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方法:地下资源开发的核心技术体系

采矿方法:地下资源开发的核心技术体系

采矿作为人类获取地下矿产资源的关键工程活动,其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资源开采效率、安全生产水平与生态环境保护效果。不同矿产资源的赋存条件、埋藏深度、矿石性质以及开采技术经济指标,共同决定了采矿方法的多样性与针对性。从地表露天开采到地下深井作业,从传统人工凿岩到智能化开采系统,采矿方法始终随着技术进步不断优化,但核心目标始终围绕在安全、高效、经济地将矿产资源转化为可利用的工业原料。理解各类采矿方法的技术原理与应用边界,是矿产资源开发领域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也是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确定具体采矿方案前,地质勘察工作需要精准掌握矿体的形态、规模、产状以及围岩的稳定性。矿体的厚度、倾角、埋藏深度等参数,会直接影响采矿方法的选择方向。例如,埋藏较浅、厚度较大的水平矿体,更适合采用露天开采方式;而埋藏深、倾角陡的薄矿体,则需通过地下井巷工程实施开采。同时,矿石与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如硬度、抗压强度、稳固性等,也会对采矿过程中的支护方式、回采顺序产生关键影响。只有基于全面且准确的地质数据,才能制定出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采矿方案,避免因前期勘察不足导致开采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或资源浪费。

露天采矿法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采矿方式之一,其核心特征是通过剥离地表覆盖层,直接揭露矿体并进行开采。该方法适用于矿体埋藏浅、厚度大、围岩稳固性较好的矿床,如煤炭、铁矿、有色金属矿等。露天采矿法的主要工艺流程包括穿孔、爆破、铲装、运输四个环节:首先通过穿孔设备在矿体或围岩中钻出特定深度和直径的炮孔;随后填入炸药进行爆破作业,将矿体破碎成便于开采的块度;接着使用挖掘机、装载机等设备将破碎后的矿石铲装至运输车辆;最后通过汽车、铁路或皮带运输机将矿石运至选矿厂或储矿场。露天采矿法具有开采效率高、作业空间开阔、生产成本较低、机械化程度高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对地表植被破坏较大、占用土地面积广、受气候条件影响明显的不足。

地下采矿法适用于矿体埋藏较深、地表条件复杂或不适合露天开采的矿床,其核心是通过开凿地下井巷工程,构建开采系统并实现对矿体的开采。根据矿体赋存条件、围岩和矿石稳固性的不同,地下采矿法可分为空场采矿法、充填采矿法和崩落采矿法三大类。空场采矿法的特点是在回采过程中,利用矿体或围岩自身的稳固性,不立即充填采空区,而是形成空场,待整个采区回采结束后再进行处理。该方法适用于矿石和围岩均较稳固的矿床,如金矿、银矿等,常用的具体方法包括全面采矿法、房柱采矿法、分段矿房法等。充填采矿法则是在回采过程中,及时用充填材料(如尾砂、废石、胶结材料等)充填采空区,以控制围岩变形、保护地表环境并实现矿产资源的充分回收。该方法适用于矿体埋藏较深、围岩不稳固或地表需要保护的矿床,如有色金属矿、稀有金属矿等,根据充填材料和充填工艺的不同,可分为干式充填、水力充填和胶结充填三种类型。崩落采矿法的核心是通过崩落围岩来充填采空区,利用崩落的岩石控制地压,同时实现矿石的开采。该方法适用于围岩不稳固、矿体厚度较大的矿床,如铁矿、铜矿等,常用的具体方法包括单层崩落法、分层崩落法、分段崩落法和阶段崩落法等。

采矿方法的选择是一个综合考虑多因素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与安全可靠性之间寻求最佳平衡。技术可行性方面,需结合矿体赋存条件、矿石与围岩物理力学性质,判断所选采矿方法是否能够实现正常回采作业,是否具备配套的开采设备与技术水平。经济合理性方面,需对采矿成本、资源回收率、建设投资等指标进行测算,确保所选方法能够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实现资源开采。安全可靠性方面,需重点评估采矿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地压、瓦斯、水害、火灾等安全风险,确保所选方法能够有效控制各类安全隐患,保障作业人员生命安全与设备正常运行。此外,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也日益成为采矿方法选择的重要考量因素,需通过优化采矿方案、采用绿色开采技术,减少采矿活动对地表植被、土壤、水资源的破坏,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不同采矿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均需严格遵循相应的技术规范与操作流程,确保开采作业的安全与高效。以地下采矿中的房柱采矿法为例,其回采过程需按照 “采准切割 — 回采矿石 — 处理采空区” 的顺序进行:首先开凿采准巷道,将矿体划分为若干矿房和矿柱;然后在矿房中进行凿岩、爆破、出矿作业,同时保留矿柱以支撑顶板;待矿房回采结束后,根据围岩稳固情况,对采空区进行充填或崩落处理。在整个过程中,需定期对顶板稳定性进行监测,及时采取支护措施,防止顶板冒落事故发生。露天采矿中的台阶开采则需严格控制台阶高度、台阶坡面角和安全平台宽度,避免因台阶参数不合理导致边坡失稳,引发滑坡、坍塌等地质灾害。同时,无论是露天采矿还是地下采矿,都需建立完善的通风、排水、提升运输系统,为采矿作业提供良好的作业环境与保障条件。

