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衣柜最底层压着一件米白色毛衣,领口和袖口都起了细密的球,像撒了一把没揉开的棉絮。每次整理衣物时指尖触到它,都会突然顿住 —— 那是外婆用了三个多月的夜晚,一针一线织出来的。那时我总嫌它款式老旧,袖口收得太紧,穿在身上像裹了层厚厚的棉花,直到后来再也穿不上,才明白那些被我嫌弃的细节里,藏着怎样沉甸甸的温柔。
记得高二那年冬天来得特别早,十一月初就飘了第一场雪。教室里没有暖气,我裹着单薄的校服外套,写字的手冻得发红,连握笔都要用力攥紧才不会发抖。某天晚自习回家,推开门就看见外婆坐在客厅的台灯下,手里拿着一团米白色的毛线,竹针在指间翻飞,毛线团随着她的动作慢慢变小。她看见我进来,连忙把织了一半的毛衣举起来比划:“你看这个花样,我照着杂志改的,比去年那件好看吧?等织完了,你在学校就不会冷了。” 我当时正忙着应付月考,敷衍地点点头就回了房间,没注意到她眼角的细纹里,藏着期待又紧张的光。
后来我才知道,为了赶在寒流之前织好这件毛衣,外婆每天晚上都要坐到凌晨。她的眼睛早就花了,穿针时总要把线举到灯光下,眯着眼睛试好几次;手指也因为常年做家务变得粗糙,织久了就会磨出红印,可她从没想过停下来。有次我半夜起来喝水,看见客厅的灯还亮着,外婆趴在桌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没织完的毛衣,竹针掉在地上发出轻微的声响。那一刻我突然鼻子发酸,悄悄走过去把毯子盖在她身上,才发现毛衣的内侧绣着我的名字,针脚歪歪扭扭,却比任何精致的刺绣都让人心头发热。
这件毛衣陪我度过了整个高中时代。冬天穿着它去上课,同学们总会羡慕地说 “好暖和啊”,我就会骄傲地告诉他们这是外婆织的。有一次体育课跑步,毛衣的袖口被勾破了一个小洞,我心疼得差点哭出来,回家后外婆却笑着说 “没事,我再补补就好”。她找出同色的毛线,坐在台灯下一针一线地缝补,补好的地方多了一朵小小的梅花,反而比原来更别致。从那以后,我每次穿这件毛衣都会格外小心,生怕再把它弄坏,可即便如此,领口还是慢慢松了,袖口也起了球,就像外婆的头发,不知不觉间就白了大半。
高考结束后,我去外地读大学,行李箱里特意放了这件毛衣。北方的冬天比家乡冷很多,每次穿上它,都像外婆还在我身边一样温暖。有次视频通话,外婆问我 “毛衣还够不够暖”,我笑着说 “够暖,就是有点小了”,她就念叨着 “等你放假回来,我再给你织一件大的”。可我知道,她的身体已经不如从前,织一件毛衣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我每次都劝她 “不用了,这件还能穿”。其实我心里清楚,不是毛衣还能穿,是我舍不得让她再为我辛苦,更舍不得那些藏在针脚里的时光。
去年冬天,我带着这件毛衣回家,外婆看见它就笑了:“都这么旧了,还舍不得扔啊?” 我抱着她说 “这是您织的,我怎么舍得扔”。她摸着毛衣上的球,轻轻叹了口气:“早知道当时就织大一点,让你能多穿几年。” 我拉着她的手说 “没关系,这样就很好”,然后把脸埋在她的肩膀上,就像小时候一样。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有些东西之所以珍贵,不是因为它有多新多贵,而是因为里面藏着爱和回忆。就像这件起球的旧毛衣,虽然款式早已过时,却承载着外婆对我满满的牵挂,不管过去多久,都能在寒冷的冬天里,给我最温暖的力量。
现在这件毛衣已经不能再穿了,我把它洗干净晾干,叠得整整齐齐放在衣柜最底层。每次打开衣柜,看到它安安静静地躺在那里,就会想起外婆坐在台灯下织毛衣的样子,想起那些被温暖包裹的冬天。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时光能慢一点就好了,让外婆的头发慢一点变白,让那些温暖的日子慢一点过去,可时光总是不等人的,就像毛衣上的球,越积越多,却再也回不到最初的模样。
不过没关系,只要这件毛衣还在,那些回忆就不会消失。它就像一个时光的容器,装着外婆的爱,装着我的青春,也装着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旧时光。下次回家,我想把这件毛衣带给外婆看看,告诉她 “您织的毛衣,我会一直好好珍藏”,就像珍藏我们之间所有的温暖与牵挂。不知道多年以后,当我也慢慢变老,再看到这件起球的旧毛衣,会不会想起那个冬天,外婆坐在台灯下织毛衣的身影,会不会还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光的温暖?而那时的我,又会把这份温暖传递给谁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