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尾旧书店:时光褶皱里的墨香秘境

巷尾旧书店:时光褶皱里的墨香秘境

青石板路在梅雨季节泛着温润的光泽,拐过第三棵老槐树,便能看见那间嵌在砖墙里的旧书店。木质招牌被岁月磨得发亮,“拾光书屋” 四个字用褪色的红漆书写,边角处爬着几缕青绿的苔藓,像给时光盖了枚柔软的邮戳。推开那扇挂着铜铃的玻璃门时,清脆的叮当声会惊醒满室沉寂,混合着纸张受潮的霉味与老松木书架的清香,在鼻尖萦绕成独特的气息。

书店面积不足二十平米,却被主人打理得错落有致。左手边的矮柜上堆着泛黄的杂志,1980 年代的《大众电影》封面上,女星的卷发还带着当时流行的蓬松弧度;右手边的书架直达屋顶,每一格都贴着手写标签,“古典诗词”“外国文学”“科幻世界” 的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格外的认真。靠窗的位置摆着一张掉漆的木桌,上面放着半块没吃完的桂花糕,旁边压着本翻开的《边城》,书页间夹着干枯的银杏叶,大概是去年深秋某位读者留下的纪念。

午后的阳光穿过老式木格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有位戴老花镜的老人正站在 “历史传记” 区,手指轻轻拂过书脊,像是在与老朋友打招呼。他抽出一本 1972 年版的《史记》,扉页上还留着前主人的批注,蓝色钢笔字迹已经晕开,却依然能辨认出 “乱世浮沉,唯有史鉴” 的字样。老人坐在木桌旁,从布袋里掏出放大镜,一页页仔细阅读,偶尔会对着某段文字点头,嘴角露出淡淡的笑意。

柜台后坐着书店的主人,是位五十多岁的阿姨,总穿着素色的棉麻衬衫,手里永远捧着一本旧书。有顾客询问某本书时,她不用查电脑,就能准确说出书在哪个书架的第几层,甚至能讲出这本书的来历。上个月有个年轻人来寻找一本 1985 年版的《小王子》,说是小时候读过,后来遗失了,一直想找回同款。阿姨在仓库里翻了三天,终于找到了那本封面画着狐狸的旧书,扉页上还贴着一张泛黄的书签,上面写着 “愿你永远保持童心”。年轻人拿到书时,眼眶都红了,说这张书签和他小时候丢失的那本一模一样。

书店里的书大多是收购来的,每一本都带着不同的故事。有的书里夹着电影票根,日期是十年前的情人节;有的书里藏着褪色的情书,字迹娟秀,却没留下收件人的名字;还有的书扉页上写着稚嫩的拼音,显然是某个孩子的启蒙读物。阿姨说,她收书时从不计较品相,哪怕书页残缺、封面破损,只要里面有故事,她都会收下。“这些书不是废品,是别人的青春和回忆,我只是帮它们找个新的归宿。”

傍晚时分,夕阳透过窗户,给整个书店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老人合上书,小心翼翼地放回书架,对着阿姨笑了笑,说 “明天再来”。阿姨点点头,继续翻看手里的书。有个背着书包的学生进来,在 “教辅资料” 区停留片刻,选了本《唐诗宋词选》,付钱时小声问阿姨能不能便宜一点,说自己攒了很久的零花钱。阿姨接过钱,又从柜台下拿出一本笔记本,递给学生:“这个送给你,记笔记用。” 学生惊喜地说了声 “谢谢”,蹦蹦跳跳地离开了,铜铃的叮当声再次响起,像是在为这份温暖伴奏。

天色渐渐暗下来,阿姨开始收拾书店,把散落的书放回原位,用抹布轻轻擦拭书架上的灰尘。她会仔细检查每一本书,把夹在里面的书签、票根小心翼翼地取出来,放在一个铁盒子里,说是等遇到原主人,或许能物归原主。有一次,一位中年男人来书店,看到铁盒子里的一张老照片,突然愣住了 —— 照片上是年轻时的他和妻子,背景是几十年前的天安门广场。原来这张照片是他搬家时不小心弄丢的,没想到会在书店里重逢。那天,男人和阿姨聊了很久,说起年轻时的往事,眼角满是感慨。

夜深了,阿姨锁上书店的门,路灯的光线照在木质招牌上,“拾光书屋” 四个字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温暖。她背着布袋,里面装着今天刚收来的几本旧书,慢慢走在青石板路上。巷子里很安静,只有脚步声和远处传来的虫鸣。她抬头看了看天上的月亮,嘴角带着笑意,或许在期待明天又会遇到什么样的读者,又会听到什么样的故事。

这间巷尾的旧书店,没有明亮的灯光,没有精致的装修,却像一个时光的容器,装着无数人的回忆与期待。它静静地待在城市的角落,等待着每一个热爱书籍、珍惜回忆的人,推门而入,与一段旧时光不期而遇。或许某天,你也会在某个巷尾遇见这样一间书店,推开门,铜铃叮当响起,那一刻,你是否也会想起,自己曾经遗失过的某本书、某段回忆?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上一篇 2025-08-21 19:09:57
下一篇 2025-08-21 19:14:34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