采矿方法的应用效果,需要通过一系列技术经济指标进行评价,这些指标不仅能够反映采矿方法的合理性,也为后续采矿方案的优化提供依据。常见的评价指标包括矿石回收率、矿石贫化率、采矿强度、生产成本、安全事故率等。矿石回收率是指实际采出矿石量与矿床中可采矿石量的百分比,直接反映矿产资源的利用程度,不同采矿方法的矿石回收率差异明显,如充填采矿法的回收率通常可达 90% 以上,而某些空场采矿法的回收率可能仅为 70%—80%。矿石贫化率是指采出矿石中混入废石的数量与采出矿石总量的百分比,会影响后续选矿作业的成本与效率,一般而言,地下采矿法的贫化率高于露天采矿法。采矿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采出的矿石量,体现采矿方法的开采效率,露天采矿法的采矿强度通常远高于地下采矿法。生产成本包括采矿设备购置与维护费用、人工费用、材料费用等,是衡量采矿方法经济合理性的关键指标,露天采矿法的单位生产成本通常低于地下采矿法。安全事故率则反映采矿方法的安全可靠性,地下采矿法由于作业环境复杂,安全事故率通常高于露天采矿法。

在实际采矿工程中,单一采矿方法往往难以满足复杂矿床的开采需求,因此需要根据矿床的具体条件,采用多种采矿方法组合的方式,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回收与安全开采。例如,对于埋藏深度变化较大的矿床,可在浅部采用露天采矿法,在深部采用地下采矿法;对于矿体厚度不均匀的矿床,可在厚大部位采用阶段崩落法,在薄小部位采用全面采矿法。多种采矿方法的组合应用,需要充分考虑不同方法之间的衔接与协调,避免因方法转换不当导致开采效率下降或安全隐患增加。同时,还需结合矿床开采的不同阶段,动态调整采矿方法,如在矿床开采初期,可采用开采强度较低但安全性较高的方法,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和技术条件的成熟,逐步转换为开采强度较高的方法。

采矿方法的应用与实践,不仅需要依托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更需要专业的人才队伍与科学的管理体系。采矿从业人员需具备扎实的地质、采矿、机械、安全等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够根据矿床条件选择合适的采矿方法,并熟练掌握采矿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技能。同时,采矿企业需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质量管理体系、环境保护制度等,确保采矿作业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此外,还需加强对采矿过程的监测与监控,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如地压监测系统、瓦斯监测系统、水文监测系统等),实时掌握采矿作业过程中的各类参数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与问题。

对于从事矿产资源开发的企业与从业人员而言,如何根据具体矿床条件选择最适合的采矿方法,如何在保证安全与环保的前提下提高采矿效率与资源回收率,如何实现不同采矿方法之间的有效衔接与优化组合,这些问题始终是采矿工程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与解决的核心议题。每一种采矿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与局限性,没有绝对最优的采矿方法,只有最适合特定矿床条件的采矿方法。因此,在采矿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过程中,需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结合矿床的地质条件、技术水平、经济实力与环保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采矿方案,推动矿产资源开发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常见问答

  1. 问:露天采矿法和地下采矿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开采空间的位置与开采方式:露天采矿法通过剥离地表覆盖层,在地表直接开采矿体,作业空间开阔,机械化程度高,开采效率高但对地表环境影响较大;地下采矿法通过开凿地下井巷工程,在地下进行矿体开采,作业空间封闭,受地表条件影响小,但开采效率较低,安全风险较高,对技术与设备要求更严格。

  1. 问:充填采矿法适用于哪些类型的矿床?

答:充填采矿法适用于矿体埋藏较深、围岩不稳固易变形的矿床,或地表存在建筑物、农田、水体等需要保护的矿床,也适用于稀有金属、贵金属等价值较高、需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回收率的矿床。此外,对于矿体形态复杂、厚度变化大或相邻矿体需要保护的矿床,充填采矿法也具有明显优势。

  1. 问:采矿方法选择中,矿石回收率和矿石贫化率哪个更重要?

答:两者均为关键指标,需结合矿床价值、资源稀缺程度与经济成本综合判断。对于价值高、稀缺性强的矿产(如金矿、稀有金属矿),矿石回收率更为重要,需优先选择回收率高的采矿方法(如充填采矿法),以减少资源浪费;对于价值较低、储量较大的矿产(如某些铁矿、煤炭),矿石贫化率需重点关注,避免因贫化率过高增加后续选矿成本,影响经济效益。

  1. 问:地下采矿中,空场采矿法为何需要保留矿柱?

答:空场采矿法保留矿柱的核心目的是利用矿柱的支撑作用,维持采空区的稳定性,防止顶板冒落与围岩变形。矿柱作为地下采场的 “承重结构”,可有效传递和分散地压,保护采场内的人员、设备与井巷工程安全。同时,矿柱的设置还能控制采空区的暴露面积与暴露时间,降低地压灾害发生的风险,待整个采区回采结束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对矿柱进行回收或处理。

  1. 问:多种采矿方法组合应用时,需重点考虑哪些衔接问题?

答:组合应用时需重点考虑三个方面的衔接:一是开采空间的衔接,确保不同采矿方法的采场、井巷之间能够顺畅连通,避免出现空间冲突或运输中断;二是开采时序的衔接,合理安排不同方法的开采顺序,如浅部露天开采与深部地下开采的转换时机,防止因时序不当导致围岩应力集中或资源浪费;三是技术参数的衔接,统一不同方法的开采设备选型、支护标准、安全监测指标等,确保整个开采系统的协调性与稳定性,避免因参数不匹配影响开采效率或引发安全事故。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采矿方法:地下资源开发的核心技术体系 https://www.7ca.cn/zsbk/zt/62798.html

上一篇 2025年10月22日 15:55:00
下一篇 2025年10月22日 16:00:42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