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痕里的对话:一位古籍修复师的解释学之旅

陈砚秋第一次触摸到那册南宋刻本《论语》时,指尖传来的凉意像穿过千年时光的风。彼时她刚到市图书馆古籍部实习满三个月,师傅老周把这个烫手的活儿交到她手上时,特意用软布擦了擦眼镜:“这卷子里藏着的不只是字,还有看字人的心事。” 她当时只当是老师傅的职业病,直到镊子尖挑开第三页粘连的纸层,发现页边空白处有一行极小的墨笔批注 ——“温故而知新,非知新也,乃知吾也”,字迹潦草却力透纸背,像是书写者在深夜读至此处时突然的顿悟。

那行批注让陈砚秋着了迷。她翻遍馆里的善本目录,想找出批注人的身份,却只在卷尾的藏书印里看到一个模糊的 “云庐” 印记。老周见她整日对着放大镜琢磨,便从书柜顶层翻出一本泛黄的日记,封皮上同样盖着 “云庐” 印。“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位藏书家的遗物,当年和《论语》一起入藏的,你或许能从里面找到些线索。” 日记里的字迹与批注截然不同,娟秀工整,每页都记录着读书记载,唯独在 1937 年 8 月 12 日那页,字迹突然变得急促:“今日重读‘吾日三省吾身’,始觉往日所求皆为外物,唯有叩问本心方得安宁。” 陈砚秋盯着这行字,突然意识到,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空里读同一部《论语》,竟会读出如此不同的心境 —— 南宋的批注人在 “温故知新” 里看到了自我认知,三十年代的藏书家在 “三省吾身” 里找到了乱世中的精神寄托,而她自己,此前读这些句子时,想到的不过是学生时代背诵的考点。

这种发现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陈砚秋看待古籍的新视角。有次修复一本明代的诗集,其中 “明月松间照” 一句旁,有位清代读者用朱砂画了圈,还在页脚写了 “乙巳秋夜,与妻共赏此句,今妻已逝,唯月如故”。她对着这行字愣了很久,想起自己去年和母亲在黄山看月亮的情景,那时母亲还笑着说 “古人写月亮,总把心事藏在里面”。此刻再读这句诗,诗里的明月仿佛不再只是自然景象,而是成了跨越时空的情感载体 —— 明代的诗人写下它时,或许只是记录眼前的秋夜;清代的读者读它时,注入了对亡妻的思念;而她读它时,又叠加了对母亲的牵挂。原来文本从来都不是静止的,它像一条流动的河,每个读者的经历与心境,都会成为汇入河里的新水流,让文本的意义不断丰富。

老周看出了她的变化,某天午休时,特意给她泡了杯菊花茶:“你现在该明白,修复古籍不只是补纸、托裱,更重要的是帮这些老书‘说话’。可怎么让它们说话?不是把字复原就够了,得知道每个读它的人,都在和古人对话。” 陈砚秋想起自己曾遇到的一件事:有位退休教师来查一本民国时期的小学课本,翻到《少年中国说》那一页时,突然红了眼眶,指着其中 “少年强则国强” 一句说:“我小时候读这个,是老师逼着背,后来教学生时,是希望他们能有朝气,现在再读,想着自己的孙子,只盼他能平平安安。” 那时她还不太理解,为何同一篇文章,不同阶段读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如今才懂,这就是老周说的 “对话”—— 读者带着自己的人生经验与文本相遇,文本也在回应着读者的心境,这种相互的交流,正是文本意义生长的过程。

去年冬天,馆里举办了一场 “古籍里的生活” 展览,陈砚秋负责整理展品说明。她没有像往常那样只标注书名、年代和作者,而是特意挑选了那些带有读者批注、圈点的页面,还在说明牌上写下批注背后的故事:南宋《论语》里的自我叩问,清代诗集里的思念,民国课本里的时代情怀。开展那天,有位老人在展柜前站了很久,指着那本明代诗集说:“我年轻时在部队,和战友们在煤油灯下读诗,也在‘明月松间照’旁边写过字,后来战友牺牲了,那本书也弄丢了。今天看到这个,就像又和他见了一面。” 陈砚秋看着老人湿润的眼睛,突然觉得,自己做的不只是修复工作,更像是在搭建一座桥 —— 一边连着过去的作者与读者,一边连着现在的读者,而这座桥的基石,就是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有次整理老周留下的资料,陈砚秋在一本笔记里看到这样一句话:“文本的意义,从来不在纸页上,而在每个读者的心里。” 她想起自己最初修复古籍时,总想着要 “还原原貌”,觉得只有这样才是对古籍的尊重。可现在她明白,真正的尊重,不是把文本封存在某个固定的意义里,而是允许它在不同的时空里,与不同的人产生新的对话。就像那册《论语》,它在南宋时陪伴批注人思考自我,在三十年代慰藉藏书家的乱世愁绪,如今又在展览中让老人想起战友,让年轻的参观者思考自己的人生。

上个月,陈砚秋收到一位大学生的来信,信里说,在展览上看到那本民国课本后,她重新读了《少年中国说》,以前觉得 “少年强则国强” 是句口号,现在却想到自己学的环境工程专业,希望能为国家的环保事业出份力。陈砚秋把信放在古籍修复台旁,看着窗外的梧桐树,叶子正从嫩绿变成深绿。她拿起那册南宋《论语》,指尖再次触到页边的批注,突然想,要是南宋的批注人知道,自己当年随手写下的一句话,会在千年后让一位年轻人重新思考人生的方向,会是什么心情?而那位大学生未来的经历,又会让她对《少年中国说》有新的理解吗?这些疑问没有答案,却让她更加确信,文本的生命,就藏在一次又一次的对话里,藏在每个读者用心去理解的过程里。

陈砚秋轻轻合上《论语》,把它放回特制的书盒里。书盒上的 “云庐” 印,在灯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她想起老周说过的话:“我们修复古籍,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和古人对话。可对话从来不是单向的,你在理解古人的同时,古人也在通过文本理解你。” 此刻她终于懂得,这种相互理解的过程,就是解释学最动人的地方 —— 它让我们在墨痕里看到过去,也在思考中照见自己,更让每个平凡的生命体验,都能成为文本意义的一部分,在时光里慢慢沉淀,又在新的相遇中焕发生机。那么,当你下次翻开一本旧书,看到页边的批注或圈点时,会不会也好奇,写下这些痕迹的人,曾有过怎样的故事?而你自己,又会在这些文字里,找到属于你的那一份感悟吗?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墨痕里的对话:一位古籍修复师的解释学之旅 https://www.7ca.cn/zsbk/zt/62333.html

上一篇 2025年10月21日 02:42:18
下一篇 2025年10月21日 02:47:40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