿是 “标准化的文化快餐”,就像现在有人吐槽网红奶茶 “喝十杯一个味儿”;别人看好莱坞电影看得津津有味,他又泼冷水说那是 “给观众喂精神安眠药”,跟咱们现在吐槽 “工业糖精剧” 套路化如出一辙。要是阿多诺活在当下,说不定会抱着手机刷完短视频后,立刻写篇万字长文批判 “算法把人变成信息茧房里的笼中鸟”,末了还得补一句 “这届网友的审美被大数据绑架了”,活脱脱一个自带学术滤镜的 “键盘侠”。

当然,法兰克福学派里不只有 “吐槽专业户”,还有像马尔库塞这样的 “理想主义杠精”。这位先生瞅着战后西方社会一片 “岁月静好” 的模样,偏要跳出来说 “这都是假的幸福”—— 人们看似有选不完的商品、看不完的娱乐,其实早就被资本主义驯化成了 “单向度的人”,连反抗的念头都没了。这就像有人天天晒美食、晒旅行,看似过得滋润,可要是问他 “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可能只会愣半天说 “不知道,跟着大家走就对了”。马尔库塞要是看到现在年轻人为了 “内卷” 拼得头破血流,说不定会拍着桌子喊 “你们这是在为资本主义打工还乐在其中啊”,那激动劲儿,活像个在菜市场跟人争论 “白菜该不该涨价” 的大爷,执着又可爱。
还有哈贝马斯,这位被称为 “法兰克福学派救火队员” 的学者,走的是 “温和吐槽” 路线。前面几位大佬把现代社会批得一无是处,他却慢悠悠地说 “别光顾着骂,咱得想办法补救”。他觉得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出了问题,就像现在的人聊天总爱用 “yyds”“绝绝子”,看似热闹,实则少了走心的交流,时间长了大家都成了 “语言懒癌患者”。哈贝马斯要是开直播,估计不会像其他博主那样喊 “家人们冲啊”,而是会坐在镜头前慢悠悠地说 “各位朋友,咱们能不能放下表情包,好好聊五分钟哲学”,说不定还会因为太严肃被网友调侃 “主播你这是在开线上哲学课吗,能不能整点活”。
不过别以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 “书呆子”,他们的理论里藏着不少 “人间清醒” 的幽默。比如他们批判 “文化工业”,说那些批量生产的电影、音乐就像工厂里造出来的螺丝钉,看着花样多,实则没灵魂。这就像现在的网红店,今天火 “脏脏包”,明天火 “竹筒奶茶”,跟风打卡的人一大堆,可过不了多久就没人记得了 —— 说到底,大家追的不是美食,是被营销裹挟的 “打卡仪式感”。要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去逛网红街,说不定会一边吃着网红小吃,一边跟身边人吐槽 “你看,咱们又成了文化工业的‘消费者工具人’”,那一本正经调侃的样子,让人忍不住想笑。
更有意思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还特别 “接地气”,哪怕过了几十年,依然能精准吐槽当代人的生活。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不想刷手机,可手指就是忍不住往上滑;明明知道有些商品没用,可看到 “限量款”“联名款” 就控制不住下单;明明想跟朋友好好聊聊天,可话题总绕不开 “工资多少”“有没有对象”—— 这些让你无奈的小事,其实都是法兰克福学派早就预警过的 “现代性困境”。就像他们当年批判 “广告把人变成欲望的奴隶”,现在看来,不过是广告变成了 “算法推荐”,欲望从 “想买新衣服” 变成了 “想涨粉丝”,本质上还是换汤不换药的 “套路”。
或许有人会说,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太 “丧” 了,满篇都是批判,就不能说点好听的吗?可仔细想想,这种 “丧” 里藏着的其实是对生活的热爱 —— 就像有人吐槽 “这届春晚不好看”,不是因为他讨厌春晚,而是因为他希望春晚能更精彩;法兰克福学派吐槽现代社会,也不是因为他们讨厌这个世界,而是因为他们希望人们能活得更清醒、更自由。就像阿多诺虽然吐槽爵士乐,可他自己也会弹钢琴;马尔库塞虽然批判消费主义,可他也会去咖啡馆喝咖啡 —— 他们不是站在云端的 “批判家”,而是活在人间的 “观察者”,用学术的语言,说着普通人心里想说却没说出来的话。
现在再回头看法兰克福学派的那些理论,就像看一场几十年前的 “脱口秀专场”,虽然有些 “梗” 因为时代背景变得有点陌生,可笑点背后的思考却依然鲜活。他们就像一群执着的 “啄木鸟”,对着现代社会这棵大树,不停地啄着那些藏在树皮里的 “虫子”—— 或许有时候会啄得有点疼,可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提醒,我们才不会在忙碌的生活里,慢慢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那么,当你下次刷到停不下来的短视频,或是看到忍不住想买的商品时,会不会突然想起,几十年前有一群哲学大佬,早就把这些事儿的 “小秘密”,悄悄写进了他们的书里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法兰克福学派:一群把批判当 “脱口秀” 的哲学大佬 https://www.7ca.cn/zsbk/zt/62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