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做个小游戏:假设你早上醒来发现手机不见了,第一反应是什么?大概率是翻枕头、摸床头柜,嘴里还念叨 “昨晚明明放这儿了”。等翻遍卧室都没找着,可能会突然拍大腿 “哦!昨天睡前在客厅刷剧,说不定搁茶几上了”。这个看似平常的找手机过程,其实藏着个挺玄乎的哲学概念 —— 融贯论。你可能会说 “啥论?听着跟修水管的术语似的”,别急,咱们用唠嗑的方式拆解,保证比追剧还上瘾。
简单说,融贯论就是咱们判断一件事 “对不对” 时,不看它能不能和现实对得上,而是看它跟咱们脑子里已有的其他想法搭不搭。比如你找手机时,从来不会怀疑 “手机会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觉得 “我昨晚可能把手机吃了”,因为这些想法跟你平时对手机、对自己的认知完全不搭。反而 “放茶几上” 这个猜测,能和 “睡前刷剧”“茶几是常用放置点” 这些已有认知串起来,形成一个互相支撑的小圈子,这就是融贯论的核心逻辑 ——真理不是孤立的明星,而是朋友圈里互相点赞的好友。

说到这儿,肯定有人要抬杠:“照你这么说,我要是坚信自己能飞,只要这个想法跟我其他想法不冲突,那就是真的?” 别急,融贯论也不是这么不讲道理。它要求的 “搭”,不是你自己跟自己玩单机游戏,而是要跟整个认知系统兼容。比如你说自己能飞,就得解释 “为啥上次从二楼跳下来摔了个屁股墩儿”“为啥物理书说重力会把人往下拉”,这些解释还得跟你对 “疼痛”“物理规律” 的其他认知不矛盾。要是解释来解释去,最后只能说 “我不管,我就是能飞”,那这就不是融贯,是耍赖了。
生活里,融贯论其实比咱们想象中更常用。就拿看电视剧来说,为啥有些剧咱们越看越上头,有些剧却让人忍不住快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角色行为是否 “融贯”。比如一个平时胆小怕事的角色,突然毫无征兆地变成热血英雄,咱们就会觉得 “违和”“不真实”,这其实就是咱们的认知在提醒:“这个角色的行为跟之前塑造的形象不搭,不符合融贯原则!” 反过来,那些让咱们拍案叫绝的 “神反转”,往往是看似突兀的情节,其实早就埋下了伏笔,最后揭晓时,咱们会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前面那个细节就是在暗示,现在这么发展完全合理!” 这就是融贯论在悄悄起作用 —— 好的剧情,总能让新出现的情节和之前的铺垫形成完美闭环。
再说说网购这件事。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想买一件衣服,先看评价,看到有人说 “面料舒服,版型显瘦”,又看到有人说 “面料粗糙,尺码偏小”,这时候你会怎么判断?很多人会进一步看更多评价,还会结合自己平时穿衣服的尺码、对面料的偏好来综合判断。比如你平时穿 M 码,看到有人说 “尺码偏小,建议拍大一码”,再结合其他几个类似的评价,就会倾向于相信 “这件衣服尺码确实偏小”。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运用融贯论:你把不同买家的评价、自己的穿衣经验整合到一起,找到最能互相支撑的结论。要是你只看了一条好评就下单,结果发现衣服不合身,那很可能就是忽略了融贯论的提醒 —— 单一的信息往往不可靠,只有当多个信息能形成统一的认知体系时,结论才更可信。
当然,融贯论也不是万能的。有时候,咱们的认知系统本身就可能出问题。比如有人因为被蛇咬过,就坚信 “所有长条形的东西都很危险”,甚至看到绳子都会害怕。从融贯论的角度看,“长条形东西危险” 这个想法,和他 “被蛇咬过”“蛇是长条形的”“蛇很危险” 这些认知确实是搭的,但这并不意味着 “所有长条形东西都危险” 是客观真理。这时候就需要引入新的信息来打破这个封闭的认知系统,比如让他慢慢接触绳子、电线等安全的长条形物品,让他意识到 “不是所有长条形东西都危险”,从而更新自己的认知体系,让它更符合实际情况。所以说,融贯论就像一个管家,能帮咱们打理好现有的认知仓库,但咱们也得时不时给仓库添点新东西,让它不至于变成一潭死水。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那融贯论和咱们平时说的‘实事求是’是不是矛盾啊?” 其实还真不矛盾。“实事求是” 强调从实际出发,而融贯论则是帮助咱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从实际中获得的信息。就像你去医院看病,医生会根据你的症状、检查结果来诊断病情。医生不会只看一个症状就下结论,而是会把发烧、咳嗽、血常规报告等多种信息整合起来,找到最能解释所有症状的病因。这个过程,既是 “实事求是” 地看待病情,也是在运用融贯论 —— 让诊断结果和所有检查信息、症状表现形成统一的解释体系。要是医生只看了一个症状就随便开药,那既不符合 “实事求是”,也违背了融贯论的原则。
咱们再聊聊学习这件事。为啥有些知识咱们学了容易忘,有些知识却能记得很牢?关键就在于有没有把新知识融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里。比如学数学,如果你只是死记硬背公式,不理解公式之间的联系,也不知道公式该怎么用,那过不了多久就会忘。但如果你能搞清楚这个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它和之前学过的哪些公式有关系,在什么情况下能用到,把它和已有的数学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融贯的知识网络,那不仅记得牢,用起来也会更灵活。这就像搭积木,单个积木很容易掉,但如果把它们互相连接起来,搭成一个完整的造型,就稳固多了。
生活中还有很多看似跟融贯论没关系的事儿,其实都藏着它的影子。比如你跟朋友约好去吃饭,朋友迟到了,你可能会想 “他是不是堵车了”“是不是临时有急事”,而不是一下子就认定 “他故意放我鸽子”。这就是因为 “堵车”“有急事” 这些想法,更符合你对朋友平时人品的认知,能和你已有的判断形成融贯的解释。要是你不分青红皂白就觉得朋友故意迟到,那反而会让自己陷入矛盾 —— 一方面觉得朋友人品不错,另一方面又觉得他不守信,这种认知上的不融贯,往往会让你心里更不舒服。
现在回头想想,融贯论其实就是咱们认知世界的一把 “梳子”,帮咱们把杂乱无章的想法梳理得井井有条。它不要求咱们一下子掌握所有真理,而是鼓励咱们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让新的想法和旧的认知能和谐共处。当然,这把 “梳子” 也不是万能的,有时候也会遇到梳不开的 “打结处”,这时候就需要咱们耐心拆解,或者引入新的 “工具” 来帮忙。
最后,咱们不妨再回到开头找手机的场景。要是你最后在冰箱里找到了手机,你会怎么解释?是觉得 “手机自己长腿跑进去了”,还是会回忆 “是不是昨晚拿饮料时不小心把手机放进去了”?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因为这个解释更符合咱们对手机、对自己行为的认知,能形成一个融贯的逻辑闭环。那么,下次当你遇到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判断一件事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这个想法,跟我已有的认知搭不搭?能不能形成一个互相支撑的小圈子?” 或许,融贯论会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毕竟,咱们的大脑虽然有时候会犯迷糊,但对于 “什么是合理的”,它其实比咱们想象中更有判断力,你觉得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当融贯论来敲门:别慌,它只是想和你的认知唠唠嗑 https://www.7ca.cn/zsbk/zt/62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