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管线安全管理:守护城市运行的隐形脉络

城市地下管线如同人体的血管与神经,默默承载着供水、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等关键功能,是维持现代城市正常运转的核心基础设施。这些埋藏于地下的管线网络,虽极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却直接关系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城市的整体韧性。一旦管线出现泄漏、破裂或堵塞等安全问题,不仅可能引发停水停电、交通中断等民生困扰,更可能导致燃气爆炸、环境污染等重大事故,对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强化城市地下管线安全管理,构建科学、高效、可持续的管理体系,已成为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地下管线的规模也随之急剧增长。据相关行业数据统计,截至 2024 年底,我国城市地下管线总里程已突破 200 万公里,涵盖给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工业等多个类别,形成了纵横交错、复杂密集的地下管网系统。然而,在管线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安全管理领域的短板也逐渐凸显。部分城市的地下管线因建设年代久远,存在管材老化、腐蚀严重等问题,且缺乏定期的检测与维护;一些地区在城市更新和道路施工过程中,由于对地下管线分布信息掌握不全面,违规开挖作业导致管线破损的事故时有发生;此外,管线权属单位众多、管理职责分散,部门间协调机制不畅,也使得管线安全监管存在漏洞,难以形成管理合力。

从安全风险的成因来看,城市地下管线面临的威胁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自然因素方面,极端天气如强降雨、地震、地面沉降等,容易对地下管线造成物理性破坏。例如,长期的地面沉降会导致管线承受不均匀的压力,引发接口松动或管线断裂;强降雨引发的城市内涝,可能导致排水管线超负荷运行,甚至出现倒灌现象,同时积水还会加速金属管线的腐蚀,缩短其使用寿命。人为因素则更为突出,除了前述的违规施工外,部分单位为降低成本,在管线建设过程中使用不合格管材或简化施工流程,为管线安全埋下隐患;还有一些居民在装修或日常活动中,私自改动室内管线,破坏了管线系统的整体性和安全性,这些行为都可能成为引发管线事故的导火索。

在技术层面,传统的地下管线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过去,多数城市对地下管线的管理依赖纸质档案和人工记录,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现档案信息与实际管线情况不符的问题,给管线维护和应急抢修带来极大困难。尽管近年来部分城市开始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管线管理,但在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实时性以及系统的兼容性方面仍存在不足。例如,一些老旧管线的位置、走向等基础信息缺失或错误,导致 GIS 系统无法准确反映地下管线的实际分布;不同权属单位的管线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共享机制不完善,使得管理部门难以实现对地下管线的全面监控和统筹调度。此外,在管线检测技术方面,虽然超声检测、红外检测、管道机器人等先进技术已逐步应用,但受限于成本和技术推广程度,部分中小城市仍以人工巡检为主,检测精度和效率较低,难以及时发现管线的潜在隐患。

针对城市地下管线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全方位的风险防控体系势在必行。首先,应从法规制度层面完善管理框架,明确各级政府、管线权属单位的职责分工,建立统一的地下管线安全管理协调机制。国家相关部门可进一步细化地下管线建设、维护、检测等环节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加强对管线建设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使用不合格材料、违规施工等行为。地方政府则需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地下管线安全管理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管线事故的处置能力。

其次,加快推进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构建 “智慧管网” 管理平台是提升管理效率的关键。政府应牵头整合各权属单位的管线数据,建立统一的地下管线数据库,并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对管线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动态预警。例如,通过在管线上安装传感器,实时采集压力、流量、温度等参数,当数据出现异常时,系统可自动发出预警信号,提醒工作人员及时排查故障;利用管道机器人对老旧管线进行内部检测,生成详细的管线健康状况报告,为管线修复和更换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应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允许政府部门、施工单位、应急救援机构等依法依规获取管线数据,打破 “信息孤岛”,实现管线管理的协同化和智能化。

再者,加强地下管线的日常维护和隐患排查,建立长效的养护机制。管线权属单位应按照相关标准,定期对管线进行检测和维护,对老化、腐蚀严重的管线及时进行更新改造,从源头上降低安全风险。对于城市建成区的老旧管网,可结合城市更新、道路改造等工程,逐步推进管网升级换代,提高管线的安全性能和承载能力。此外,应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通过加强巡查执法,严厉制止未经审批的开挖作业、私自改动管线等行为,同时建立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公众参与地下管线安全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守护管线安全的良好氛围。

在资金保障方面,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地下管线建设和维护所需资金规模较大,仅依靠政府财政投入难以满足需求。因此,应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地下管线项目,通过 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吸引企业参与管线的建设、运营和维护。同时,政府可设立地下管线安全专项基金,用于支持老旧管线改造、先进检测技术研发和应急救援设备购置等,为管线安全管理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

从长远来看,城市地下管线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对地下管线的依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管线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也将更加凸显。如何在保障城市发展需求的同时,有效防范管线安全风险,实现地下管线的可持续管理?如何进一步提升 “智慧管网” 的建设水平,让技术创新更好地服务于管线安全管理?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更需要全社会形成重视管线安全的共识,共同守护好城市运行的 “隐形脉络”。毕竟,每一条地下管线的安全,都牵动着城市的正常呼吸和千万家庭的幸福生活,这既是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建设安全、宜居、韧性城市的必然要求。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上一篇 2025-08-23 01:56:58
下一篇 2025-08-23 02:03:15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