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痕深处的回响

墨痕深处的回响

陈砚之的指尖常年带着一股松烟墨的气息,这种味道混杂着陈年宣纸的霉味与糨糊的清甜,在他的工作室里萦绕了二十三年。工作室位于老城区一栋爬满青藤的小楼二层,窗外是棵近百年的香樟树,每到盛夏,浓密的枝叶便会将阳光切割成细碎的光斑,落在他修复古籍的工作台上。桌上总是整齐摆放着排笔、竹刀、糨糊碗与放大镜,最显眼的是那本摊开的清代抄本,纸页泛黄发脆,边缘已有多处破损,像是一位垂垂老矣的老者,正等待着被温柔唤醒。

陈砚之对待每一本古籍都有着近乎虔诚的耐心。他常说,这些残破的纸页里藏着前人的呼吸,修复不仅是修补破损,更是与历史对话的过程。曾经有位收藏家送来一本民国时期的诗集,扉页被虫蛀得只剩残缺的字迹,书脊也早已脱落。陈砚之花了整整三个月,从选配相同材质的宣纸,到调配与原书墨色相近的颜料,再到用细如发丝的棉线重新装订,每一步都力求还原古籍最初的模样。当那本诗集以近乎完整的姿态回到收藏家手中时,对方捧着书的手不停颤抖,而陈砚之只是轻轻擦拭着指尖的墨渍,眼神平静得如同工作室里常年不换的旧茶。

今年初秋,一位姓周的老人抱着一个樟木盒子找到了陈砚之。老人的头发已全白,背脊却挺得笔直,打开盒子时,手指因用力而微微泛红。盒子里是一本线装书,封面用深蓝色绫锦装裱,边角处虽有磨损,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精致。“这是我祖父留下的,” 老人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文革时藏在墙缝里才保住,可去年受潮,里面的纸页都粘在一起了。”

陈砚之小心地将书取出,放在铺着羊毛毡的工作台上。他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封面,发现绫锦下的纸是清代特有的竹纸,质地坚韧。轻轻翻开第一页,果然有几处纸页粘连,边缘还长了淡淡的霉斑。“您放心,” 陈砚之抬起头,目光落在老人满是期待的脸上,“我会尽力修复,不过需要些时间,得先把霉斑处理掉,再慢慢将粘连的纸页分开。”

接下来的一个月,陈砚之几乎每天都泡在工作室里。处理霉斑时,他用软毛刷蘸着特制的去霉剂,一点一点轻轻擦拭,生怕用力过猛损坏纸页;分开粘连的纸页时,他用竹刀小心翼翼地挑起纸角,再用镊子慢慢剥离,有时一整天只能处理两页。每当夜深人静,工作室里只剩下台灯的光芒与纸张摩擦的细微声响,陈砚之总会停下手中的活,看着桌上的古籍发呆。他总觉得,每一本古老的书里都藏着一个故事,而他的工作,就是让这些故事能够继续流传下去。

这天下午,陈砚之正在处理书中的一页插图。插图描绘的是江南水乡的景色,小桥流水,乌篷船在河面上缓缓划过,虽然颜色已经有些褪色,却依旧能看出画者的精湛技艺。当他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时,突然发现插图角落有一个细小的印章,印章上的字因磨损而模糊不清。他立刻找来更高倍数的放大镜,又拿出专门的拓印工具,小心翼翼地将印章拓印下来。经过反复辨认,他终于认出印章上的字是 “子谦”。

“子谦” 这个名字,陈砚之总觉得有些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他翻出自己珍藏的古籍目录,一页一页仔细查找,直到傍晚时分,才在一本清代画论中找到相关记载。子谦是清代晚期的画家,擅长山水与人物,作品传世极少,据说他晚年隐居江南,潜心创作,却因战乱而家道中落,大部分作品都已遗失。陈砚之心中一阵激动,他意识到,这本古籍可能不仅是一本普通的抄本,更是子谦为数不多的传世作品之一。

他立刻给周老人打了电话,将这个发现告诉了他。电话那头,老人沉默了许久,然后传来哽咽的声音:“我祖父曾说,他年轻时曾得到一位画家的指点,原来就是子谦先生……” 老人告诉陈砚之,他祖父年轻时热爱绘画,却因家境贫寒无法拜师,后来偶遇子谦,得到了他的悉心教导,这本古籍便是子谦送给祖父的礼物,里面不仅有画作,还有子谦对绘画技巧的批注。

