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是支撑现代工业体系运转的核心基础,从建筑用的砂石到制造芯片的稀有金属,几乎所有生产活动都离不开矿产的支撑。采矿方法的选择不仅直接影响资源开采效率与企业经济效益,更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业人员安全等关键议题紧密相关。不同地质条件、矿产类型及开采目标,催生了多样化的采矿技术体系,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适用场景与需要权衡的利弊。深入探讨各类采矿方法的特点,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取舍逻辑,对于推动矿业领域实现高效、安全、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下采矿与露天采矿是矿业领域两大主流技术路径,二者在作业环境、设备要求与适用条件上存在显著差异。地下采矿适用于埋藏较深或地表条件复杂的矿床,通过挖掘井巷、隧道等地下工程抵达矿体,再采用相应工艺将矿石开采出来。这种方法对地表植被与地貌的直接破坏较小,尤其适合在人口密集区或生态敏感区域开展作业,但受限于地下空间的封闭性,作业面通风、排水及人员安全保障难度较大,前期井巷建设成本也相对较高。露天采矿则通过直接剥离地表覆盖层,暴露矿体后进行开采,其优势在于作业空间开阔、开采效率高、设备操作便捷且成本相对可控,目前全球约 70% 的矿产资源通过露天方式开采。不过,露天采矿对地表生态的扰动更为直接,可能引发土壤侵蚀、植被破坏等问题,且受矿体埋藏深度限制明显,当矿体深度超过一定范围后,露天开采的经济合理性会大幅下降。

在地下采矿的具体技术体系中,空场采矿法、充填采矿法与崩落采矿法各具特色,适用于不同的矿体赋存条件。空场采矿法通过保留部分矿柱支撑采空区,实现矿石的安全开采,这种方法工艺相对简单、开采效率高,适合应用于矿体厚度较小、围岩稳定性较好的矿床。但空场采矿法会留下大量采空区,若后续处理不当,可能引发围岩垮塌、地表沉陷等地质灾害,对矿区周边的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充填采矿法则通过向采空区填充砂石、膏体等材料,及时支撑围岩,有效控制采空区变形,大幅降低地表沉陷风险,同时还能减少尾矿库的占地面积,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不过,充填采矿法需要额外建设充填系统,增加了开采成本与工艺复杂度,且充填材料的运输与制备会消耗更多能源,对企业的技术实力与资金投入提出了更高要求。崩落采矿法通过诱导围岩自然崩落或强制崩落,利用崩落的岩石支撑采空区,简化了采空区处理流程,降低了开采成本,适用于矿体厚度大、围岩稳定性较差的矿床。但崩落采矿法会导致较大范围的地表下沉,对矿区周边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及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且崩落的岩石可能混入矿石中,降低矿石回收率与品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露天采矿的技术发展同样围绕效率提升与环境管控展开,穿孔爆破、铲装运输与排土场管理是其核心环节。穿孔爆破技术通过优化爆破参数,提高矿石破碎质量,减少大块率,为后续铲装作业创造有利条件。现代露天矿山广泛采用高精度穿孔设备与新型爆破材料,结合数字化爆破设计软件,实现了爆破作业的精准控制,不仅提升了开采效率,还降低了爆破振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铲装运输环节则通过选用大型化、智能化的采矿设备,如大型电铲、自动驾驶矿用卡车等,大幅提高了矿石与废石的运输效率,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矿山企业通过优化运输路线,采用集中调度系统,减少设备空驶率,实现了运输成本的有效控制。排土场管理是露天采矿环境管控的关键,合理的排土场选址与建设方案,能够减少排土场对土地资源的占用,降低水土流失风险。部分矿山还通过在排土场种植植被、构建生态恢复系统,推动矿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但排土场的生态恢复需要长期投入与科学管理,若恢复措施不到位,可能导致土壤沙化、植被退化等问题,难以实现矿区生态环境的有效修复。
