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尾老书店:时光褶皱里的墨香记忆

巷尾老书店:时光褶皱里的墨香记忆

青石板路在脚下发出细碎的声响,拐过第三个斑驳的砖墙,那间挂着 “墨香阁” 木牌的老书店便出现在视野里。木牌上的字迹被岁月磨得有些模糊,边角却依旧透着温润的光泽,像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守着巷弄深处的晨昏。书店的门面不大,两扇对开的木门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深褐色的漆皮剥落处露出原木的纹理,门楣上方挂着两串风干的莲蓬,风过时会轻轻摇晃,带起一缕若有若无的旧纸气息。

推开木门时,门轴发出 “吱呀” 一声悠长的响动,像是在跟来访者打招呼。店内的光线比巷外稍暗,却恰好衬得满架书籍更显厚重。左侧的书架从地面一直顶到天花板,每层都整齐码放着各类旧书,泛黄的书页间偶尔夹着干枯的花瓣或褪色的书签,翻开时会抖落细小的纸屑,那是时光留下的细碎脚印。靠窗边的位置摆着一张深红色的木质书桌,桌面被常年放置的茶杯烫出一圈圈浅褐色的印记,桌角堆着几本刚整理好的线装书,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天光下泛着柔和的光。

书桌后面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总是戴着一副圆框老花镜,手里捧着一本翻开的书,指尖在书页上慢慢滑动。他似乎从不主动招揽顾客,却总能在有人驻足凝视某本书时,轻声说出那本书的作者与背景。有次我对着一本封面磨损的诗集犹豫,老人忽然开口:“这是三十年前的版本,译者在扉页写过批注,你翻开看看。” 我依言翻开,果然在第一页看到几行娟秀的钢笔字,字迹带着淡淡的蓝墨水痕迹,像是刚写下不久。

书店的右侧有一道窄窄的楼梯,楼梯扶手被无数双手摩挲得光滑如玉,每级台阶边缘都有些凹陷,记录着往来的脚步。二楼的空间比一楼更显静谧,这里多是艺术类书籍与画册,墙面上挂着几幅装裱简单的水彩画,画的都是巷弄四季的景色 —— 春日的紫藤爬满砖墙,夏日的蝉鸣藏在梧桐叶间,秋日的落叶铺满青石板,冬日的雪落在书店的木牌上。角落处放着一张旧藤椅,椅垫上缝着一块素雅的蓝布,坐上去会发出轻微的 “咯吱” 声,若是午后,阳光会透过天窗斜斜洒进来,落在摊开的书页上,连灰尘都变得清晰可见。

常有附近学校的学生来这里看书,他们背着书包轻手轻脚地走上二楼,选一本喜欢的书坐在藤椅旁的小凳上,一待就是一下午。有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他们会小声向老人请教,老人便放下手中的书,从抽屉里拿出一支铅笔,在草稿纸上细细讲解,笔尖划过纸张的 “沙沙” 声,与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交织在一起,格外安宁。有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每个周末都会来借一本童话书,临走前总会把自己画的小卡片放在书桌一角,卡片上画着戴着老花镜的老人与满架的书,旁边歪歪扭扭写着 “谢谢爷爷”。

书店里的旧书大多带着前任主人的痕迹。有的扉页上写着购买日期与地点,比如 “1998 年于北京王府井书店”;有的夹着电影票根或音乐会节目单,票根上的字迹已经模糊,却能依稀辨认出当年的日期;还有的在空白处写着阅读时的批注,或是随手画下的小图案 —— 一朵小花、一只小猫,或是几句零散的诗句。这些痕迹让每一本书都变得独一无二,仿佛承载着一段段未曾言说的故事,等待着新的读者去发现、去续写。

傍晚时分,巷弄里的灯光渐渐亮起,老书店的木门会慢慢合上一半,留下一道缝隙。老人会走到书架前,轻轻整理被翻阅过的书籍,将它们放回原来的位置,动作缓慢而轻柔,像是在呵护着易碎的珍宝。有时遇到雨天,雨水顺着屋檐滴落,在门前的青石板上溅起细小的水花,书店里的灯光透过窗户映在雨幕中,形成一片温暖的光晕,吸引着路过的人忍不住驻足张望。

有次我问老人,为什么不把书店装修得现代一些,或许能吸引更多顾客。老人放下手中的抹布,指着书架上一本泛黄的《诗经》说:“这些书就像老朋友,它们习惯了这样的环境,我也习惯了。” 他的语气很平淡,却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笃定。是啊,老书店就像时光的容器,装着旧书、旧故事,还有那些不愿被快节奏生活淹没的慢时光。在这里,没有急促的脚步声,没有嘈杂的交谈声,只有书页翻动的 “哗哗” 声,与时光流淌的温柔声响。

如今城市里的新书店越来越多,装修精致,功能齐全,却总少了些老书店独有的韵味。或许是少了那扇 “吱呀” 作响的木门,少了书页间那缕淡淡的旧纸气息,少了那位戴着老花镜、能说出每本书故事的老人。每次走过巷尾,看到 “墨香阁” 的木牌在风中轻轻晃动,我总会忍不住停下脚步,推开那扇木门,去感受那份藏在时光褶皱里的墨香与温暖。不知道多年以后,这间老书店是否还会守在巷尾,继续迎接每一个带着期待而来的身影,继续讲述那些关于书与时光的故事?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上一篇 2025-08-23 02:16:24
下一篇 2025-08-23 02:21:33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