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种地,不少人脑海里可能还是 “面朝黄土背朝天” 的画面 —— 扛着锄头下地,靠经验判断啥时浇水、啥时施肥,遇上病虫害只能着急上火。但现在不一样啦,越来越多农民朋友开始用上 “聪明办法”,手机点一点就能掌握田里的情况,无人机飞一圈就能完成打药,这背后藏着的就是咱们今天要聊的农业信息化。它可不是啥遥不可及的大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帮农民省事、增产的好帮手,就像给传统农业装上了 “智慧大脑”,让种地这件事变得越来越轻松。
就拿咱们常见的大棚蔬菜来说吧,以前菜农得天天往大棚跑,一会儿掀开帘子通风,一会儿蹲在地里看土壤湿不湿,遇上极端天气更是整夜睡不着觉,生怕菜苗出问题。现在有了农业信息化设备,情况完全变了样。大棚里装上了小小的传感器,土壤湿度、空气温度、光照强度这些数据,能实时传到菜农的手机上。要是湿度不够,手机会自动提醒,点一下就能启动灌溉系统;要是温度太高,通风设备会自己运转调节。有位种西红柿的王大哥就跟我说,以前一个大棚得天天盯着,现在管三个大棚都不费劲,西红柿的产量还比以前提高了不少,再也不用靠 “看天吃饭” 了。
不光是大棚种植,大田作物也能享受到农业信息化的便利。以前农民判断小麦该浇水了,全靠 “看苗情、凭感觉”,有时候浇早了或者浇晚了,都会影响产量。现在不一样了,地里埋上了土壤墒情传感器,能精准测量土壤里的含水量,数据直接同步到电脑或手机 APP 上。APP 还会根据小麦的生长阶段,给出浇水的最佳时间和水量建议,就像有个 “农业专家” 随时在身边指导。还有病虫害防治,以前得农民一亩地一亩地地巡查,费时又费力,还容易错过最佳防治时机。现在用遥感技术,从卫星上就能观察到田间的作物长势,一旦发现有病虫害的迹象,能第一时间通知农民,再配合无人机精准打药,既减少了农药用量,又提高了防治效果。
说到无人机,这可真是农业信息化里的 “明星工具”。以前给玉米地打药,农民得背着沉重的药箱,在地里一步一步地走,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还容易出现打药不均匀的情况。现在用植保无人机,一个人操作遥控器,无人机就能按照设定的路线,均匀地喷洒农药,一天能打几百亩地,效率比人工高多了。而且无人机还能搭载摄像头和传感器,一边打药一边采集作物生长数据,比如玉米的株高、叶片数量等,这些数据经过分析后,能帮助农民更好地了解作物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管理措施。有位种玉米的李大姐笑着说:“以前觉得无人机是城里人才玩的东西,没想到现在种地也离不开它了,真是又省力又省心。”
除了种植环节,农业信息化在农产品销售和溯源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前农民卖粮食、卖水果,大多是等着收购商上门,价格高低全看收购商的心情,有时候还会遇到 “压价” 的情况。现在有了农产品电商平台,农民可以把自家的农产品放到网上销售,直接面对消费者,不仅能卖出更好的价格,还能扩大销售范围。比如山东的苹果种植户,通过电商平台把苹果卖到了全国各地,甚至还出口到了国外,销量比以前翻了好几倍。而且很多农产品还实现了 “溯源”,消费者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农产品的种植地点、生长过程中使用的肥料和农药、采摘时间等信息,买得更放心。有位消费者说:“看到二维码里详细的种植过程,就知道这菜是安全的,吃起来也更踏实。”
可能有人会问,农业信息化听起来这么好,是不是只有大农场才能用啊?其实不是这样的,现在很多小型农户也能享受到农业信息化的福利。比如一些地方政府会免费给农户发放简易的传感器,或者提供低价租赁无人机的服务;还有一些农业科技公司开发了适合小农户使用的手机 APP,操作简单,功能实用,就算是年纪大的农民,跟着教程学一会儿也能学会。就像河南的一位大叔,以前对手机操作一窍不通,现在用 APP 查看地里的墒情、预约无人机打药,都能自己搞定,他说:“以前觉得高科技离自己很远,现在才发现,这些东西都是帮咱们农民干活的,越用越顺手。”
农业信息化带来的改变,不只是让种地变得更轻松、更高效,还让很多年轻人愿意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以前农村的年轻人大多愿意出去打工,觉得种地又累又不赚钱。现在不一样了,看到家里的长辈用手机、无人机种地,产量高、收入也不错,不少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用自己掌握的信息化知识,把家乡的农业做得更有特色。有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小王,回到家乡后,帮村里的农户搭建了农产品电商直播间,通过直播的方式推销村里的草莓,短短几个月就帮农户卖出了几万斤草莓,还带动了村里十几个人就业。他说:“以前觉得农业很传统,现在发现农业也能很新潮,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家乡发展,特别有成就感。”
其实,农业信息化并不是要完全取代传统的种植经验,而是把传统经验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让种地变得更科学、更精准。就像老农民的 “看天吃饭” 经验,结合气象卫星提供的精准天气预报,就能更准确地判断天气变化,提前做好防灾准备;老农民的 “看苗施肥” 经验,结合作物营养诊断仪提供的数据,就能更精准地确定施肥量,避免肥料浪费。这种 “传统 + 科技” 的模式,既保留了农业的本质,又让农业生产焕发出新的活力。
现在走在农村的田埂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农民坐在田边的树荫下,一边看着手机上的农田数据,一边和旁边的人聊天;远处的无人机在田间穿梭,洒下细密的水雾;大棚里的自动灌溉系统缓缓运转,滋润着绿油油的蔬菜。这些场景,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却成了农村的常态。农业信息化,就像一阵春风,吹遍了田间地头,给农业带来了新的变化,也给农民带来了新的希望。
或许未来,还会有更多更有趣的信息化技术用到农业上,比如能和作物 “对话” 的传感器,能自主判断病虫害的机器人,甚至能在太空种植的农业技术。但不管技术怎么发展,农业的核心始终是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农产品,而农业信息化,就是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的工具。如果你有机会去农村看看,一定要留意那些藏在田间地头的 “高科技”,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种地也玩高科技?农业信息化让田间地头变智能 https://www.7ca.cn/zsbk/zt/63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