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弄里的实在气

巷弄里的实在气

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巷口张叔的修鞋摊总在晨光里支起。铁砧上的铜钉泛着温润的光泽,每只待修的鞋子旁都摆着张泛黄的便签,上面用铅笔标注着 “鞋底加固”“鞋带换新”,末尾还会画个简单的笑脸。张叔修鞋从不用胶水糊弄,缝补裂口时定要选与原线同色的粗棉线,针脚密得能数清每一道痕迹。有次邻居王奶奶拿来双磨破鞋头的布鞋,他愣是花了半个钟头,用旧布料剪出花纹贴补,最后只收了两块钱,说 “老物件修修还能穿,别浪费”。

巷尾的粮油店藏在老槐树底下,老板娘李婶总把米缸擦得锃亮。顾客来买米,她从不用电子秤,而是用那只掉了漆的铁皮斗,装满后还要再舀一勺添上,说 “秤杆得翘起来才像样”。有回我去买面粉,发现口袋破了个小缝,她立马换了个新袋子,还往里面多掺了两把,笑着解释 “面粉细,漏一点都可惜”。店里的酱油醋都是散装的,玻璃罐上贴着手写的标签,标注着酿造日期,从没有过以次充好的情况。

初夏的傍晚,巷子里飘着槐花的甜香。张叔收摊时会把工具仔细擦干净,铁砧上的铜钉要逐个检查是否松动,修鞋刀得用布包好放进木盒。李婶则会把店门口的台阶扫一遍,散落的米粒要一颗颗捡起来,偶尔遇到放学的孩子,还会抓把糖塞过去。两家铺子之间的空地上,常有老人搬着小马扎聊天,手里摇着蒲扇,说的都是家长里短的实在话。

上个月暴雨冲坏了巷口的排水沟,张叔和李婶带头扛着铁锹挖淤泥。张叔裤脚卷到膝盖,泥水溅了满身也没停下,李婶则烧了热茶,用保温桶提到工地,给帮忙的邻居们解渴。后来居委会要给他们发奖金,两人都摆手拒绝,张叔说 “都是街坊邻居该做的”,李婶则笑着补充 “这点小事不算啥”。

巷子里的老房子多是砖瓦房,屋顶的瓦片偶尔会松动。每到雨季来临前,张叔都会主动爬上屋顶检修,从不要报酬。有次他帮三楼的赵大爷修屋顶,下来时不小心崴了脚,赵大爷要带他去医院,他却笑着说 “老骨头结实着呢,歇两天就好”。李婶知道后,每天熬了骨头汤送到张叔家,还帮他看摊修鞋,两人互相帮衬,像家人一样。

李婶的粮油店开了二十多年,价格始终没怎么涨过。有次供货商说要提价,李婶跟对方商量了好久,最后自己少赚点,也没给顾客涨价。她说 “都是老主顾,不能让大家多花钱”。张叔的修鞋摊也摆了十几年,收费标准一直贴在木牌上,从没有过漫天要价的情况,遇到家境困难的顾客,还会免费修鞋。

巷子里的实在气,就像老槐树的根,深深扎在每个人心里。有人搬离巷子后,还会特意回来买米修鞋,说 “外面的店总觉得少点啥”。孩子们长大后离开家乡,回来时总会先到两家铺子里转转,张叔会拿出新修的玩具车,李婶则会塞袋刚炒的瓜子,仿佛他们从未离开过。

有次我问张叔,为啥做事这么实在,他指了指修鞋摊上的 “诚信” 木牌,说 “我爹以前就是这么教我的,做人做事都得实在,才能心安”。李婶则说,她刚开店时,有次进的米受潮了,她没想着卖掉,而是全部倒了喂鸡,从那以后,她就更明白实在的重要性。

巷子里的日子过得慢悠悠,张叔的修鞋摊和李婶的粮油店,就像两颗定海神针,守护着巷子里的实在气。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巷子,两家铺子的门准时打开,铁砧敲击的声音和粮油的香气,交织成最朴实的生活乐章。路过的人总会停下脚步,跟张叔李婶聊几句,说的都是掏心窝子的实在话,没有半句虚言。

如今城市里的高楼越来越多,可巷子里的实在气却从未消散。有人说,这是老巷子的魂,丢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张叔和李婶也常说,只要他们还在,就会把这份实在坚持下去。或许正是这份实在,让这条老巷子充满了温暖,让每个住在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生活最本真的美好。

傍晚时分,夕阳把巷子里的影子拉得很长。张叔收起最后一只修好的鞋子,李婶关了粮油店的门,两人并肩走在青石板路上,手里提着刚买的蔬菜,聊着明天要做的事。老槐树下的石凳上,还留着余温,仿佛在等待着明天的相聚。巷子里的风轻轻吹过,带着槐花的甜香,也带着那份让人安心的实在气,飘向远方。

你看,当暮色渐浓,巷子里的灯次第亮起,张叔家的窗户透出暖黄的光,李婶家的烟囱升起袅袅炊烟,这份实在,还在继续温暖着每一个路过的人,也温暖着这条充满故事的老巷子。下次你路过这样的老巷,会不会也想停下脚步,感受这份藏在烟火气里的实在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巷弄里的实在气 https://www.7ca.cn/zsbk/zt/62306.html

上一篇 2025年10月21日 01:40:27
下一篇 2025年10月21日 01:45:30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