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管线如同人体血管,承载着供水、供电、燃气输送、通信传输等关键功能,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转的核心基础设施。截至 2024 年底,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地下管线总长度已突破 200 万公里,这些纵横交错的管线网络,不仅维系着千万市民的日常生活,更支撑着工业生产、商业活动等经济社会发展命脉。然而,近年来多地频发的管线泄漏、爆管事故,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对公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安全管理,已成为当前城市治理领域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其紧迫性与重要性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而日益凸显。
管线安全事故的诱因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特征,既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有人为管理漏洞的叠加。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强降雨导致的土壤湿陷、洪水冲刷,容易造成管线基础沉降、接口松动,进而引发破裂泄漏;地质条件复杂区域,地下水位变化、地层不均匀沉降等问题,长期作用于管线结构,加速了管道老化破损进程。人为因素更是不容忽视,部分城市在道路施工、地铁建设等工程作业中,因对地下管线分布情况掌握不精准,违规开挖、野蛮施工现象时有发生,直接破坏管线本体;此外,部分老旧管线超期服役,材质老化、防腐层破损等问题突出,而日常巡检维护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并排除安全隐患,最终导致事故发生。
解决城市地下管线安全管理难题,需要构建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的综合管理体系,从技术、制度、管理等多维度发力。在技术层面,应加快推进地下管线智能化改造,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全域覆盖的管线监测网络。通过在管线关键节点安装压力传感器、流量监测仪、泄漏检测仪等设备,实时采集管线运行数据,实现对管线压力异常、流量波动、泄漏风险等情况的精准感知与预警。同时,运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3D GIS)建立地下管线数字孪生模型,清晰呈现管线走向、埋深、管径、材质及周边地质环境等信息,为管线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巡检维护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有效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施工破坏事故。
制度层面,需健全完善地下管线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明确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责分工,形成 “统一协调、分工负责” 的管理机制。当前,部分城市存在地下管线管理 “多头治水” 现象,住建、市政、水务、燃气、通信等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协同联动,导致管线规划不合理、建设不规范、维护不到位等问题。应通过立法明确地下管线统一管理机构,负责统筹协调管线规划、建设、维护、应急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同时制定管线工程建设标准、安全技术规范、巡检维护制度等,规范管线建设与运营行为。此外,建立地下管线信息共享机制,打破部门间信息壁垒,推动管线数据跨部门、跨领域共享利用,为城市规划建设、应急处置提供全面的信息保障。
管理层面,要强化管线运营单位主体责任,加强日常巡检维护与隐患排查治理。管线运营单位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巡检计划,加大对老旧管线、关键路段、高风险区域的巡检频次,采用人工巡检与无人机巡检、机器人探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巡检效率与隐患发现能力。对巡检中发现的管线老化、腐蚀、泄漏等安全隐患,要建立隐患台账,明确整改责任、整改措施与整改时限,实行闭环管理,确保隐患及时整改到位。同时,加强对管线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与技能考核,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与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其熟练掌握管线操作规范、安全技术要求及应急处置流程,有效降低人为操作失误导致的安全风险。
城市地下管线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协同发力。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与人口持续增长,地下管线负荷日益加重,安全管理面临的挑战也将不断升级。如何在保障城市发展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管线安全管理水平,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如何推动地下管线管理从 “被动应对” 向 “主动预防” 转变,实现全生命周期智慧化管理?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唯有持续创新管理模式、提升技术水平、健全制度体系,才能真正筑牢城市地下管线安全防线,为城市高质量发展与市民美好生活提供坚实保障。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