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总爱绕开热闹的商圈,往老城区的巷子里钻。不是为了寻找网红打卡点,而是惦记着巷尾那家没有招牌的旧书店。推开那扇掉漆的木门时,总会发出 “吱呀” 一声响,像是在跟老熟人打招呼。店里永远飘着一股混合了纸张霉味和木质书架的味道,第一次来的人可能会觉得奇怪,我却觉得这味道比任何香水都让人安心。书架是店主自己打的,边角被磨得光滑,每层都挤挤挨挨地摆满了书,连天花板上都吊着重物架,挂满了精装版的旧书。
店主是个头发花白的老爷子,总是坐在收银台后面的藤椅上翻书,除非有人主动搭话,否则很少开口。有次我蹲在地上找一本八十年代的诗集,他突然递过来一个垫脚凳,声音慢悠悠的:“姑娘,别蹲太久,腿会麻。” 后来才知道,这些书大多是他年轻时跑遍各地收来的,每本扉页上可能都藏着前任主人的痕迹 —— 有的夹着泛黄的电影票根,有的写着娟秀的批注,还有的贴着早已过期的邮票。上次在一本《边城》里发现半张民国时期的信纸,上面的字迹已经模糊,只隐约能看清 “沅水” 两个字,让我想起去年在凤凰古城看到的沱江夜景。
书店的角落里摆着一张破旧的沙发,上面盖着洗得发白的针织毯,是给客人看书用的。有次下雨天,我在沙发上坐了一下午,看完了一本汪曾祺的《人间草木》。窗外的雨打在青石板路上,店里只有翻书的沙沙声和老爷子偶尔咳嗽的声音,那种安静让人觉得时间都变慢了。旁边桌的男生一直在抄录一本旧词典里的生僻字,笔记本上画满了可爱的小图标;还有个老奶奶每隔几天就来借烹饪书,说是要给刚上大学的孙子寄自己做的酱菜,想照着书研究新口味。
最有意思的是书店的 “以书换书” 规则,不需要花钱,只要带一本自己看过的书来,就能换走一本店里的书,还能在留言本上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留言本已经用了厚厚的三本,有的字迹稚嫩,是小学生写下的 “我喜欢《小王子》里的狐狸”;有的言辞恳切,是上班族写下的 “这本书陪我度过了失业的艰难时光”;还有人画了简单的漫画,记录下在书店里遇到的趣事。我曾经用一本余华的《活着》换走了一本《城南旧事》,在留言本上写下 “每个时代的苦难都值得被记住,但更要记得那些温暖的瞬间”,后来再去的时候,发现有人在后面回复:“同意!上次在这里看到一位老爷爷给老奶奶读《牡丹亭》,太浪漫了。”
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在网上看书或者买新书,来旧书店的人越来越少了。有次我问老爷子会不会担心书店经营不下去,他笑着摇了摇头,指了指墙上挂着的旧时钟:“你看这钟,走得慢,但从来没停过。这些书就像老朋友,总会有人记得来看它们。” 确实,每次去都能发现新的惊喜 —— 可能是在书架缝隙里找到一张旧明信片,可能是听到其他客人分享的读书故事,也可能只是在沙发上打个盹,梦见自己走进了书里的世界。
上周去的时候,发现书店门口多了一个小黑板,上面用彩色粉笔写着 “本周推荐:《我们仨》—— 适合在安静的夜晚读”。黑板旁边放着一个装满糖果的玻璃罐,上面贴着纸条 “读书时吃一颗,甜到心里”。我换了一本林海音的《冬青树》,在留言本上写下这次的感受,抬头时正好看到阳光透过窗户,落在老爷子的银丝上,他还在认真地翻着那本已经快翻烂的《鲁迅全集》。走的时候,他跟我说:“下次来可以带本散文,最近想看些轻松的。”
不知道下次去的时候,会不会遇到新的客人,会不会在书里发现新的秘密,会不会又在沙发上度过一个安静的下午。但我知道,只要那条巷子还在,那扇 “吱呀” 作响的木门还在,我就会一直去那家旧书店。毕竟,在这个快节奏的城市里,能有一个地方让人慢下来,和书交朋友,和陌生人分享故事,实在太珍贵了。你有没有在某个角落,遇到过这样一个让你念念不忘的小店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