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中的 “指向艺术”:漫谈指称的奇妙世界

当我们与他人交谈时,总会不自觉地使用各种词语来指代身边的人、事、物。我们会说 “那本放在书架第三层的蓝色封面小说”,也会说 “昨天帮我带咖啡的同事”,这些看似平常的表达背后,隐藏着语言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 指称。指称就像语言的 “指南针”,帮助我们在交流中精准锁定想要谈论的对象,让抽象的语言与具体的现实之间建立起清晰的连接。如果没有指称,我们的对话会变得混乱而低效,比如想描述一场电影时,只能反复说 “那个东西很好看”,却无法让对方明白究竟在说哪部作品。

在日常对话里,指称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有时我们会用具体的名称直接指代,比如 “北京”“故宫”“《红楼梦》”,这些专有名词就像为特定对象定制的 “专属标签”,一说出口就能让听者立刻联想到对应的事物;有时我们会用普通名词搭配修饰语来限定范围,比如 “街角那家开了十年的面包店”,通过添加 “街角”“开了十年” 这些信息,缩小指代的范围,避免与其他面包店混淆;还有时会用代词来简化表达,比如 “她今天穿了一件红色连衣裙”,这里的 “她” 虽然本身没有具体意义,但结合对话场景,就能明确指向某个特定的人。

除了日常交流,指称在文学创作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作家常常通过巧妙运用指称来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比如在小说中,作者可能会先用 “那个戴着旧毡帽、总是低着头的男人” 这样的描述性指称来介绍一个角色,让读者对其外貌和神态产生初步印象;随着情节推进,再逐渐引出角色的名字 “老王”,此时 “老王” 这个指称就与之前的形象描述结合起来,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有时,作家还会故意使用模糊的指称来营造悬念,比如 “窗外传来一阵奇怪的脚步声,它正慢慢靠近门口”,这里的 “它” 没有明确指向是人还是其他事物,能让读者产生紧张感,激发继续阅读的兴趣。

在学术研究领域,指称的准确性尤为关键。无论是哲学讨论中的 “存在”“真理”,还是语言学中的 “语素”“句法结构”,每个概念的指称都需要被清晰界定,否则就会导致研究方向的偏差。比如在讨论 “正义” 这一哲学概念时,不同的学者可能会对 “正义” 的指称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 “正义” 指的是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有的学者则认为 “正义” 指的是个人行为符合道德准则。为了避免误解,学者们通常会在研究开始时就明确自己所讨论的 “正义” 的具体指称,通过详细的定义和举例,让其他研究者能够准确把握其研究对象。

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指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在刚开始学说话时,往往只能用简单的词语来指代事物,比如用 “车车” 指代所有交通工具,用 “妈妈” 指代所有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提升,他们逐渐学会使用更精确的指称:从 “车车” 分化出 “汽车”“火车”“自行车”,从 “妈妈” 扩展到 “阿姨”“奶奶”“姐姐”。同时,幼儿也会慢慢理解指称的语境依赖性,比如在不同的场景中,“这本书” 可能指代不同的书 —— 在家里可能指睡前故事书,在幼儿园可能指绘本读物。家长和教师通过日常对话中的引导,比如问 “宝宝想玩哪一个玩具呀?”“你说的‘那个东西’是桌子上的杯子吗?”,可以帮助幼儿更快地掌握指称的使用技巧,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指称的复杂性还体现在它的多义性上。有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指称,比如 “月亮” 这个词,在日常对话中通常指地球的天然卫星,而在诗歌中,“月亮” 可能被赋予 “思念”“团圆” 等象征意义,此时它的指称就从具体的天体扩展到了抽象的情感概念。再比如 “红色”,既可以指一种具体的颜色,如 “苹果是红色的”,也可以指 “革命”“热情” 等抽象含义,如 “红色精神”“红色文化”。这种多义性让语言更加灵活丰富,但也需要我们在交流中结合语境准确判断词语的指称,避免产生误解。

