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国的航海生涯始于 1987 年的春天,那时他还是 “东海号” 货轮上的见习水手,每天最期待的就是傍晚时分跟着老船长王师傅学习看星象。王师傅总说,大海里的星星就是船的眼睛,只要能辨清北斗七星的位置,再对照着泛黄的纸质海图,就算遇到浓雾也能找到方向。那时候的导航工具简单得有些原始,除了六分仪和罗盘,唯一的 “高科技” 就是一台偶尔会失灵的无线电测向仪。有一次,“东海号” 在台湾海峡遭遇持续三天的强台风,罗盘被巨浪打翻,无线电信号完全中断,全船人只能靠着王师傅记忆里的星象和海流规律,在漆黑的夜里缓慢前行,直到第三天清晨看到远处岛屿的灯塔,林建国才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导航对航海人的意义。
三十五年过去,林建国已经成为远洋公司里最资深的船长,他现在掌舵的 “远洋三号” 是配备了全套智能导航系统的万吨级集装箱船。驾驶室里再也看不到当年的纸质海图,取而代之的是三块高清液晶显示屏,上面实时显示着船舶的位置、航线、周围船只动态以及海底地形。去年冬天,“远洋三号” 从鹿特丹返航时,途经比斯开湾遇到了罕见的风暴潮,海浪最高达到十米,船身剧烈摇晃。但林建国一点也不慌,他盯着屏幕上的动态定位系统,系统通过卫星和沿岸基站双重定位,每秒更新一次船位数据,即使在巨浪掩盖了航标灯的情况下,依然能精确显示船只与暗礁的距离。旁边的年轻二副紧张地握着舵轮,林建国拍了拍他的肩膀:“现在的导航系统就像给船装了千里眼,比我们当年靠星星辨方向靠谱多了,但也不能完全依赖,得学会看懂这些数据背后的门道。”
林建国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厚厚的航海日志,第一页是 1987 年王师傅亲手写下的 “观星要诀”,最后一页则是他昨天刚记录的智能导航系统操作心得。他经常把这本日志拿给年轻船员看,讲述不同年代导航工具的故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第一次接触到 GPS 导航设备,那是一个巴掌大的黑色仪器,需要手动输入经纬度,信号还经常受天气影响,但即便如此,也比之前的六分仪高效太多。有一次从广州到新加坡的航程中,他们靠着这台 GPS 避开了一片从未在海图上标注过的暗礁区,当时全船人都围着这台仪器欢呼,觉得这是 “大海的礼物”。
2008 年,林建国担任 “南海五号” 船长时,船上首次安装了电子海图系统。他还记得第一次用电子海图的场景,原本需要几个人一起展开的纸质海图,现在在屏幕上轻轻一点就能放大缩小,还能实时显示洋流和天气预报。有一次遇到突发的海上浓雾,电子海图自动标注出了附近所有船只的位置和航向,他们通过系统与周围船只实时通讯,有序调整航线,最终安全通过雾区。从那以后,他开始意识到,导航系统的进步不仅是工具的升级,更是航海安全理念的革新。
去年夏天,“远洋三号” 在印度洋遇到了一艘失去动力的渔船,对方的导航设备全部失灵,只能靠目视寻找方向。林建国通过船上的 AIS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很快确定了渔船的位置,然后根据导航系统计算出的最佳救援航线,仅用两个小时就赶到了现场。在帮助渔船修好导航设备时,渔船上的老渔民看着 “远洋三号” 驾驶室里的屏幕,感慨地说:“我们当年出海全靠经验,遇到大风大浪只能听天由命,现在的年轻人真是幸运,有这么好的设备保驾护航。” 林建国笑着回答:“这些设备也是一代代航海人经验的积累,就像我们现在用的智能导航,里面的算法还参考了几十年前的海流数据呢。”
现在每次靠港后,林建国都会去码头附近的航海博物馆看看,那里陈列着从古代的罗盘、牵星板,到近代的无线电测向仪、早期 GPS 设备,再到现代的智能导航系统模型。有一次他带着孙子去参观,孙子指着一个古老的罗盘问:“爷爷,这个东西怎么用啊?没有屏幕怎么知道船在哪里?” 林建国蹲下来,耐心地给孙子讲解罗盘的工作原理,告诉他:“虽然现在的导航系统很先进,但这些老物件里藏着航海人的智慧,就像我们不能忘记怎么看星星一样,就算有了高科技,也要知道这些技术是怎么一步步发展来的。”
船上的年轻船员经常问林建国,现在导航系统这么先进,是不是以后船长就不用掌握传统导航技能了。每次遇到这个问题,他都会打开那本航海日志,翻到王师傅写的 “观星要诀” 那一页:“这些传统技能就像导航系统的备份,万一遇到极端情况,比如卫星信号被干扰,或者设备出现故障,还是得靠这些老办法。去年我们在大西洋遇到太阳耀斑,GPS 信号中断了半个小时,当时就是靠着我经验估算的船位和手动罗盘,才没让船偏离航线。” 他总是强调,导航系统无论多先进,最终还是要靠人来操作和判断,只有把传统经验和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才能真正驾驭大海。
