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石板路在脚下发出细碎声响,拐过第三道砖墙,那间挂着 “拾字斋” 木牌的旧书店便出现在眼前。木门上的铜环被摩挲得发亮,推开门时会发出 “吱呀” 一声悠长的轻响,像老时光里的一声叹息。店内光线不算明亮,几盏复古的玻璃吊灯悬在天花板上,暖黄色的光晕落在书架缝隙间,给每一本封面泛黄的书籍都镀上柔和的金边。空气里混着纸张的陈旧气息、油墨的淡淡清香,还有角落里青瓷花瓶中干花的微甜,吸一口都觉得心神安宁。
书架沿着墙壁从地面一直抵到屋顶,深棕色的木质框架上布满细密的纹理,像是用岁月的笔触写下的注解。第一层大多是上个世纪的文学名著,硬壳封面上的烫金字迹有些已经模糊,却依然能辨认出《红楼梦》《战争与和平》的经典字样。中间几层散落着各类期刊杂志,1980 年代的《读者文摘》、1990 年代的《收获》,书页间偶尔夹着当时读者留下的电影票根或泛黄的便签,字迹娟秀地写着 “这段文字真好,愿与君共赏”。最上层堆着一些线装古籍,蓝色封皮上用毛笔写着书名,边角微微卷起,仿佛藏着无数个被翻阅的日夜。

靠窗的位置摆着一张老旧的木质书桌,桌面被磨得光滑,边缘有些细微的裂痕。桌上总放着一盏玻璃台灯,灯座上刻着模糊的花纹,旁边堆着几本刚整理好的旧书,书页间夹着不同颜色的书签。偶尔有访客坐在桌旁的椅子上,指尖轻轻拂过书页,目光专注地停留在文字间,连翻书的动作都格外轻柔,生怕惊扰了书中沉睡的时光。书店老板是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总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衬衫,手里拿着一块软布,慢悠悠地擦拭书架上的灰尘,偶尔停下脚步,和访客轻声聊起某本书的作者,或是某个年代的故事,声音温和得像午后的阳光。
午后的阳光透过书店的玻璃窗,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随着云朵的移动缓缓变化。书架间的过道不宽,两个人并肩走过时需要侧身相让,却因此多了几分亲近感。有时会遇到抱着旧书来售卖的人,老人会戴上老花镜,仔细翻看每一本书的版权页,询问书籍的来历,然后给出合理的价格,双手接过书籍时的动作,像是在接过一件珍贵的宝物。也有家长带着孩子来,孩子踮着脚尖在书架前张望,手指轻轻划过书脊,老人会取下一本插图精美的旧童话书,蹲下身来,轻声念给孩子听,孩子的眼睛里瞬间亮了起来,像盛进了星光。
傍晚时分,书店里的光线渐渐暗了下来,老人会点亮桌上的台灯,暖黄的灯光笼罩着小小的空间,更添了几分温馨。访客们陆续离开,有人手里捧着刚买下的旧书,脚步轻快,嘴角带着满足的笑意;也有人只是逛了一圈,没有带走任何书籍,却在离开时轻轻说了声 “谢谢”,仿佛在这里度过的时光,本身就是一份珍贵的礼物。老人会站在门口,看着访客们的背影消失在巷口,然后慢慢关上木门,将铜环轻轻扣好,仿佛在为这一天的时光画上一个温柔的句号。
夜色渐深,巷子里安静下来,只有旧书店的窗户里还亮着一盏灯,像黑夜里的一颗星星。那些藏在书架上的旧书,依然静静地立在那里,等待着下一个清晨的到来,等待着下一双温柔的手将它们翻开,等待着新的故事在书页间悄然开始。或许明天会有一位寻找某本绝版书的读者,在书架的角落发现惊喜;或许会有一位偶然路过的行人,被木门的 “吱呀” 声吸引,走进这个藏着时光的小世界;又或许,只是阳光依旧会透过窗户,洒在书架上,为那些旧书镀上一层新的光晕。而这间旧书店,就像城市褶皱里的一颗珍珠,在岁月的流转中,默默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微光,等待着每一个与它有缘的人前来相遇。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