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教育,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课本、考试、升学率这些硬邦邦的词儿。但其实在咱们日常生活里,教育更像一杯温吞水,没那么多轰轰烈烈,却时时刻刻都在滋养着孩子长大。就拿我邻居家的小宇来说吧,这孩子以前特别讨厌数学,每次做算术题都跟打仗似的,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他妈妈一开始也急,又是报补习班,又是买一堆练习册,可效果反而越来越差,孩子看见数学书就躲。
后来有次偶然的机会,小宇妈妈带他去超市买东西,结账的时候突然想起让孩子帮忙算总价。一开始小宇还不乐意,说 “这不是数学题吗?我不想算”,但妈妈没强迫他,只是笑着说 “你看咱们买了三瓶饮料,每瓶四块五,你帮妈妈算算总共要花多少钱,算对了等会儿给你买个小蛋糕当奖励”。没想到这招还真管用,小宇眼睛一下子亮了,拿着手机计算器捣鼓半天,虽然中间算错了两次,但最后总算得出了正确答案。从那以后,小宇妈妈就经常在生活里找机会让他接触数学,比如分水果的时候算每人能拿到几个,出门坐公交车的时候算票价总和,慢慢的,小宇不仅不讨厌数学了,还主动跟妈妈说 “今天咱们再算点有意思的题吧”。

其实不光是数学,很多学科知识都能在生活里找到影子。我表姐是小学老师,她跟我说过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儿。她们班有个孩子特别不爱背古诗,觉得那些 “之乎者也” 的句子又拗口又没意思。有一次学校组织去公园春游,正好赶上樱花盛开,满树粉白的花瓣飘下来,特别漂亮。表姐突然想起杜甫的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就指着眼前的景色跟那个孩子说 “你看现在的太阳暖洋洋的,公园里的山和水都特别好看,春风吹过还能闻到花草的香味,这不就是诗里写的画面吗?” 那个孩子盯着樱花看了半天,突然说 “老师,原来古诗写的就是咱们看到的东西啊,好像也没那么难”。从那以后,这个孩子再背古诗的时候,总会先想想诗里描绘的场景,背起来也快多了。
说到教育,很多家长都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觉得必须让孩子坐在书桌前,捧着书本才算学习。其实真不是这样,孩子在玩玩具的时候,可能在琢磨怎么把积木搭得更高更稳,这是在锻炼空间思维;在跟小伙伴一起做游戏的时候,要学会商量规则、互相配合,这是在培养社交能力;甚至在帮妈妈做家务的时候,整理自己的玩具、叠衣服,也是在学习分类和归纳。这些看似和课本知识没关系的事情,其实都是教育的一部分,而且往往比坐在书桌前死记硬背更能让孩子印象深刻。
我还认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爸爸,他儿子特别喜欢汽车,家里摆满了各种汽车模型,从跑车到卡车,应有尽有。这位爸爸没有觉得孩子整天玩模型是浪费时间,反而顺着孩子的兴趣,跟他一起研究汽车的构造。他们会一起看汽车纪录片,了解不同汽车的发动机原理;会一起画汽车设计图,让孩子把自己想象中的汽车画出来;甚至还会一起用纸箱做汽车模型,孩子负责画图案,爸爸负责剪和粘。慢慢的,这个孩子不仅对汽车的了解越来越深,还养成了爱观察、爱思考的习惯。后来上了小学,他在科学课上表现特别突出,老师问他为什么懂这么多,他说 “我爸爸跟我一起研究汽车的时候,教我要多观察、多提问”。你看,顺着孩子的兴趣去引导,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很多家长都特别焦虑,总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人家孩子报什么班,自己家孩子也得报;别人家孩子学什么特长,自己家孩子也不能落下。其实真没必要这么跟自己较劲,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的孩子天生对数字敏感,有的孩子擅长表达,有的孩子喜欢动手操作。如果非要把所有孩子都塞进同一个模具里,反而会扼杀他们的天性。就像我同事家的孩子,以前被报了钢琴班、绘画班、英语班,周末比平时还忙,结果孩子越来越抵触,最后什么都没学好。后来同事终于想通了,放弃了那些不适合孩子的兴趣班,只留下了孩子真正喜欢的街舞班。现在孩子不仅跳街舞跳得特别好,还变得越来越自信,学习成绩也跟着提高了。
教育这件事儿,真的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也不需要那么多高大上的理论。有时候一句鼓励的话,一个耐心的陪伴,一次有趣的体验,都可能在孩子心里种下一颗成长的种子。就像咱们养植物一样,有的花喜欢阳光,有的花喜欢阴凉,有的花需要多浇水,有的花要少浇水,只有根据植物的特性来照顾,才能让它们长得茂盛。教育孩子也是一样,只有了解孩子的性格和兴趣,用适合他们的方式去引导,才能让他们在成长的路上走得更稳、更开心。
不知道大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什么特别有意思的事儿?或者有没有什么自己觉得特别好用的小方法?其实教育从来都不是家长一个人的事儿,也不是老师一个人的事儿,而是需要我们一起去探索、去尝试的过程。也许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就会发现,原来教育可以这么轻松,这么有趣。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