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路在脚下延伸出细碎的声响,拐过第三个斑驳的砖墙,那间挂着 “文渊书坊” 木牌的老书店便会撞入眼帘。木牌边缘的漆皮早已卷翘,阳光斜斜掠过,能看见上面刻着的细小纹路,像是被无数手指摩挲过的痕迹。书店的门是两扇对开的玻璃门,玻璃上贴着泛黄的旧海报,边角微微卷起,印着几十年前的经典诗集封面。推开门时,门轴会发出 “吱呀” 一声轻响,像是在跟每一位来客打招呼,这个声音,附近的老街坊们记了快三十年。
店内的空间不算宽敞,却被打理得格外规整。沿墙的书架从地面一直顶到天花板,深棕色的木料泛着温润的光泽,每一层都码满了书。靠窗的位置摆着一张旧藤椅,藤条之间的缝隙里还残留着去年夏天的阳光味道,椅边放着一个掉了漆的白瓷杯,杯底沉着几片早已干枯的茶叶。书架之间的过道仅容两人侧身而过,走在其中,指尖划过书脊时能感受到纸张的粗糙质感,偶尔还会触到夹在书页里的干枯花瓣或是褪色的书签。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特别的气息,是旧纸张的霉味、油墨的清香与木质书架的味道混合在一起的,让人一走进来,心就跟着静了下来。
店主是位姓陈的老先生,头发已经全白了,却总爱梳得整整齐齐,身上常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每天早上八点,他都会准时推开书店的门,先把靠窗的藤椅搬到阳光下,再用一块干净的棉布细细擦拭书架顶层的灰尘,动作缓慢却透着一股认真。若是遇到熟客,他会笑着递上一杯温热的白开水,聊几句最近新到的旧书,或是分享书里看到的有趣段落;若是遇到第一次来的客人,他也不打扰,只是坐在藤椅上翻着自己的书,偶尔抬头给个微笑,示意客人随意浏览。
有一次,一个背着双肩包的小姑娘在书架前徘徊了很久,手指在一本《小王子》的封面上反复摩挲。那本书的封面已经有些磨损,书脊处还用透明胶带仔细粘过。陈老先生看她犹豫的样子,便放下手里的书走过去,轻声说:“这是三十年前我女儿读过的书,后来她去外地工作了,就把书留在了店里。” 小姑娘眼睛亮了亮,问:“那这本书可以卖给我吗?我一直想找一本有故事的旧书。” 陈老先生笑着点了点头,接过书翻到扉页,那里用铅笔写着一行稚嫩的字迹:“送给爸爸,谢谢你陪我读小王子。” 他指着那行字对小姑娘说:“要是不介意,就把它带走吧,也算给这本书找个喜欢它的新主人。” 那天,小姑娘抱着书蹦蹦跳跳地走了,临走时还跟陈老先生约好,以后读完书要回来跟他分享感受。
书店里的书大多是旧书,有些是陈老先生自己收藏的,有些是街坊邻居送来的,还有些是客人读完后特意寄回来的。每一本书的扉页上,或多或少都留有前主人的痕迹:有的写着读书时的感悟,有的夹着电影票根或是树叶标本,还有的画着简单的小图案。这些痕迹像是一个个小小的密码,等着新的读者去发现、去解读。有一本《红楼梦》里,夹着一张 1998 年的粮票,粮票的边缘已经泛黄,上面还能清晰地看到 “五斤” 的字样;还有一本《鲁迅全集》,书页间夹着一封未寄出的信,信里写着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字迹娟秀,却没有署名和地址。陈老先生说,他从来不会去刻意翻看这些夹在书里的东西,这是前主人留下的秘密,也是每本书独有的故事,该由新的读者去遇见、去珍藏。
每到周末,书店里会比平时热闹一些。附近学校的学生们会来这里找辅导书,偶尔也会借几本课外读物;上班族们则喜欢在午后过来,坐在藤椅上晒着太阳读几页书,暂时抛开工作的忙碌;还有些退休的老人,会带着自己的老花镜,在历史类书籍的书架前一站就是一下午,偶尔还会跟同伴争论几句历史事件的细节。有一次,两个老爷爷因为对某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同,在书店里争得面红耳赤,陈老先生也不劝架,只是给他们各自倒了一杯水,笑着说:“书里的故事嘛,每个人读都有不同的想法,慢慢说,慢慢聊。” 后来,这两个老爷爷成了书店的常客,每周都会约着来这里,一边看书一边讨论,偶尔还会把自己的见解写在便签纸上贴在书架上,供其他读者参考。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街周围开了很多新的书店,装修精致,灯光明亮,还能买到各种网红文具和咖啡。可 “文渊书坊” 依旧保持着原来的样子,没有明亮的灯光,没有精致的装修,甚至连收款方式都还是现金和老式的扫码支付。有人问陈老先生,为什么不把书店翻新一下,吸引更多年轻人来。陈老先生总是笑着摇头:“来这里的人,不是为了热闹,是为了找个能静下心来读书的地方。要是变了样子,说不定那些喜欢旧时光的人,就找不到这里了。” 确实,那些常来的客人,爱的就是这里的旧模样 —— 吱呀作响的木门,泛着光的旧书架,还有陈老先生温和的笑容和空气中淡淡的墨香。
有一年冬天,下了很大的雪,青石板路被积雪覆盖,走路都要小心翼翼。那天早上,陈老先生像往常一样去开书店的门,却发现门口站着一个熟悉的身影 —— 是他的女儿,手里提着行李箱,身上落满了雪花。女儿笑着说:“爸,我辞职回来了,以后就留在你身边,陪你守着这家书店。” 陈老先生愣了很久,才反应过来,伸手擦了擦女儿脸上的雪花,眼眶不知不觉就红了。那天,书店没有按时开门,街坊邻居们路过时都有些疑惑,直到中午,才看到陈老先生和他女儿一起把藤椅搬到门口,父女俩坐在椅子上,晒着太阳,聊着天,手里还拿着那本旧旧的《小王子》。
如今,“文渊书坊” 的木牌依旧挂在巷尾的砖墙上,门轴转动时依旧会发出 “吱呀” 的声响。陈老先生的女儿接过了打理书店的担子,只是每天早上,还是能看到陈老先生坐在藤椅上,翻着自己喜欢的书,偶尔抬头看看进出的客人,眼神里满是温柔。有时候,会有客人拿着多年前从这里买的旧书回来,跟他们分享书里的故事;有时候,会有小朋友在书架前好奇地翻看绘本,女儿会蹲下来,轻声给他们讲书里的内容。阳光透过玻璃门洒进来,落在书页上,落在父女俩的身上,也落在每一个走进书店的人心里。
不知道再过几十年,这条老街会不会变样,这家老书店又会是什么样子。或许会有新的客人来,带着新的故事;或许会有更多旧书被送来,承载更多的回忆。但无论怎样,只要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还开着,只要空气中还飘着淡淡的墨香,就总会有人记得,在巷尾的砖墙边,有一家能让人静下心来的老书店,有一段关于时光与墨香的温柔故事。而那些曾经在这里读过书、留下过痕迹的人,会不会在某个午后,突然想起这家老书店,想起书架上的某一本书,想起藤椅上的阳光和那杯温热的白开水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