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口那间旧书店藏在梧桐树影里,木质招牌上 “拾遗斋” 三个字被雨水浸得发暗,边角却磨得光滑。推门时铜铃会叮当地响,像是在跟每个进来的人打招呼。书架从地面堆到天花板,泛黄的书页间偶尔夹着干枯的花瓣,或是陌生人留下的便签。老板是个戴圆框眼镜的老人,总坐在靠窗的藤椅上翻书,指尖划过纸页时动作轻得像怕惊醒什么。
第一次走进这里是个梅雨季的午后,雨水顺着屋檐织成帘子,把外面的喧嚣都隔在巷口。我本想躲雨,却被书架上一本蓝布封皮的诗集吸引。封面上没有书名,只用水彩画了朵小小的雏菊,翻开第一页,铅笔字迹娟秀:“送给阿明,愿我们都能在文字里找到晴天。” 墨迹已经淡了,却能想象出写下这句话时的温柔。老人这时抬起头,声音带着纸张的温润:“那本书在这儿放了三年,没人知道阿明是谁。”

我抱着那本诗集在藤椅旁的小凳上坐下,老人给我倒了杯大麦茶,茶香混着旧书特有的油墨味,让人忘了时间。后来我成了这里的常客,有时会带本自己读完的书来交换,有时只是坐在角落,听老人讲那些藏在书页里的故事。他说曾有个姑娘,每周都会来买一本推理小说,每次离开前都会在书的最后一页写下自己的推理,下一个读者看到后,又会接着写下新的猜测,一来二去,那些书里竟藏了一场跨越半年的纸上对话。
有次我在整理书架时,发现一本 1987 年出版的《小王子》,书页间夹着一张泛黄的粮票,粮票背后用钢笔写着:“今天给囡囡买了她最想要的书,希望她永远像小王子一样善良。” 我把这本书拿给老人看,他接过书时,手指轻轻摩挲着粮票,眼神里满是怀念。他说这本书的原主人是个老教师,多年前因为搬家,把家里的书都捐给了书店,唯独这本,是他特意留下来的,后来老教师去世了,他的女儿还来书店找过这本书,可惜当时没能找到。“现在好了,” 老人笑着说,“等下次她再来,我就能把这本书还给她了。”
书店里的书总是在不断变化,有人带着故事来,留下一本书;有人带着期待来,带走一段回忆。有个高中生,每次考试前都会来买一本旧书,他说旧书里有前人留下的痕迹,就像有人在陪着他一起努力。有次他买了本数学练习册,翻开后发现里面夹着一张手写的笔记,笔记上不仅有详细的解题步骤,还有一句鼓励的话:“别着急,慢慢来,你一定可以的。” 后来那个高中生考上了理想的大学,特意来书店送了一本新出版的书,他说要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去年冬天,巷口施工,书店的生意冷清了不少。有天我去的时候,发现老人正在整理书架,他把一些破旧的书小心地包好,放在一个纸箱里。我问他要把这些书送到哪里去,他说这些书虽然旧了,但里面还有很多有用的知识,他想把它们捐给山区的孩子,让那些孩子也能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每本书都有自己的使命,” 老人说,“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只要能帮到别人,就算完成了使命。”
那天离开书店时,外面飘起了小雪,雪花落在书店的招牌上,像是给 “拾遗斋” 盖上了一层薄薄的纱。我回头望了一眼,看到老人正坐在窗边,手里捧着一本旧书,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身上,温暖得让人心里发颤。我突然明白,这间旧书店,不仅仅是一个卖书的地方,更是一个收藏时光的宝库,这里的每一本书,都藏着一段独一无二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承载着一份真挚的情感。
现在我依然会经常去 “拾遗斋”,有时会遇到新的读者,听他们讲自己和旧书的故事;有时只是静静地坐着,看阳光在书页上慢慢移动。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也会带着自己的故事,留下一本属于我的书,而这本书,又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给另一个人带来温暖和惊喜。就像老人说的,每本书都有自己的使命,而我们,都是故事的传递者。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