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渔场的渔民老林总说,大海的脾气藏在浪花底下。2014 年那个台风季,他的木质渔船在七星列岛附近被一股异常强劲的水流带偏,渔网缠上暗礁撕成碎片。当他抱着浮标在海浪里挣扎时,注意到水面下始终有股稳定的力量在拉扯,既不像涨潮时的汹涌,也不同于退潮后的迟缓,后来才从海洋站的技术员口中得知,那是这片海域特有的 “黑潮分支”—— 一种常年不息的海流。
那次遇险让老林对大海多了份敬畏,也多了份好奇。他开始留意那些藏在海面下的 “隐形河流”:春天渔汛时,大黄鱼总顺着固定路线洄游,仿佛被无形的手指引;冬天泊船时,即便锚绳系得再紧,船体仍会被一股力量悄悄推向东边。海洋站的小王常来渔港收集数据,老林就捧着热茶向他打听,渐渐知道这种持续流动的海水里藏着巨大能量,科学家们管它叫 “海流能”。
小王第一次带老林参观海流能试验平台时,老林盯着水下旋转的叶片直皱眉。那是 2016 年,平台像座钢铁小岛扎根在离渔港十海里的海域,三根粗壮的钢管深入海底,水下装有类似风车的装置,随着海流缓慢转动。“这玩意儿能顶用?” 老林伸手摸了摸平台上的配电箱,里面指示灯正规律闪烁,“咱渔港的发电机一响,整条街的灯都亮,这慢腾腾的转法,怕是连手机都充不饱。”
小王没急着反驳,而是拉着老林登上监测船。船底的声呐屏幕上,蓝色的水流轨迹像血管般在海底蔓延,不同颜色的斑块标注着流速差异。“您看这片区域,表层流速看着慢,但水下三十米处,每秒能达到一米八。” 小王指着屏幕上的红色区域,“去年我们在这里布了台新型机组,单机容量达到三百千瓦,相当于三个小型发电机,足够供应附近两个养殖区的用电。” 老林凑近屏幕,看着那些跳动的数据,突然想起年轻时在近海捕鱼,渔网被海流带动时产生的巨大拉力,那时只觉得是麻烦,如今才明白那股力量竟能变成电。
真正让老林改变看法的是 2018 年的寒潮。那年腊月,强冷空气袭击闽东,陆地上的输电线路被冻断,渔港周边的村庄和养殖区陷入黑暗。老林的儿子在养殖区看管育苗池,急得在电话里直哭 —— 育苗池的增氧机一旦停转,几万尾鲈鱼苗就会缺氧死亡。就在全家一筹莫展时,小王带着团队开着工作船赶来,用海流能平台发的电,通过临时电缆接到了育苗池。当增氧机重新响起 “嗡嗡” 声,看着水面泛起的气泡,老林握着小王的手,半天说不出话。那天晚上,他在养殖区守了一夜,看着海流能平台上的指示灯在寒风中始终亮着,像大海睁开的眼睛。
从那以后,老林成了海流能的 “宣传员”。每次渔民们聚在渔港的茶馆里聊天,他总把自己的经历讲给大家听,还带着好奇的渔民去参观海流能平台。有人担心海流机会影响捕鱼,老林就拉着他们看监测数据:“人家科学家早算过了,机组的间距留得足,渔网从旁边过一点不碍事,去年我家老三在平台附近捕鱼,收成还比往年多了两成呢。” 还有人觉得海流能不稳定,老林就指着渔港里的路灯:“你们看咱渔港的路灯,有一半是海流能供的电,哪天黑过?连台风天都是亮的。”
2020 年,当地政府在七星列岛规划了更大规模的海流能示范项目,邀请渔民参与前期调研。老林第一个报了名,跟着科研团队出海考察了半个月。他们乘坐的考察船配备了先进的测量设备,能实时采集海流的流速、流向和温度数据。老林在船上学会了看流速仪,还帮着科研人员记录观测日志。有一次,考察船在一处暗礁区遇到涌浪,船身剧烈摇晃,老林凭着多年的航海经验,提醒科研人员调整航向,避开了危险。“老林师傅,您这经验比仪器还准!” 团队里的年轻研究员竖起大拇指,老林笑着摆手:“咱就是懂点大海的脾气,真正厉害的是你们,能把大海的力气变成有用的东西。”
项目建设期间,老林主动提出帮施工队协调渔民的关系。有位姓郑的渔民担心施工会破坏渔场,拒绝施工船靠近自家的传统作业区。老林带着郑渔民登上海流能试验平台,让他亲手摸了摸运转中的机组:“你看这叶片,边缘都是软质材料,就算不小心碰到渔网,也不会像礁石那样把网撕破。再说了,平台周边的海域经过监测,浮游生物比其他地方多,鱼群反而更愿意来。” 他还拿出自己记录的捕鱼日志,上面详细记着近年来在平台附近海域的渔获量变化:“你看,2019 年我在这一带捕了五千斤鱼,2020 年就涨到了六千三百斤,这还不算虾蟹呢。” 郑渔民看着日志上的数字,又看了看平台周围清澈的海水,终于松了口。
2022 年,七星列岛海流能示范项目正式并网发电。那天,渔港举行了简单的庆祝仪式,老林作为渔民代表受邀上台讲话。他握着话筒,看着台下熟悉的渔民们,又望向远处海面上的蓝色平台,声音有些哽咽:“十年前,我在海里差点丢了命,那时只觉得海流是凶神;现在,这些平台让海流变成了财神,照亮了咱的渔港,保住了咱的鱼苗。”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小王悄悄给老林递了瓶水,笑着说:“林师傅,您这发言比我们的技术报告还感人。”
如今的闽东渔港,海流能已经融入了渔民的日常生活。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在海面上,海流能平台的叶片开始转动,为渔港的路灯供电;白天,养殖区的增氧机、投饵机靠着海流能持续运转,渔民们再也不用担心停电;傍晚,渔船上的导航灯亮起,指引着归航的渔船,那些灯光里,有一部分就来自大海深处不息的脉动。
老林现在最爱做的事,就是带着孙子去海边看海流能平台。孙子总指着水下的叶片问:“爷爷,那个大风扇为什么一直在转呀?” 老林会抱起孙子,指着远方的大海:“那是大海在给我们送能量呢。你看,海水一直在流,就像爷爷的血液一直在身体里跑,只要它不停,我们就有永远用不完的电。” 孙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伸手去够海面上的阳光,老林看着孙子的笑脸,又望向那片熟悉的海域,突然觉得,自己和大海的缘分,还远远没有结束。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更多的海流能平台出现在蓝色的海洋上,当渔民们的渔网与清洁能源的叶片在海中和谐共处,当孩子们从小就知道大海不仅能提供鱼虾,还能送来光明与温暖时,人们会想起,曾经有一位普通的渔民,用自己的经历,见证了大海能量被唤醒的过程。而那片孕育了生命的蓝色海洋,也将在人类的智慧与尊重中,继续讲述着关于能量与共生的新故事。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蓝色脉动里的能量密码:老林与海流能的十年奇缘 https://www.7ca.cn/zsbk/zt/63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