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石板路在脚下延伸出细碎的声响,转过第三个街角时,那扇嵌着铜环的木门总会准时出现在视野里。门楣上褪色的 “芸香书斋” 匾额边缘爬着浅绿的青苔,像是时光特意为它镶上的蕾丝花边。推开门的瞬间,混合着旧纸张、樟木与干燥灰尘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闯入了一个被精心封存的旧时光胶囊。书架沿着墙壁蜿蜒成曲尺形状,深棕色的木料上布满细密的划痕,每一道都藏着不同年代读者的指尖温度。靠窗的位置摆着一张缺了角的橡木桌,桌上的白瓷杯里永远泡着半杯冷却的菊花茶,杯沿凝着的水珠偶尔会滴落在摊开的旧书上,晕开一小片浅褐色的印记。
书架最高层整齐码放着线装古籍,泛黄的纸页间夹着干枯的银杏叶或褪色的书签,有些书签上还留着娟秀的字迹,比如 “民国三十六年秋,赠阿妹” 这样的短句,让人忍不住猜想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中层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著作,封面设计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有的还贴着当年书店的价格标签,两元三角、五元八角的数字在如今看来格外亲切。最下层的矮柜里塞满了儿童绘本,彩色的封皮在昏暗的光线下依然鲜活,偶尔会有附近幼儿园的孩子踮着脚尖抽出一本,趴在地板上看得入迷。
店主是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总是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坐在柜台后翻看线装书。他记性极好,能准确说出某本冷门书籍的摆放位置,甚至记得十几年前某位顾客的阅读偏好。若是遇到前来寻书的年轻人,他会慢悠悠地从抽屉里拿出老花镜,一边在书架间穿梭,一边讲述书籍背后的故事 —— 这本小说的作者曾在店里住过半个月,那本诗集的扉页题字出自本地老书法家之手。有时顾客找不到想要的书,他也不着急,会拿出纸笔记录下来,说下次进货时留意,语气像是承诺要帮朋友寻找一件珍贵的旧物。
书店的角落里放着一个老式留声机,偶尔会响起舒缓的爵士乐或古典乐,音符与翻书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格外安宁的氛围。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书架的影子,随着时间推移缓缓移动,像是时钟在无声地记录时光。有常客会自带茶杯来这里待上一下午,选一本喜欢的书,偶尔与老人聊几句天,累了就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享受这份不被外界打扰的静谧。也有游客偶然闯入,惊叹于这里的古朴氛围,举起相机拍照留念,老人从不阻止,只是笑着说 “别开闪光灯,会伤了书”。
临近傍晚时,老人会起身整理书架,把被翻乱的书籍一本本归位,动作轻柔得像是在呵护易碎的珍宝。他会仔细拂去书页上的灰尘,用软布擦拭书架上的污渍,偶尔发现夹在书中的小纸条,会轻声念出来,若是有趣的内容,还会笑着跟顾客分享。当最后一缕阳光从玻璃窗消失,他会点亮柜台上的煤油灯,昏黄的灯光笼罩着小小的书店,让那些旧书看起来更加温暖。有时会有晚归的学生来买参考书,他会特意多留一会儿门,还会提醒对方 “路上小心,书拿好别摔了”。
夜幕降临时,书店的木门缓缓关上,铜环碰撞的声响在安静的巷子里格外清晰。巷口的路灯亮起,昏黄的光线照亮 “芸香书斋” 的匾额,与书店窗户透出的微弱灯光相互呼应。路过的行人偶尔会放慢脚步,望着那扇紧闭的木门,想象着里面沉睡的书籍与故事。或许明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再次洒向巷尾,那扇门又会准时打开,迎接新的读者,继续书写与书籍有关的温暖日常。而那些藏在书页里的时光印记,那些在书店里发生的细碎故事,也会像墨香一样,在岁月中慢慢沉淀,等待着下一个懂得珍惜的人去发现。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