采矿方法的选择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需要综合考量经济、安全、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系统决策过程。从经济角度来看,企业需对比不同采矿方法的建设成本、运营成本与预期收益,选择在生命周期内经济效益最优的方案。但经济效益并非唯一考量,安全因素同样至关重要,采矿作业面临着顶板垮塌、瓦斯爆炸、边坡失稳等多种安全风险,选择合适的采矿方法是防范安全事故的关键。例如,在高瓦斯矿井中,需优先选择通风条件好、瓦斯易于排出的采矿方法,避免瓦斯积聚引发爆炸事故;在露天矿山边坡稳定性较差的区域,则需优化开采顺序,控制边坡角度,防止边坡滑坡事故发生。环境因素在当代采矿方法选择中的权重日益提升,随着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矿山企业必须将环境影响纳入采矿方法决策体系。在生态敏感区域,即使露天采矿的经济效益更高,也可能因环境风险过高而选择对生态扰动更小的地下采矿方法;在水资源短缺地区,需避免采用耗水量大的充填采矿法,转而选择更节水的采矿技术。
采矿活动作为人类获取矿产资源的重要手段,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不同采矿方法在资源回收率、安全保障能力与环境影响程度上的差异,决定了其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矿山企业在选择采矿方法时,需摒弃单一追求效率与成本的传统思维,树立统筹兼顾经济、安全与环境的综合发展理念,根据矿床实际条件与社会发展需求,选择最适合的采矿技术路径。同时,行业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采矿方法应用的引导与规范,通过制定科学的技术标准与环保要求,推动矿山企业采用先进、绿色的采矿方法,实现矿业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那么,在具体的矿山项目中,如何精准评估不同采矿方法的综合效益,找到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平衡点,将成为矿山企业与行业研究者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
采矿方法常见问答
- 地下采矿与露天采矿的核心区别是什么?
地下采矿是通过挖掘井巷进入地下矿体进行开采,对地表直接破坏较小,但作业空间封闭、安全风险较高;露天采矿则直接剥离地表覆盖层暴露矿体开采,作业效率高、成本较低,但对地表生态扰动更大,且受矿体埋藏深度限制明显。二者的核心区别体现在作业环境、对地表影响程度、适用矿床条件及安全风险管控重点上。
- 充填采矿法为何在环保方面更具优势?
充填采矿法通过向采空区填充材料(如砂石、膏体),能及时支撑围岩,有效控制采空区变形,大幅降低地表沉陷风险,减少对矿区周边土地资源与生态系统的破坏;同时,充填材料可利用矿山尾矿,减少尾矿库的建设与占用面积,降低尾矿堆存带来的环境风险,因此在环境保护方面相比空场采矿法、崩落采矿法更具优势。
- 崩落采矿法适合应用于哪些类型的矿床?
崩落采矿法适合应用于矿体厚度较大、埋藏较深且围岩稳定性较差的矿床。这类矿床若采用空场采矿法,需设置大量矿柱,不仅降低资源回收率,还可能因围岩不稳定引发采空区垮塌;而崩落采矿法通过诱导围岩崩落支撑采空区,简化了采空区处理流程,能适应围岩稳定性差的条件,同时降低开采成本,因此在这类矿床中应用较为广泛。
- 露天采矿中如何减少爆破作业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露天采矿可通过多方面措施减少爆破作业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一是采用高精度穿孔设备与新型低公害爆破材料,提高爆破精准度,减少爆破飞石与有害气体产生;二是优化爆破参数,如控制装药量、采用微差爆破技术,降低爆破振动强度;三是在爆破区域设置防护屏障,如搭建防护网、铺设防护垫层,阻挡爆破飞石;四是合理安排爆破时间,避开周边居民的休息时段,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干扰。
- 选择采矿方法时,为何必须重视安全因素?
采矿作业面临顶板垮塌、瓦斯爆炸、边坡失稳、透水等多种安全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可能导致设备损坏、生产中断,更会威胁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合适的采矿方法能从根本上降低安全风险,例如在高瓦斯矿床采用通风良好的采矿法可避免瓦斯积聚,在边坡不稳定的露天矿山控制开采顺序可防止滑坡事故。若忽视安全因素选择不当的采矿方法,会大幅提高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因此安全因素是采矿方法选择中不可忽视的关键考量。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采矿方法:平衡资源获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选择 https://www.7ca.cn/zsbk/zt/62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