随着修复工作的推进,陈砚之在书中发现了更多珍贵的内容。有几页纸上写着子谦对当时绘画界的看法,字里行间满是对艺术的执着与对世俗的不屑;还有几页是他记录的创作心得,详细描述了自己如何观察自然、捕捉灵感。陈砚之越看越入迷,仿佛穿越时空,与这位百年前的画家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更加小心地对待这本古籍,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敬畏。

修复工作即将完成的前一天,周老人再次来到工作室。陈砚之将修复好的古籍轻轻放在老人面前,封面的深蓝色绫锦经过修补,恢复了往日的光泽,里面的纸页平整干净,字迹与插图也清晰可见。老人颤抖着伸出手,轻轻抚摸着书的封面,眼泪顺着脸颊缓缓流下。“谢谢你,” 老人哽咽着说,“我祖父要是泉下有知,一定会很欣慰。”

陈砚之看着老人激动的模样,心中也泛起一阵暖流。他想起自己刚入行时,师傅曾对他说:“古籍修复师就像守灯人,要让那些快要熄灭的历史之光,重新亮起来。” 二十多年来,他一直记着这句话,也一直践行着这句话。他修复过无数本古籍,每一本都像一个鲜活的生命,在他的手中重获新生。

夕阳透过窗户,洒在修复好的古籍上,金色的光芒让书页上的字迹与插图显得格外生动。周老人小心翼翼地将书抱在怀里,仿佛抱着一件稀世珍宝,缓缓走出了工作室。陈砚之站在窗前,看着老人的身影消失在巷口,心中突然涌起一股莫名的情绪。他不知道这本古籍未来还会经历什么,也不知道它会被谁收藏,但他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了使命,让这本承载着历史与记忆的古籍,能够继续在时光的长河中传递下去。

工作室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只有香樟树的叶子在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陈砚之走到工作台前,拿起下一本需要修复的古籍,指尖再次触碰到那熟悉的纸张与墨痕。他知道,新的故事,又将在这墨痕深处,缓缓展开。

常见问答

  1. 故事中陈砚之修复古籍时使用了哪些工具?

故事里提到陈砚之修复古籍时使用的工具包括排笔、竹刀、糨糊碗、放大镜、软毛刷、特制去霉剂、镊子以及拓印工具等,这些工具在他处理霉斑、分离粘连纸页、辨认印章等修复环节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 周老人送来的古籍为何具有特殊意义?

这本古籍是周老人祖父留下的珍贵物品,文革时期藏于墙缝才得以保存,且其中包含清代晚期画家子谦的画作、绘画技巧批注、对绘画界的看法及创作心得。子谦作品传世极少,这本古籍不仅是周家的家族记忆载体,更是子谦为数不多的传世作品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1. 陈砚之为什么会对 “子谦” 这个名字感到熟悉?

陈砚之长期从事古籍修复工作,收藏有古籍目录,且对古籍背后的历史文化有深入研究。子谦作为清代晚期有一定名气的画家,虽作品传世少,但在相关的清代画论等文献中有记载,因此陈砚之在看到 “子谦” 印章时会有熟悉感,后续也能在古籍目录中找到相关信息。

  1. 故事中 “香樟树” 这一意象有什么作用?

香樟树位于陈砚之工作室窗外,是近百年的老树。它不仅为工作室提供了自然的环境氛围,盛夏时切割阳光形成的光斑为修复场景增添了画面感;同时,香樟树的长久存在也与古籍所承载的历史传承相呼应,象征着时光的沉淀与事物的持久,烘托出故事严肃、沉静的氛围。

  1. 陈砚之师傅所说的 “守灯人” 如何理解?

“守灯人” 是对古籍修复师职业意义的生动比喻。古籍承载着历史文化与前人记忆,如同即将熄灭的 “灯”,而古籍修复师通过专业的修复技术,让残破的古籍重获新生,使其中蕴含的历史之光、文化之光得以延续,就像 “守灯人” 守护着灯光,不让其在时光中熄灭,体现了古籍修复工作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使命。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上一篇 2025-09-24 17:56:46
下一篇 2025-09-24 18:02:00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