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药铺里的铜秤

老药铺里的铜秤

青石板路尽头的 “益和堂” 药铺,木门上的铜环磨得发亮。第三代传人林砚秋每天辰时准点开门,第一件事不是擦拭药柜,而是把柜台里那杆半尺长的铜秤捧出来,用软布细细擦去秤杆上的薄尘。铜秤的秤杆是紫檀木做的,刻着细密的星点,最末端那粒 “福” 字星比芝麻还小,却是祖父当年亲手嵌进去的。

林砚秋第一次碰这杆秤时才八岁,踮着脚够柜台里的铜秤,没拿稳摔在地上,秤砣滚到门槛边。祖父没骂她,只是蹲下来教她认秤星:“这红铜星是一两,黄铜星是半两,你看这粒暗下去的,是当年给张阿婆抓药时,她咳嗽碰掉的。” 那天祖父用这杆秤给她抓了把甘草,放在嘴里嚼着甜,她从此就喜欢上了药铺里的味道,苦香中藏着让人安心的暖意。

十五岁那年,邻村闹痢疾,祖父带着她连夜赶制汤药。药铺里的灯亮了一整夜,铜秤在煤油灯下泛着暖光。祖父抓药时手从不抖,每一味药都要在秤上称两遍,“差一分都不行,药是救人的”。天快亮时,最后一碗汤药递到病人家属手里,祖父才靠在椅背上喘口气,指节上沾着的药粉还没擦掉。

后来林砚秋接过药铺的钥匙,祖父把铜秤郑重地交到她手里,“这秤陪了我四十年,现在该陪你了”。她记得那天祖父的手很凉,掌心的老茧蹭过她的手背,像药柜上经年累月留下的划痕。从那以后,每天清晨,药铺里都会响起铜秤砣碰撞的轻响,她学着祖父的样子,把每一味药都称得准准的,连最细碎的冰片都要仔细抚平秤盘里的褶皱。

有一年冬天特别冷,雪下了整整三天。一天傍晚,药铺快关门时,门外传来急促的敲门声。林砚秋开门一看,是个裹着破棉袄的老汉,怀里抱着个发烧的孩子,冻得嘴唇发紫。“姑娘,有退烧药吗?” 老汉声音发颤,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几张皱巴巴的零钱。她赶紧把人让进来,生起炉子,又用铜秤称了柴胡、黄芩,煎了一碗热腾腾的汤药。孩子喝下药后没多久,烧就退了些。老汉要给钱,她摆摆手,“先给孩子治病要紧”。老汉临走时,从怀里掏出个烤得温热的红薯,放在柜台上,“姑娘,这是自家种的,你别嫌弃”。

药铺里的药柜换过两次,木门也重新刷过漆,只有那杆铜秤一直放在最显眼的位置。秤杆上的星点被摩挲得越来越亮,有些地方甚至能看出细微的包浆。林砚秋的女儿偶尔会来药铺玩,总喜欢踮着脚够那杆铜秤,像极了当年的她。有一次女儿问她:“妈妈,为什么不用电子秤呀?这个秤好老哦。” 她把女儿抱起来,让她摸了摸秤杆上的星点,“你看这些星星,每一颗都记着一个故事呢,电子秤可记不住这么多”。

去年秋天,祖父走了。那天林砚秋照样在辰时打开药铺的门,照样把铜秤捧出来擦拭。擦到秤杆末端那粒 “福” 字星时,她的手指顿了顿,突然想起祖父当年教她认秤星的样子。阳光从窗棂照进来,落在铜秤上,泛着温柔的光。她深吸一口气,拿起戥子,开始整理今天要用到的药材,当归的香气漫开来,和记忆里的味道一模一样。

现在每天还是会有老主顾来药铺,有的是来抓几味常备药,有的只是来坐一会儿,喝杯热茶。他们总会聊起当年的祖父,聊起那杆铜秤。有位张阿婆每次来都要看看铜秤,“当年你爷爷用这秤给我抓过安胎药,现在我孙子都上小学啦”。林砚秋听着这些话,总会想起祖父说过的话,药铺不只是卖药的地方,更是给人送安心的地方。

傍晚时分,药铺的木门慢慢关上,铜秤被小心地放回柜台里。窗外的青石板路渐渐安静下来,只有偶尔路过的脚步声。林砚秋坐在炉边,看着跳动的火苗,手里捧着一杯刚泡好的菊花茶。她知道,明天清晨,这杆铜秤还会陪着她一起打开药铺的门,还会有新的故事,在铜秤的星点间慢慢生长。不知道多年以后,当女儿接过这杆秤时,又会在秤杆上留下怎样的印记,又会听到多少藏在星点里的故事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上一篇 2025-08-22 04:24:56
下一篇 2025-08-22 04:30:34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