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法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生物污水处理技术之一,其核心在于利用微生物群体的代谢作用,将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最终实现水质的净化与循环利用。这项技术自 20 世纪初被提出以来,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与优化,已形成一套成熟、稳定且高效的工艺体系,成为城市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处理站等场景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无论是处理居民生活产生的生活污水,还是应对食品加工、纺织印染等行业排出的工业废水,活性污泥法都凭借其适应性强、处理效果稳定等优势,在水污染防治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活性污泥法的本质是一种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其核心载体是 “活性污泥”—— 这是一种由大量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代谢产物以及少量无机杂质共同组成的絮状悬浮体。当污水进入处理系统后,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会通过吸附、分解、氧化等一系列生理作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作为营养物质加以利用。在有氧环境下,好氧微生物会将这些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同时自身不断繁殖,使活性污泥的量逐渐增加;而部分难以直接分解的有机物,则会被微生物吸附在絮体表面,随着后续的沉淀工艺与水分离。整个过程不仅实现了污染物的去除,还能通过沉淀、回流等操作,让活性污泥循环利用,降低处理成本并保证处理效率。

要确保活性污泥法的稳定运行,必须精准控制一系列关键工艺参数,这些参数直接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与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首先是溶解氧浓度,曝气池内的溶解氧含量通常需维持在 2-4mg/L 之间,若溶解氧过低,好氧微生物会因缺氧而活性下降,导致有机物分解不彻底;若溶解氧过高,则会造成能源浪费,同时可能抑制部分微生物的生长。其次是污泥龄,即活性污泥在系统内的停留时间,不同类型的污水需要匹配不同的污泥龄,例如处理生活污水时,污泥龄一般控制在 5-15 天,合适的污泥龄能保证微生物种群的稳定,避免老化污泥过多影响处理效率。
另外,pH 值与水温也是重要的控制指标。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大多适宜在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中生长,pH 值需维持在 6.5-8.5 之间,若 pH 值过高或过低,会破坏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导致其代谢功能紊乱;水温则会影响微生物的代谢速率,通常情况下,水温在 15-30℃时,微生物活性最佳,处理效率最高,当水温低于 10℃时,微生物代谢速率会明显下降,此时需通过调整曝气强度、延长水力停留时间等方式,保证处理效果不受过大影响。除上述参数外,污水中的营养物质比例也需关注,微生物生长需要碳、氮、磷等营养元素,通常要求污水中碳、氮、磷的比例维持在 100:5:1 左右,若某一营养元素缺乏,会限制微生物的繁殖,进而影响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此时需通过投加相应的营养剂进行调节。
活性污泥法在实际应用中,会根据污水的性质、处理规模以及出水要求,衍生出多种不同的工艺形式,每种工艺都有其独特的结构与适用场景。传统推流式曝气工艺是最早应用的活性污泥法形式,其曝气池为长方形,污水从一端进入,在曝气系统的作用下,沿着曝气池长度方向流动,微生物与污染物充分接触反应,该工艺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合处理水质相对稳定的生活污水或中低浓度工业废水。完全混合式曝气工艺则与之不同,其曝气池内设有搅拌装置,污水进入池内后与活性污泥迅速混合,整个池内的水质、浓度保持均匀,该工艺对水质冲击负荷的适应性较强,适合处理水质波动较大的工业废水。
近年来,氧化沟工艺因其高效、节能的特点,在中小型污水处理厂中得到广泛应用。氧化沟通常为环形沟渠结构,污水在沟渠内循环流动,曝气装置(如转刷、曝气转盘)设置在沟渠的特定位置,不仅能提供溶解氧,还能推动污水循环,该工艺的水力停留时间较长,污泥龄也相对较长,对氮、磷的去除效果优于传统工艺,同时运行管理简便,能耗较低。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则是一种间歇式运行的工艺,其核心是一个兼具曝气、沉淀功能的反应池,污水按批次进入反应池,依次完成进水、曝气、沉淀、排水、闲置五个阶段,该工艺无需单独设置沉淀池与污泥回流系统,占地面积小,灵活性强,适合处理小规模污水或水质复杂的工业废水。此外,还有 AB 法、UNITANK 工艺等改良型活性污泥法工艺,这些工艺通过优化结构设计、调整运行方式,在提高处理效率、降低能耗、增强脱氮除磷效果等方面不断突破,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污水处理需求。
在活性污泥法的实际运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可能导致处理系统瘫痪,影响出水水质。污泥膨胀是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表现为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下降,在沉淀池内难以沉淀分离,导致出水浑浊、SS(悬浮物)含量超标。污泥膨胀主要分为丝状菌膨胀与非丝状菌膨胀,丝状菌膨胀通常是由于污水中碳氮比失衡、溶解氧过低、水温过高或 pH 值异常等因素,导致丝状菌大量繁殖,破坏活性污泥的絮体结构;非丝状菌膨胀则多因污水中含有大量黏性物质,或污泥龄过长、负荷过高,使活性污泥吸附过多有机物而难以沉降。针对污泥膨胀,需根据具体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如调整曝气强度以提高溶解氧浓度、投加混凝剂(如聚合氯化铝)改善污泥沉降性能、调整污泥龄或进水负荷等。
