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路过那条爬满爬山虎的小巷,总忍不住放慢脚步。不是因为巷口那家总飘着甜香的面包店,也不是墙根下总晒太阳的橘猫,而是巷子深处那家连招牌都快褪色的旧书店。门面不大,木质门框上刻着模糊的花纹,玻璃门上贴着几张泛黄的电影海报,推门时会发出 “吱呀” 一声响,像老伙计在打招呼。这种声音很奇妙,每次听到都觉得心里的烦躁会被悄悄抚平,仿佛下一秒就能钻进一个和外面世界不一样的空间里。
店里的光线总是偏暗,即使是晴天,阳光也只能透过百叶窗的缝隙,在地板上投下一道道细长的光斑。书架沿着墙壁从地面堆到天花板,中间留着仅容一人通过的过道,不小心就会蹭到旁边堆着的书。空气里混着纸张的霉味、旧油墨的香气,还有老板偶尔煮的陈皮茶味道,这种混合气味很特别,闻久了竟让人有些上瘾。有时候会看到几本书歪歪扭扭地堆在角落,书脊上的字迹模糊不清,却莫名让人想抽出来翻一翻,说不定里面就夹着什么有趣的东西。

书店老板是个头发花白的老爷子,总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衬衫,戴着一副老花镜,大部分时间都坐在柜台后面看书。他很少主动和顾客搭话,却会在有人拿起一本老书时,突然抬头说一句 “这本书是民国时期的,之前的主人是个教书先生”。第一次听到这话时我吓了一跳,后来才发现,他好像记得店里每一本书的来历。有次我拿着一本封面破了的诗集,他就慢悠悠地讲起这本书的前主人 —— 一个喜欢在书页上写批注的女生,后来因为要去国外定居,就把书捐给了书店。
在这家店里待久了,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小细节。比如某本《红楼梦》的扉页上,有人用铅笔写着 “1987 年中秋,和阿妹一起读”;一本旧字典里夹着干枯的紫罗兰花瓣;甚至有本儿童绘本的最后一页,画着一个歪歪扭扭的小房子,旁边写着 “送给最好的朋友小明”。这些痕迹像一个个小秘密,藏在书页里,等着下一个读者发现。有时候会遇到同样喜欢翻旧书的人,大家凑在一起分享自己找到的 “小惊喜”,原本不认识的人,也能因为一本书聊上半天。
有次周末,我在书店里待了整整一下午。窗外的阳光慢慢西斜,光斑在书页上移动,老爷子煮的陈皮茶味道越来越浓。我翻到一本 1990 年出版的《小王子》,里面夹着一张泛黄的车票,目的地是一个我从没听过的小镇。正当我对着车票发呆时,旁边一个穿校服的女生凑过来说:“我上次在这找到过一张明信片,上面的字是用钢笔写的,特别好看。” 我们就这样聊了起来,她告诉我市区里还有好几家旧书店,有的藏在老居民楼里,有的开在学校附近。后来我们还约着一起去逛过别的旧书店,虽然那些店没有这家这么有味道,却也各有各的特色。
现在的人好像越来越少逛书店了,更别说旧书店。大家习惯了在手机上看书,或者在网上买崭新的书,觉得旧书又旧又破,还可能有霉味。可我总觉得,旧书和新书不一样,新书是干净的,像一张白纸,而旧书带着时光的痕迹,每一页都藏着故事。就像店里的老爷子说的:“每本书都有自己的生命,跟着不同的人走南闯北,见证不同的故事,最后来到这里,等着和下一个人相遇。” 每次听到这话,我都觉得特别有道理。一本旧书可能被很多人读过,每个人在书里留下的痕迹,都是这本书生命的一部分。
上个月,我又去了那家旧书店。刚推开门,就看到老爷子在和一个年轻人说话,年轻人手里拿着一个纸箱,里面装着好几本旧书。原来年轻人要搬家去外地,舍不得把自己收藏的旧书扔掉,就想着送到这里来。老爷子一边接过纸箱,一边在本子上记着什么,脸上带着笑容。我走到熟悉的书架前,翻了半天,找到一本 1985 年出版的散文集,扉页上没有任何字迹,却很干净,好像之前的主人特别爱惜它。我拿着书走到柜台前,老爷子抬头看了看我说:“这本书适合慢慢读,尤其是在下雨天。”
走出书店的时候,天已经快黑了,巷口的面包店开始关门,橘猫也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我抱着刚买的旧书,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觉得特别踏实。不知道下次再来的时候,这家旧书店又会多哪些新的 “秘密”,又会有哪些人在这里遇到属于自己的小惊喜。或许下次我也可以把自己读过的书捐到这里,让它带着我的故事,继续在这家巷子里的旧书店里,等待下一个读者。
你说,要是有一天,我们都老了,会不会也像这家旧书店一样,藏着很多别人不知道的故事?会不会也有人愿意停下来,听我们慢慢讲那些关于时光和相遇的小事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