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路蜿蜒着钻进老城区深处,在两棵百年香樟树之间,“静远书屋” 的木质招牌泛着温润的光泽。招牌上的字迹是店主陈先生亲手写的,笔锋里藏着几分文人的秀气,也带着岁月磨出的钝感。推开那扇挂着铜铃的木门,清脆的叮当声总会先于书香漫过来,像是在提醒每一位来客,该把外界的喧嚣暂时关在门外了。书架从地面一直顶到天花板,深色的木料上布满细小的划痕,每一道都藏着不同的故事 —— 或许是某年夏天孩子不小心碰倒的水杯留下的印记,或许是常客们反复抽拉书籍磨出的痕迹。墙角的旧藤椅已经坐过无数人,椅面凹陷下去的弧度,恰好能让人把身体陷进去,随手从旁边的矮柜上拿起一本泛黄的诗集,就能消磨整个下午。
书店里的书大多带着时光的味道。有些封面已经褪色,书脊处用透明胶带仔细粘过好几层;有些扉页上留着前任主人的字迹,或是一句随手写下的感悟,或是一个模糊的签名。陈先生总说,这些带着痕迹的书才更有温度,就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总要留下些印记才算真切。他记得有本 1987 年版的《边城》,扉页上用蓝墨水写着 “送给阿梅,愿你永远像翠翠一样纯粹”,后来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偶然看到这本书,翻到扉页时突然红了眼眶,她说这是年轻时恋人送她的书,后来两人因误会分开,再也没见过面。那天老太太在书店里坐了很久,临走时买下了那本《边城》,说要带着它去当年和恋人约定过的地方看看。

陈先生守着这家老书店已经三十年了。年轻时他在一家国营书店工作,后来书店改制,他索性用积蓄盘下了这条巷子里的小门面,开了这家 “静远书屋”。最初书店的生意并不好,老城区的年轻人大多搬到了新城区,留下的多是老人,他们更习惯去菜市场和公园,很少有人会特意走进一家书店。但陈先生没有放弃,他开始收集旧书,从废品站里淘,从居民家里收,慢慢的,书店里的书越来越多,也渐渐有了回头客。有位退休的老教师,几乎每天都会来书店转一圈,有时候什么也不买,就坐在藤椅上和陈先生聊聊天,说说过去读书的趣事;有个中学生,每个周末都会来这里借课外书,他说书店里的氛围比家里安静,能让他静下心来读进去;还有一对年轻情侣,第一次约会就是在这家书店,后来他们结婚时,特意来书店买了两本《小王子》,一本自己留着,一本送给了陈先生作为纪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城区也渐渐发生了变化。巷口开起了连锁奶茶店,播放着流行的音乐;不远处的旧厂房被改造成了文创园,吸引着年轻人来打卡拍照。只有 “静远书屋”,像是被时光遗忘了一样,依旧保持着原来的样子。木质书架上的书越积越多,有些书的位置陈先生闭着眼睛都能找到;墙角的藤椅坐上去越来越舒服,凹陷的弧度也越来越明显;门口的铜铃依旧会在有人推门时发出清脆的响声,只是声音里似乎多了几分岁月的厚重。偶尔会有年轻人好奇地走进来,他们大多拿着手机,一边拍照一边感叹 “这里好有年代感”,有些人会买下一本旧书作为纪念,有些人则只是匆匆逛一圈就离开,去巷口的奶茶店买一杯网红奶茶。陈先生从不刻意招揽顾客,他依旧每天早上八点准时开门,把书架上的书整理一遍,然后坐在柜台后面,一边喝茶一边翻看自己喜欢的书,等待着那些熟悉的或陌生的客人。
去年冬天,一场寒流袭击了这座城市,老城区的水管冻裂了好几处,“静远书屋” 也没能幸免。冰冷的水渗进了书店的地面,浸湿了靠近墙角的几排书架。陈先生发现时,好几本书已经被水泡得皱巴巴的,他心疼得不得了,赶紧把书一本本拿出来,小心翼翼地擦干上面的水,然后搬到阳光下晾晒。那天附近的邻居们看到了,都主动过来帮忙,有的帮着搬书,有的回家拿来干净的毛巾,还有的烧了热水让陈先生取暖。那位退休的老教师特意从家里拿来了自己珍藏的旧报纸,说用旧报纸吸水效果好,还能保护书页不被刮伤。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陈先生心里暖暖的,他突然觉得,自己守着的不只是一家书店,更是一份邻里之间的温情,一份大家对旧时光的眷恋。
如今,“静远书屋” 依旧在巷尾静静地守着。每天早上,当巷口的奶茶店还没开门时,陈先生就已经把书店的门打开了,铜铃的响声在安静的巷子里格外清晰;傍晚时分,当文创园里的年轻人渐渐散去,书店里可能还坐着一两位客人,在昏黄的灯光下静静地读着书。有时候陈先生会想,等自己年纪再大一些,跑不动了,这家书店该怎么办?但他很快又会摇摇头,不再去想这些。他觉得,只要还有人愿意走进这家书店,愿意在这里停下脚步,感受片刻的宁静,这家书店就有存在的意义。就像书架上那些旧书,虽然封面泛黄,纸张变薄,但里面的文字依旧能带给人力量和感动,依旧能在某个瞬间,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某天下午,阳光正好,一位母亲带着年幼的孩子走进了书店。孩子好奇地伸出小手,想要去摸书架上的书,母亲赶紧轻轻拉住他,小声说:“别碰,这些书都很珍贵。” 陈先生笑着走过去,从书架上拿下一本彩色绘本,递给孩子:“没关系,这本书可以给你看。” 孩子接过绘本,坐在藤椅上认真地翻了起来,母亲则在一旁的书架前慢慢浏览。铜铃在门口轻轻晃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页上,空气中弥漫着墨香和淡淡的阳光味道。这一刻,老书店仿佛又回到了三十年前的某个下午,一样的安静,一样的温暖,一样的充满了故事。而这样的故事,还会在巷尾的这家老书店里,继续慢慢讲述下去,不知道会讲到多少个三十年之后,也不知道会有多少人,会因为这家老书店,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记忆。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