有一次,“远洋三号” 从汉堡返航时,导航系统突然出现了短暂的数据异常,屏幕上的船位显示与实际海况有偏差。林建国立刻让二副切换到备用导航系统,同时亲自用六分仪测量太阳高度角,计算实际经纬度。经过对比,发现是主系统的一个传感器受到了附近工厂的电磁干扰,及时调整后,系统恢复了正常。这件事之后,他在船上制定了更严格的导航系统检查制度,要求每天早晚两次人工核对导航数据,确保设备和人工判断的一致性。“大海不会因为你有先进设备就对你手下留情,” 他常对船员说,“导航系统是工具,人的责任心才是真正的安全保障。”
林建国还有一年就要退休了,他最近正在整理自己几十年的航海笔记,准备把这些关于导航系统使用和航海安全的经验汇编成一本手册,留给年轻船员。他在笔记里写道:“从靠星星辨方向到靠屏幕定航线,我见证了导航技术的飞跃,但大海的规律从未改变。无论导航系统如何升级,敬畏大海、谨慎航行的初心不能变。” 有时候在夜晚值班时,他会关掉驾驶室的部分灯光,抬头看看天上的星星,仿佛又回到了 1987 年那个跟着王师傅学观星的夜晚,只是现在的他,既能看懂星星的语言,也能读懂屏幕上的数据,这两种能力在他心里同样重要。
当 “远洋三号” 缓缓驶入港口,岸边的灯塔在暮色中闪烁,林建国看着导航系统上显示的 “已到达目的地” 提示,轻轻合上了航海日志。他知道,未来还会有更先进的导航技术出现,也许会有全自动的智能导航系统,甚至不需要人来掌舵,但他相信,无论技术如何发展,航海人对大海的敬畏和对安全的坚守,永远是航海事业中最珍贵的财富。就像那本航海日志里记录的,从星斗到屏幕,变的是导航的工具,不变的是航海人守护航程的初心。
船舶导航系统常见问答
- 船舶导航系统在遇到极端天气时,比如强台风或浓雾,还能保持精准定位吗?
通常情况下,现代船舶导航系统采用多源融合定位技术,结合 GPS、北斗等卫星导航系统与沿岸无线电基站、惯性导航设备,即使在强台风或浓雾天气导致单一信号受影响时,也能通过其他定位方式互补,维持较高的定位精度。但极端恶劣天气可能会短暂影响部分设备的信号接收,此时需要船员结合人工观测(如目视航标、六分仪测量)进行辅助判断,确保航行安全。
- 普通船员需要掌握传统导航技能(如六分仪、纸质海图)吗?
是的,即使现代导航系统已非常先进,普通船员仍需掌握传统导航技能。根据国际海事组织的规定,船员培训中必须包含传统导航方法的课程,因为在极端情况下(如卫星信号中断、导航设备故障),传统技能会成为重要的备用手段。例如,六分仪可通过观测天体位置计算经纬度,纸质海图能在无电力供应时提供基础航线参考,这些技能是保障航海安全的重要补充。
- AIS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在导航中起到什么作用?
AIS 系统是现代船舶导航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甚高频无线电信号,自动向周围船舶和岸基基站发送本船的船名、位置、航向、航速等信息,同时接收附近船舶的同类信息,并在电子海图上显示出来。该系统能帮助船员实时掌握周围海域的船舶动态,有效避免碰撞事故,尤其在能见度低、船舶密集的海域,如海峡、港口附近,作用更为明显,是保障船舶航行安全的 “无形屏障”。
- 电子海图和传统纸质海图相比,有哪些优势?
电子海图相比传统纸质海图,优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更新便捷,电子海图可通过卫星或网络实时接收最新的海况、航标变化等信息,无需像纸质海图那样频繁更换新版本;二是操作高效,可通过缩放、平移等功能快速查看不同区域的海图细节,还能与 GPS、雷达等设备联动,自动标注船位和航线;三是信息丰富,能叠加显示洋流、潮汐、天气预报等数据,帮助船员全面掌握航行环境;四是存储方便,一张存储卡可容纳海量海图,节省了船舶上的存储空间。
- 船舶导航系统会受到哪些外界因素干扰,如何应对?
船舶导航系统可能受到多种外界因素干扰,常见的有电磁干扰(如附近工厂、雷达站的电磁辐射)、卫星信号遮挡(如高大建筑物、桥梁、复杂地形)、太阳活动(如太阳耀斑导致 GPS 信号短暂中断)等。应对措施包括:安装抗电磁干扰设备,减少外界电磁辐射对系统的影响;采用多系统融合定位,当某一系统受干扰时,自动切换到其他备用系统;在易受遮挡的区域(如港口、狭窄水道),结合岸基定位设备辅助导航;密切关注太阳活动预报,提前做好信号中断的应对准备,如手动记录船位、启用惯性导航设备等。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老船长的航海日志:从星斗到屏幕的导航传奇 https://www.7ca.cn/zsbk/zt/62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