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子里的旧书店,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小日子

巷子里的旧书店,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小日子

拐过街角那家总是排长队的奶茶店,再穿过两栋爬满爬山虎的老居民楼,就能看见 “拾光书屋” 的木质招牌。招牌上的油漆掉了大半,“拾” 字的提手旁还缺了个角,可每次路过,总忍不住停下脚步往里面瞅两眼。不是因为这里的书有多珍贵,也不是老板有多会做生意,就是喜欢那种推开玻璃门时,空气中飘着的旧纸张混合着淡淡的檀香味道。

第一次走进这家店是个周末的下午,原本只是想躲躲突然下起的雷阵雨。推开门的瞬间,风铃叮当作响,柜台后戴着老花镜的老板抬头笑了笑,没说话,又低头翻起手里的旧报纸。店里的书架挤得满满当当,连楼梯拐角和窗台都堆着一摞摞用麻绳捆好的书,有的书脊都磨白了,却被细心地包上了透明书皮。我随手从最下面一层抽出一本诗集,扉页上用蓝色钢笔写着一行小字:“送给阿梅,愿你永远像春天一样明朗。” 字迹已经有些晕开,不知道写下这句话的人,和那个叫阿梅的姑娘,后来有没有再见过面。

沿着吱呀作响的木楼梯上二楼,发现这里比一楼更有意思。靠墙的位置摆着一张掉皮的皮沙发,沙发前的小茶几上放着一个缺了口的陶瓷杯,杯底还残留着一点点褐色的茶渍。沙发旁边的架子上,除了书,还摆着一些奇怪的小物件:生锈的铁皮饼干盒、印着老上海图案的月份牌、还有一个装着彩色玻璃弹珠的玻璃罐。正看得入神,老板端着两杯茶走了上来,说这是他自己晒的桂花乌龙,让我随便坐。

聊天的时候才知道,老板姓陈,退休前是中学的语文老师,这家店开了快二十年。“刚开始就是想把家里的旧书处理掉,后来朋友邻居也把不要的书送过来,慢慢就成了现在这样。” 陈叔说着,指了指沙发上一个抱着漫画书的小男孩,“那是隔壁楼的孩子,爸妈忙,他一放学就来这儿,有时候能待到晚饭时间。”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小男孩看得特别认真,嘴角还微微上扬,估计是看到了有趣的情节。

店里的书大多都很便宜,几块钱就能买一本,有的甚至可以用两本旧书换一本新书。陈叔说他不指望靠这个赚钱,就是图个热闹,“每天看着这些书被喜欢的人带走,比什么都开心。” 有一次,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姑娘在店里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一本绝版的文学评论集,激动得差点哭出来。原来那本书是她导师年轻时写的,市面上早就买不到了,她找了好几个城市都没找到,没想到在这个小角落里碰到了。

有时候店里没人,陈叔就坐在柜台后看书,或者整理那些刚收来的旧书。他会把每一本书都仔细擦干净,遇到有破损的地方,还会用胶带小心翼翼地修补。有一次我看到他在给一本《红楼梦》粘书页,手指上沾了不少胶水,却一点都不着急,慢慢悠悠地,像是在完成一件很重要的艺术品。他说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故事,不能随便对待,“你看这页上的批注,说不定是几十年前的某个学生,在课堂上偷偷写下来的心得呢。”

夏天的时候,店里会开一台老旧的吊扇,扇叶转起来发出嗡嗡的声音,和窗外的蝉鸣混在一起,特别有夏天的味道。有时候会有顾客带着自己的书来,坐在沙发上一看就是一下午,渴了就喝陈叔泡的茶,饿了就啃自己带来的面包。大家互不打扰,却又有一种莫名的默契,仿佛在这里,时间都过得慢了下来。

有一次我问陈叔,会不会担心以后没人来买旧书了。他笑了笑说,担心肯定是有的,但总有人会喜欢这些旧东西。“你看现在年轻人都喜欢复古的东西,老唱片、旧相机,还有这些旧书,它们身上有时间的味道,这是新书比不了的。” 他指了指书架上一本 1985 年出版的《小王子》,“这本书之前被一个小姑娘买走了,后来她又送回来了,说自己已经看完了,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

现在每次路过那家旧书店,不管有没有时间,我都会进去待一会儿。有时候买一本书,有时候只是和陈叔聊聊天,或者看看那些新来的旧书。我喜欢这里的氛围,喜欢那些带着故事的旧书,更喜欢陈叔那种慢悠悠的生活态度。这个城市每天都在变,高楼越建越高,街道越来越宽,可总有一些角落,还保留着原来的样子,就像这家旧书店,默默地守护着那些不为人知的小日子。

不知道下次再去的时候,会不会遇到新的故事,会不会在某本书里,又看到一行让人心里一暖的小字。或许这就是旧书店的魅力吧,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惊喜会在哪里等着自己,也不知道哪一本书,会成为你生命里一段特别的回忆。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上一篇 2025-08-23 07:05:01
下一篇 2025-08-23 07:10:15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