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同事小王的冰箱时,我差点以为闯进了小型超市仓库。上层抽屉塞满速冻饺子,虾仁和肥牛卷像积木一样码得整整齐齐;中层冷藏区里,酸奶按保质期顺序排成方阵,连番茄酱都有三种口味备份;最绝的是冷冻层,塞满了从直播间抢来的牛排和包子,连冰格都被切成小熊形状的柠檬块占满。“这哪是囤货,这是给冰箱办了个居住证吧?” 我忍不住调侃,小王却一本正经地拍了拍冰箱门:“你不懂,看着这些吃的,加班到十点都不慌。”
当代年轻人的囤货行为,早已跳出 “备战备荒” 的传统框架,进化成一种新型生活仪式。有人囤零食时讲究 “口味全覆盖”,麻辣、甜咸、酸辣味必须各占半壁江山,连薯片都要分原味、番茄味、黄瓜味单独收纳;有人囤日用品时追求 “用量安全感”,洗衣液买家庭装还得额外囤三瓶补充装,纸巾箱堆在阳台像搭积木,连牙刷都要提前买好半年的量。更离谱的是我那朋友小张,上次疫情后囤了二十包口罩,到现在还没用完,最近又开始囤消毒湿巾,理由是 “万一以后用得上呢”。

这种 “囤货癖” 在电商大促期间会达到顶峰。我见过最夸张的朋友,双十一前半个月就开始列清单,从洗发水到袜子,从方便面到面膜,恨不得把未来一年的生活用品都搬回家。等到付完尾款,家里的快递盒能堆成一座小山,拆快递的时候像在开盲盒,经常忘了自己买过什么。有次她拆到一箱咸鸭蛋,愣了半天才想起是凑单时随手加的,结果那箱咸鸭蛋吃了三个月,最后只能分给邻居。
年轻人囤货还特别讲究 “氛围感”。买零食必须选颜值高的包装,哪怕味道一般,摆在家里看着就开心;囤护肤品要按功效分类,早上用的、晚上用的、急救用的,摆得像化妆品专柜;就连囤方便面,也要集齐红烧、香辣、海鲜等多种口味,还得配上不同口味的火腿肠和卤蛋,仿佛随时准备举办一场 “泡面派对”。有次我去闺蜜家借宿,打开她的零食柜,发现里面不仅有各种薯片饼干,还有包装精美的巧克力和进口水果干,她还得意地跟我说:“这些都是我精心挑选的,既能解馋,又能当拍照道具。”
不过,囤货也经常会闹出笑话。我有个同事囤了一箱洗衣液,结果家里的洗衣机坏了,只能手洗,那箱洗衣液用了两年都没见底;还有个朋友囤了很多面膜,结果保质期快到了还没拆封,只能每天敷两片,敷得脸都快过敏了。更搞笑的是我自己,上次看到打折就囤了十盒牙膏,结果用了半年才发现,那些牙膏都是薄荷味的,而我最讨厌的就是薄荷味,最后只能硬着头皮用,每次刷牙都像在嚼口香糖。
其实,年轻人的囤货行为背后,藏着对生活的安全感需求。在快节奏的生活里,看着满满当当的冰箱和储物柜,就像拥有了对抗未知的底气。就像小王说的:“每次加班到很晚,回到家打开冰箱,看到里面塞满了吃的,就觉得特别踏实,好像再难的事都能扛过去。” 而且,囤货还能带来一种 “掌控感”,在不确定的世界里,能自己决定买什么、囤多少,也是一种小小的满足。
当然,也有人觉得囤货是浪费钱和空间,认为需要的时候再买就好。但对年轻人来说,囤货更像是一种生活乐趣,是在平凡日子里给自己的小惊喜。毕竟,谁能拒绝打开冰箱就有爱吃的食物,打开柜子就有想用的东西的快乐呢?
不过话说回来,囤货也要适度。如果囤太多东西用不完,不仅会造成浪费,还会占据家里的空间。就像我那个囤了很多面膜的朋友,最后只能把用不完的面膜送给别人,还被调侃 “花钱给别人做美容”。所以,下次囤货的时候,不妨先想想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别再为了凑单或者打折而盲目下单了。
现在,我的家里还放着那十盒薄荷味牙膏,每次刷牙的时候,我都会提醒自己下次囤货要理性。但每次看到电商大促的广告,我还是会忍不住打开购物车,想着 “再买一点应该没关系吧”。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明明知道自己用不完,却还是控制不住想囤货?你们最近又囤了什么有意思的东西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