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年轻人的钱包就像个有自己想法的调皮孩子,你想让它鼓起来,它偏要偷偷瘪下去,更神奇的是,大家为了拦住这个 “叛逆小孩”,发明出的省钱招数能凑够一本《迷惑行为百科全书》。前几天刷到邻居小王的朋友圈,他晒出自己骑着共享单车跑五公里去买打折菜的照片,配文 “今天又省了两块钱交通费”,下面评论区有人补刀 “你那共享单车月卡三十,菜才省五块,这波血亏啊兄弟”,笑得我差点把手里的半杯奶茶喷在屏幕上。
这种 “省小钱亏大钱” 的操作在生活里简直随处可见。我同事小李,为了省几块钱外卖配送费,能盯着手机 APP 等到晚上十点以后下单,美其名曰 “错峰省钱”,结果等到饿得前胸贴后背,忍不住又加了一份三十块的炸鸡,最后算下来比正常点单还多花了二十。还有我表姐,每次网购都要在各大平台比价两小时,从淘宝到拼多多再到直播间,非得找出最便宜的那家才下单,有次为了省三块钱,选了个偏远地区发货的店铺,结果快递在路上走了十天,等收到货时,她要买的生日礼物已经过了送人日期,最后只能自己留着,还得再重新买一份,相当于花了双份钱。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我表哥,他对 “免费” 两个字的执念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上次超市搞活动,买满五十送一个环保袋,他为了拿到这个免费袋子,硬是凑了四十九块九的东西,最后发现差一毛钱,又跑去拿了个一块钱的棒棒糖,凑够五十块开心地提着袋子回家,路上还跟我炫耀 “这袋子质量不错,省了我买袋子的钱”,完全没意识到自己多花了一块钱买了个不爱吃的棒棒糖。还有一次,他看到健身房搞 “免费体验周” 活动,赶紧报名参加,为了不浪费这免费的机会,每天下班特意绕远路过去锻炼,结果一周下来,光打车费就花了两百多,健身房顾问还趁机给他推销了五千块的年卡,他脑子一热就办了,现在那张年卡还躺在抽屉里积灰,因为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时间去。
不光是年轻人,家里的长辈在省钱这件事上也常有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操作。我妈为了省电费,夏天宁愿开着窗户吹热风,也不肯开空调,说 “空调太费电,忍忍就过去了”,结果热得晚上睡不着觉,第二天中暑去医院,花了三百多块医药费,还得请假在家休息,耽误了工作不说,又多花了买补品的钱。我爸更绝,每次买菜都要跟菜贩子砍价,几毛钱的差价能聊十分钟,有次为了把青菜从两块五一斤砍到两块,跟人家磨了半天,最后菜贩子不耐烦地同意了,他开心地买了三斤,结果回家发现青菜叶子都蔫了一半,根本吃不了多少,相当于多花了钱还买了不新鲜的菜。
还有些省钱行为自带 “反差萌” 属性。我朋友小张,平时买衣服都要等换季打折,几十块钱的 T 恤能穿好几年,号称 “极简消费主义者”,可一到买游戏皮肤的时候,眼睛都不眨一下,几百块的限定皮肤说买就买,还振振有词 “衣服能穿就行,游戏皮肤可是身份的象征”。另一个朋友小陈,喝奶茶只点三分糖少冰,理由是 “能省点糖钱还健康”,可转头就去买了一百多块钱的网红零食,说 “偶尔放纵一下没关系”,结果那些零食放了半个月都没吃完,最后全过期扔了,浪费的钱够买十杯奶茶。
更有意思的是,现在网上还流行各种 “省钱小技巧”,有些技巧看完让人直呼 “这是在为难自己吧”。比如有人说 “喝奶茶的时候先把珍珠吃完,再加水续杯,相当于花一杯的钱喝两杯”,结果有网友尝试后吐槽 “续杯的水一点味道都没有,还不如直接买两杯”;还有人分享 “买护肤品的时候只买小样,比正装便宜还能用很久”,可实际上很多小样加起来的价格比正装还贵,而且还容易买到假货。这些所谓的 “省钱技巧”,到头来反而让大家花了更多冤枉钱。
其实仔细想想,大家之所以会有这些迷惑的省钱行为,本质上还是想把钱花在刀刃上,只不过有时候方向走偏了。就像有人为了省几块钱的停车费,把车停在很远的地方,结果走路过去的时候不小心崴了脚;有人为了省话费,特意找免费的 WiFi,结果连接到钓鱼 WiFi,手机里的钱被转走了。这些例子告诉我们,省钱固然重要,但不能只看眼前的小利益,忽略了背后可能付出的更大代价。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让人捧腹的省钱经历,也成了生活里的小乐趣。每次和朋友聊起这些事,大家都会笑得前仰后合,互相调侃对方的 “奇葩操作”。或许在未来,我们还会发明出更多新的省钱方法,说不定到时候又会出现新的 “迷惑行为大赏”。不知道下次刷到朋友圈时,又会看到谁晒出让人哭笑不得的省钱日常,是为了省几块钱快递费特意去自提点取件,结果路上丢了更贵的东西,还是为了蹭免费的纸巾,在商场里逛了一下午却买了一堆不需要的商品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