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釉瓶里的新故事:一个非遗 IP 的十年生长记

青釉瓶里的新故事:一个非遗 IP 的十年生长记

李守白第一次把自家祖传的青釉烧制技艺搬上短视频平台时,手里的手机还在微微发烫。屏幕里,他戴着布满釉料痕迹的手套,指尖划过素坯的弧度,身后老窑的火光在镜头里晕成温暖的橘色。那天晚上,这条只有一分二十秒的视频,点赞数从几十慢慢涨到几千,评论区里有人问 “哪里能买到这样的瓶子”,也有人说 “原来老祖宗的手艺这么好看”。这是 2014 年的春天,彼时 “IP” 这个词还没像现在这样频繁出现在文化领域的讨论里,李守白只觉得,或许能让更多人知道,在江南小镇的巷弄深处,还有人守着一窑千年的火。

李守白的祖父曾是当地有名的青釉匠人,民国时期烧制的青釉梅瓶还曾被收入地方博物馆。到了他这一代,青釉技艺却差点断了传承。2008 年,他从父亲手里接过窑厂时,整个车间只有三个老师傅,订单多是来自少数收藏爱好者,一年到头忙下来,连维持窑厂运转都有些吃力。有一次,邻村的年轻人来参观,看着满架落灰的青釉器皿,随口说了句 “这些老物件除了摆着,好像也没别的用”,这句话像根刺扎在李守白心里。他开始琢磨,祖辈传下来的手艺,难道只能停留在 “收藏” 和 “展览” 的层面吗?

转机出现在 2016 年的一次文创展上。当时,李守白带着几件青釉瓶去参展,原本没抱太大期望,没想到一个年轻设计师主动找到他,说想把青釉的元素融入到日常用品里。两人聊了整整一下午,从青釉的色彩调配,到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最后决定先从茶具入手。他们保留了青釉温润的质感,却把传统的大瓶造型改成了小巧的茶杯和茶托,还在杯底刻上了极简的云纹图案。第一批青釉茶具上市时,恰逢国风热潮兴起,线上店铺的预售链接刚挂出去,一千套就被抢空了。有买家在评价里写:“用这样的杯子喝茶,好像每天都能摸到一点传统文化的温度。”

这次成功让李守白看到了非遗 IP 的可能性。他不再只把自己当成 “匠人”,而是开始学着做 “创作者”。他给自家的青釉技艺起了个名字叫 “青岚”,取 “青釉如岚气” 之意,还设计了专属的 LOGO—— 一片简化的青釉瓷片,边缘带着窑火灼烧的痕迹。为了让 “青岚” 这个 IP 更有生命力,他还搜集了祖父留下的老账本和手稿,整理出许多关于青釉烧制的民间故事。比如有一个故事说,以前的匠人烧制青釉时,会在窑里放一小撮家乡的泥土,这样烧出的釉色里,就会藏着故乡的气息。李守白把这些故事做成了图文和短视频,发布在社交平台上,慢慢吸引了一批喜欢传统文化的粉丝,大家不仅买他的产品,还会在评论区里和他交流对青釉的理解。

不过,非遗 IP 的打造过程,远没有想象中顺利。2018 年,“青岚” 刚有了点名气,就遭遇了仿冒问题。有商家模仿他们的茶具造型,用廉价的釉料烧制出相似的产品,以低价在网上售卖。那段时间,李守白每天都能收到粉丝的私信,问 “某店铺的青釉茶杯是不是正品”。他带着团队去维权,可因为之前没有及时注册商标,维权过程格外艰难。最后虽然成功下架了仿冒产品,但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件事让李守白明白,非遗 IP 不仅需要有文化内涵,还得有法律的 “保护罩”。之后,他不仅注册了 “青岚” 的商标,还为每一款新产品申请了外观专利,甚至专门聘请了法律顾问,守护这个一点点成长起来的 IP。

除了外部的挑战,内部的观念碰撞也让李守白头疼过。一开始,窑厂里的老师傅们不理解他为什么要 “折腾”。有位跟着他父亲干了三十年的老匠人,看到他把青釉做成钥匙扣、笔记本封面,忍不住劝他:“守白啊,咱们这手艺是用来做正经瓷器的,弄这些小玩意儿,不是丢了老祖宗的脸吗?” 李守白没有反驳,而是带着老师傅们去看年轻人的文创市集。当看到年轻人围着 “青岚” 的摊位,兴奋地讨论着青釉钥匙扣的图案,还认真地听工作人员讲解青釉历史时,老匠人们沉默了。后来,那位老匠人主动找到李守白,说想试着在瓷片上刻一些年轻人喜欢的图案。现在,这位老匠人设计的 “青釉生肖瓷片”,成了 “青岚” 每年的热门产品。