在跨语言交流中,指称的差异也可能成为沟通的障碍。不同语言中,指称的表达方式存在诸多不同。比如在汉语中,我们会用 “他”“她”“它” 来区分人的性别和事物的属性,而在英语中,“he”“she” 仅用于指代人,“it” 用于指代事物,且没有中性代词来指代不确定性别的人;在日语中,甚至可以通过省略主语的方式来表达指称,比如 “去公园了”,结合语境就能知道指的是 “我”“你” 还是 “他 / 她”。这些差异要求我们在跨语言交流时,不仅要掌握词语的字面意思,还要了解其指称的使用规则,才能实现顺畅的沟通。

从以上这些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指称早已融入语言使用的方方面面,它既是连接语言与现实的桥梁,也是影响交流效果的关键因素。我们每天都在无意识地运用指称进行沟通,却很少停下来思考它背后的运作逻辑。或许下次与人交谈时,当我们说出 “那个”“这个”“他 / 她” 这些词语时,不妨多留意一下,这些简单的指称是如何帮助我们精准传递想法,让彼此的交流更加清晰顺畅的。

关于指称的常见问答

  1. 问:指称和指代有什么区别?

答:指称更侧重于语言符号(如词语、短语)与现实中具体对象或抽象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关注 “符号指向什么”;指代则更侧重于在语言内部,用一个语言单位(如代词)代替另一个语言单位(如名词、名词短语),关注 “用什么代替什么”。比如 “这本书很有趣” 中,“这本书” 的指称是现实中具体的某本书,而如果前文提到 “我买了一本小说,这本书很有趣”,这里的 “这本书” 就是指代前文的 “一本小说”。

  1. 问:为什么有些指称需要结合语境才能理解?

答:因为很多语言单位的指称具有不确定性,单独看无法明确指向具体对象,只有结合对话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以及前文内容等语境信息,才能确定其具体指称。比如 “他今天没来上学”,如果没有语境,无法知道 “他” 指的是谁;但如果是在班级群里,老师对家长说这句话,结合 “班级” 这个语境,就能推断 “他” 指的是老师和家长都熟悉的某个学生。

  1. 问:专有名词的指称是固定不变的吗?

答:大部分专有名词的指称相对固定,比如 “中国”“李白”“长江” 等,通常不会轻易改变;但也有少数专有名词的指称可能会随着时间或现实情况的变化而改变。比如 “北京” 作为中国首都的指称是固定的,但如果某个城市之前叫 “北平”,后来改名为 “北京”,那么 “北平” 这个专有名词的指称就从原来的城市变成了历史上的该城市,与 “北京” 的指称在时间维度上产生了差异。

  1. 问:儿童在学习指称时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答:儿童在学习指称时,常见的问题包括指称范围过宽和指称范围过窄。指称范围过宽表现为用一个词语指代一类事物,比如用 “狗” 指代所有四条腿的动物;指称范围过窄则表现为只能用特定词语指代某个具体事物,比如只把自己家的猫叫 “咪咪”,不承认其他猫也可以叫 “咪咪”。此外,儿童还容易忽略指称的语境依赖性,比如在别人家说 “我的玩具”,却没意识到对方可能不知道 “我的玩具” 指的是哪一个。

  1. 问:在文学作品中,模糊的指称有什么作用?

答:在文学作品中,模糊的指称可以营造特定的氛围、激发读者的想象或暗示人物的心理状态。比如用 “远处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 代替 “远处传来小明的声音”,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猜测 “熟悉的声音” 是谁的,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再比如用 “那件让人难忘的事” 代替具体事件的名称,既可以避免直接叙述带来的平淡,又能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去联想 “难忘的事” 可能是什么,使作品更具共鸣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语言中的 “指向艺术”:漫谈指称的奇妙世界 https://www.7ca.cn/zsbk/zt/62397.html

上一篇 2025年10月21日 05:11:15
下一篇 2025年10月21日 05:15:37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