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路过那条爬满爬山虎的小巷,总忍不住拐进去看看那家旧书店。门面不大,木质招牌上的 “时光书屋” 四个字被风雨浸得有些褪色,玻璃门上还贴着张泛黄的纸条,写着 “进来不买也能坐会儿”。推门时会听见 “叮铃” 一声脆响,像是在跟老熟人打招呼,这种感觉比逛新开的网红书店舒服多了 —— 没有刻意营造的文艺氛围,只有旧书特有的油墨香混着淡淡的樟脑丸味道,慢悠悠地裹住你。
店里的书架挤得满满当当,连天花板上都挂着用麻绳串起的旧杂志,走路时得侧着身子才能避开堆在地上的书箱。老板是个留着卷发的大叔,总坐在收银台后的藤椅上翻书,不管有人没人都戴着副老花镜,手指在书页上轻轻摩挲,像是在跟老朋友聊天。有次我蹲在角落找一本绝版的诗集,他突然递过来一杯温白开,说 “慢慢找,这书前几天还有人问起”,语气平淡得像在说今天天气不错,却让人心里暖暖的。

书架上的书大多带着旧主人的痕迹。有的扉页上写着歪歪扭扭的赠言,“祝小明生日快乐,永远做好朋友”;有的 margins 里画着可爱的小涂鸦,大概是当年上课偷偷看书时的杰作;还有本言情小说里夹着张电影票根,日期是十年前的情人节,票根边缘都已经磨得发毛。每次发现这些小细节,都像拆开了一个陌生人的时光胶囊,明明素不相识,却能感受到他们曾经的欢喜、遗憾或是小调皮。
大叔说这些书大多是别人送过来的。有退休教师把一柜子的文学名著搬来,说 “让它们找个爱看书的新家”;有刚毕业的学生抱着装满青春小说的纸箱,笑着说 “这些陪我熬过高考的书,该换个地方发光了”;还有位老奶奶颤巍巍地拿来几本旧菜谱,说 “我家老头子以前最爱照着这些书做饭,现在他走了,留着也没用了”。每本书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大叔把它们仔细整理好,摆上书架,等着下一个人来发现。
夏天的时候,店里会更热闹些。放暑假的学生抱着冰棒来借漫画,趴在靠窗的桌子上能看一下午;附近写字楼的白领午休时会来躲躲空调,翻两本轻松的散文;偶尔还有带着孩子的家长,教小朋友认识书架上的绘本,轻声读着故事里的情节。没人说话的时候,只有翻书的 “沙沙” 声和窗外的蝉鸣,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书页上,连灰尘都变得亮晶晶的,特别治愈。
有次我在店里待到傍晚,看着夕阳把书架染成暖黄色,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事。那时候家门口也有个小书店,我总缠着妈妈买童话书,后来书店改成了水果店,那些没看完的故事就成了遗憾。现在在这家旧书店里,居然找到了当年没看完的那本《格林童话》,书页都已经泛黄了,却还是能想起小时候蹲在书店地板上看书的快乐。原来有些东西不会消失,只是换了个地方等着我们重逢。
现在越来越多的书店变成了网红打卡地,装修得精致又漂亮,却总少了点人情味。而这家旧书店就像个不起眼的老朋友,不管你什么时候来,它都安安静静地在那里,等着你去翻一本旧书,听一段故事,或是只是坐会儿发发呆。说不定下次你路过那条小巷,也会听见 “叮铃” 的响声,推门进去,在某个书架的角落,发现属于你的那片时光碎片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