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陪老妈逛菜市场,摊位旁一位 “大师” 正拿着罗盘给人看手相,嘴里念叨着 “你今年运势全看水星逆行,要想破解得买我这串开光水晶”。旁边卖豆腐的大叔忍不住插了句:“我这豆腐好不好吃,你尝一口就知道;他这水晶灵不灵,咋没见谁拿数据说话呢?” 大叔这话看似朴实,却戳中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 科学和非科学到底咋区分?总不能把隔壁王阿姨的 “养生偏方” 和医生开的处方划等号,也不能把孩子画的外星人手绘当成天文学家的观测报告吧?
其实很多人每天都在和 “科学”“非科学” 打交道,只是很少较真。比如早上喝牛奶时纠结 “常温奶和鲜牛奶哪个更有营养”,这背后能扯出食品科学的杀菌原理;但要是有人说 “喝牛奶会招鬼”,你肯定觉得是胡扯。这两种说法的差别,本质上就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线在起作用。科学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 “高冷学问”,它更像个爱较真的 “杠精”,凡事都要问 “证据呢?”“能重复验证吗?”“有没有例外情况?”;而非科学往往像个浪漫的诗人,主打一个 “我觉得”“我听说”“信则有不信则无”。

要搞清楚两者的界限,得先说说科学的 “怪脾气”。科学有个铁规矩:任何结论都得能 “被检验”。就像你说 “我家小狗会算数”,光靠嘴说不算数,得让它当着众人的面,算出 “2+3=5” 才行;要是它每次都算对,那才算有点靠谱。可要是有人说 “我家小狗能听懂神仙说话”,这话就没法检验了 —— 你既不能让神仙出来作证,也没法证明小狗没听懂,这种 “怎么说都对” 的话,就归到非科学里去。
非科学里可不只有 “怪力乱神”,还有不少咱们日常喜欢的东西。比如文学作品里的孙悟空,能上天入地会七十二变,你没法用科学去验证 “筋斗云到底能不能飞十万八千里”,但这不影响它成为经典;还有哲学里的 “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永远没有统一的 “标准答案”,这也属于非科学。但要注意,非科学不等于 “错误”,就像你不能说 “《西游记》是错的”,只能说 “它不是科学描述”。
最容易让人迷糊的,是那些 “披着科学外衣” 的非科学,也就是常说的 “伪科学”。比如有人鼓吹 “量子波动速读”,说孩子蒙着眼翻书,就能靠 “量子力量” 记住内容。听起来满是 “科学术语”,可仔细一想:量子力学研究的是微观粒子的运动,跟 “速读” 八竿子打不着;而且从来没人能让这个 “技术” 在严格的实验里重复出现 —— 每次测试,孩子要么记不住,要么就是提前背好了答案。这种把科学术语当 “包装纸”,却不遵守科学规则的东西,比直白的 “算命” 更让人上当。
还有个常见的误区:把 “权威说的话” 当成科学。比如几十年前,有些医生说 “抽烟对身体没坏处”,后来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抽烟会导致肺癌,之前的说法就被推翻了。科学从不迷信权威,哪怕是诺贝尔奖得主说的话,只要有新证据证明不对,就得乖乖 “认错”。可非科学不一样,要是 “大师” 说 “这水晶能治百病”,就算有人用了没效果,他也能找借口:“是你心不够诚”“时机没到”,永远不会承认自己错了。
不过,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也不是 “铁板一块”。有些东西一开始属于非科学,后来慢慢变成了科学。比如古代人觉得 “打雷是雷公发怒”,这是非科学的想象;但后来科学家通过观察和实验,搞清楚了打雷是云层里的静电放电,这就成了科学知识。反过来,有些曾经被当成科学的东西,后来发现不符合科学规则,也会被 “踢” 出科学的圈子。就像以前有人研究 “永动机”,觉得能造出 “不消耗能量还能一直转的机器”,可反复实验后发现,这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最后大家才明白,“永动机” 根本不可能实现。
现在再回头看菜市场的 “大师”,你就知道该怎么区分了:他说 “水晶能改运势”,既拿不出实验证据,也没法让人重复验证,就算有人买了水晶没转运,他还能找各种理由辩解 —— 这显然不是科学。而卖豆腐的大叔说 “我这豆腐新鲜”,你可以闻一闻、尝一尝,要是觉得不新鲜,还能找市场监管部门检测,这就是 “可检验” 的特点,虽然大叔没说 “科学” 二字,但他的做法倒挺符合科学的思路。
生活里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有人说 “吃大蒜能防新冠”,你可以看看有没有科学家做过对照实验 —— 比如让一组人吃大蒜,另一组人不吃,然后统计两组人感染新冠的比例;要是没有这样的实验,那这话就不能当成科学结论。有人说 “星座能预测性格”,你可以找几个同一星座的人,看看他们的性格是不是真的一样;要是有的开朗、有的内向,那星座之说也就站不住脚了。
说到底,区分科学与非科学,不用你变成物理学家或生物学家,只需要多问几个 “为什么”“凭什么”“怎么证明”。就像买东西要看看质量好不好,判断一个说法是不是科学,也得看看它有没有 “证据” 这个 “质量合格证”。毕竟,相信科学不是为了 “装高深”,而是为了少上当、少走弯路 —— 总不能明明有医生开的药方不吃,非要去信 “大师” 的 “符水” 吧?
那么,当你下次再听到 “这个东西很科学” 或者 “那个说法不科学” 时,会不会先在心里打个问号,想想它到底符不符合科学的规矩呢?毕竟,在这个信息乱糟糟的时代,学会区分科学与非科学,就像给自己装了一双 “火眼金睛”,能帮你看清很多真假难辨的说法。
常见问答
- 问:非科学的东西都是错的吗?
答:不是哦。比如诗歌、小说、音乐这些都属于非科学,但它们能给人带来情感共鸣,是生活里重要的精神食粮,只是不能用 “科学的标准” 去要求它们而已。
- 问:科学结论永远不会变吗?
答:当然会变!科学最不怕 “认错”,要是有新的证据证明之前的结论不对,科学家就会修改甚至推翻它。比如以前人们觉得地球是宇宙中心,后来通过观测发现,地球其实是绕着太阳转的,这个结论就被更新了。
- 问:用了 “科学术语” 的说法就是科学吗?
答:不是。很多伪科学会故意用 “量子”“基因”“磁场” 这些术语包装自己,但它们没有实际的实验证据,也没法被检验,本质上还是非科学。
- 问:算命先生说的 “准”,是不是说明算命是科学?
答:不算哦。算命先生说的 “准” 大多是 “模糊话”,比如 “你最近会有小麻烦”,这种说法怎么都能套上;而且你没法让他每次都 “算准”,也没有实验能证明算命的原理,所以还是非科学。
- 问:普通人怎么快速区分科学和非科学?
答:可以先问两个问题:“这个说法能不能用实验验证?”“要是错了,能不能被证明是错的?” 要是两个答案都是 “能”,那大概率是科学相关的;要是都是 “不能”,那可能就是非科学啦。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科学与非科学:别再把 “算命” 当实验室报告啦! https://www.7ca.cn/zsbk/zt/62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