除污泥膨胀外,污泥上浮也是常见问题,主要包括污泥腐化上浮与脱氮上浮。污泥腐化上浮通常发生在沉淀池底部,由于沉淀池内溶解氧过低,活性污泥中的厌氧微生物大量繁殖,分解污泥中的有机物产生甲烷、硫化氢等气体,气体附着在污泥颗粒上,使污泥密度减小而上浮,此时需及时清理沉淀池底部的积泥,增加沉淀池的供氧量;脱氮上浮则是由于曝气池内硝化反应充分,产生的硝酸盐随混合液进入沉淀池后,在沉淀池底部缺氧环境下发生反硝化反应,产生氮气,氮气气泡带动污泥上浮,针对这种情况,可通过缩短污泥在沉淀池内的停留时间、增加沉淀池的搅拌强度等方式缓解。此外,曝气系统故障、进水水质突变等也可能影响活性污泥法的运行,因此,污水处理厂需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实时监控各项工艺参数,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及时发现并解决运行过程中的问题,确保处理系统稳定高效运行。
活性污泥法作为一种成熟的污水处理技术,不仅在水污染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对污水处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活性污泥法在未来的应用中,将继续通过工艺优化、技术创新,在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减少二次污染等方面不断突破。对于污水处理行业的从业者而言,深入理解活性污泥法的原理与工艺特点,掌握其运行控制要点,是保障处理系统稳定运行、实现水质达标排放的关键;而对于普通公众而言,了解活性污泥法等污水处理技术,有助于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共同参与到水资源保护的行动中。那么,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根据具体的污水水质选择合适的活性污泥法工艺形式?不同工艺形式在运行成本与处理效果上又存在哪些差异?这些问题都需要结合具体的工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
活性污泥法常见问答
- 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后,出水水质通常能达到什么标准?
活性污泥法的出水水质主要取决于工艺形式、运行控制参数及进水水质,在城市污水处理中,若采用常规活性污泥法工艺,出水一般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的一级 B 标准;若采用具有脱氮除磷功能的改良工艺(如氧化沟、SBR),通过优化运行参数,出水可达到一级 A 标准,部分情况下甚至能满足更严格的地表水排放标准,具体需根据当地环保要求与工程设计目标确定。
- 活性污泥法产生的剩余污泥如何处理?
活性污泥在运行过程中会不断增殖,产生一定量的剩余污泥(即超出系统所需的污泥),这些剩余污泥含有大量有机物、微生物及少量重金属,若随意排放会造成二次污染。目前,剩余污泥的处理通常遵循 “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 原则,主要处理流程包括浓缩(降低污泥含水率,减少体积)、厌氧消化(分解污泥中的有机物,产生沼气可回收利用)、脱水(进一步降低含水率,便于运输),脱水后的污泥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填埋、焚烧或资源化利用(如制作有机肥、建材等)。
- 活性污泥法处理工业废水时,需要注意哪些特殊问题?
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相比,具有水质复杂、污染物浓度高、成分多变等特点,采用活性污泥法处理时需注意以下问题:首先,需判断工业废水中是否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酚类、氰化物等),若存在此类物质,需先进行预处理(如中和、沉淀、吸附等),降低其浓度至微生物耐受范围内,避免抑制或杀死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其次,工业废水的营养元素比例可能失衡(如某些化工废水碳含量高、氮磷含量低),需根据微生物生长需求投加氮、磷营养剂;此外,部分工业废水水温波动大,需采取温控措施,保证微生物活性稳定。
- 活性污泥的活性如何判断?有哪些常用的检测方法?
活性污泥的活性直接影响处理效率,判断其活性主要通过观察污泥性状与检测相关指标:从外观上看,活性良好的污泥呈黄褐色絮状,絮体颗粒均匀、密实,沉降速度快,上清液清澈;若污泥颜色发黑、发臭,或絮体松散、沉降缓慢,则说明活性较差。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测定污泥沉降比(SV%),即取 100mL 混合液静置 30 分钟后,沉淀污泥与混合液的体积比,正常范围一般为 20%-30%;测定污泥体积指数(SVI),即 SV% 与污泥浓度(MLSS)的比值,通常在 50-150mL/g 之间,SVI 过高可能提示污泥膨胀;此外,还可通过测定微生物数量、呼吸速率等方式评估污泥活性。
- 活性污泥法运行过程中,曝气系统的能耗占比很高,如何降低曝气能耗?
曝气系统的能耗约占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厂总能耗的 50%-70%,降低曝气能耗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采用高效曝气设备,如膜片式微孔曝气器、旋混式曝气器等,这类设备氧利用率高(可达 20%-30%,传统曝气设备通常为 10%-15%),能在相同供氧量下减少能耗;二是实现曝气智能控制,通过在线溶解氧监测仪实时采集数据,结合污水进水负荷变化,自动调节曝气强度,避免溶解氧过高造成能源浪费;三是优化曝气池结构,如采用分段曝气、渐减曝气等方式,根据曝气池内不同区域的溶解氧需求,合理分配曝气量;此外,定期清理曝气设备,防止堵塞,保证其正常工作效率,也能间接降低能耗。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活性污泥法:城市污水处理中的核心净化技术 https://www.7ca.cn/zsbk/zt/62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