十年时间,“青岚” 从一个濒临失传的老手艺,变成了拥有百万粉丝的非遗 IP。除了茶具、饰品,他们还和服装品牌合作,把青釉的色彩和纹理印在汉服上;和游戏公司联动,在古风游戏里加入 “青釉烧制” 的任务环节;甚至在小镇上开了一家 “青岚体验馆”,游客可以亲手体验素坯成型、施釉的过程,感受青釉技艺的魅力。去年,李守白还带着 “青岚” 走进了校园,在当地的中小学开设了非遗课程,教孩子们用简单的材料模拟青釉的烧制过程。有个小学生在课后作业里写:“我长大以后,也要做能让传统文化变好玩的人。”

如今,李守白的窑厂里,不仅有经验丰富的老匠人,还有不少从美术学院毕业的年轻人。他们带着新的设计理念,和老匠人一起探索青釉技艺的更多可能。有时候,李守白会坐在老窑旁边,看着火光里跳动的釉色,想起祖父当年说的话:“手艺不是死的,得跟着时代活起来。” 他不知道 “青岚” 这个 IP 未来还会走到哪里,但他知道,只要还有人愿意为传统文化停下脚步,愿意听一听青釉瓶里的故事,这门手艺就永远不会消失。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在更多地方看到 “青岚” 的身影,可能是在某个城市的文创店里,可能是在某个年轻人的书桌上,也可能是在某个孩子好奇的眼眸里 —— 而这,正是非遗 IP 最动人的模样。

关于非遗 IP 的 5 个常见问答

  1. 打造非遗 IP 一定要改变传统技艺的核心吗?

不需要。非遗 IP 的核心是在保留传统技艺精髓的基础上,赋予其符合现代审美的表现形式和使用场景。比如 “青岚” 在打造 IP 时,始终坚持传统的青釉烧制工艺,但通过调整产品造型、融入现代设计元素,让青釉技艺从 “收藏品” 变成 “日用品”,既保留了文化内核,又增强了实用性。

  1. 小众非遗项目适合打造 IP 吗?

适合。小众非遗项目往往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地域特色,这正是打造 IP 的优势。小众非遗可以先从细分领域入手,比如针对喜欢传统文化的小众群体推出特色产品,通过精准的内容传播积累粉丝,再逐步扩大影响力。像一些地方的传统刺绣、竹编技艺,都可以通过挖掘其背后的故事、结合现代生活需求,打造出有特色的小众非遗 IP。

  1. 非遗 IP 的盈利模式只有卖产品吗?

不是。除了产品销售,非遗 IP 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盈利,比如品牌授权(与其他品牌合作推出联名产品)、体验服务(开设非遗体验馆、举办技艺培训课程)、内容变现(通过短视频、纪录片传播非遗故事,获取广告收益或平台分成)、文旅融合(与地方旅游结合,推出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等。“青岚” 就通过产品销售、体验馆运营、品牌联名等多种方式实现了盈利。

  1. 非遗 IP 如何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年轻化,用年轻人喜欢的语言和形式(如短视频、漫画、互动游戏)讲述非遗故事,比如用动画形式展现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二是产品年轻化,推出符合年轻人审美和生活需求的产品,比如将非遗元素融入到饰品、文具、潮玩等年轻人常用的物品中;三是互动年轻化,通过举办线下体验活动、发起线上话题挑战等方式,让年轻人参与到非遗 IP 的传播中,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1. 非遗 IP 打造过程中,如何平衡 “传统” 和 “创新” 的关系?

关键在于 “以传统为根,以创新为翼”。首先要深入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明确传统技艺的核心不能变,这是 IP 的根基;其次,创新要围绕用户需求展开,思考现代人群对非遗的需求是什么,比如是审美需求、使用需求还是情感需求,再根据需求进行创新设计。同时,要倾听不同群体的声音,比如老匠人对传统的坚守、年轻人对创新的期待,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让非遗 IP 既 “有古韵” 又 “有新意”。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上一篇 2025-09-25 22:19:51
下一篇 2025-09-25 22:24:24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