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马斯克,大家可能先想到特斯拉的电动车或者 SpaceX 的火箭,但他还有个更 “脑洞” 的公司 ——Neuralink。这家 2016 年在加州成立的企业,专搞侵入式脑机接口,简单说就是往大脑里装设备,让意念变成 “遥控器”,连马斯克自己都说,这是在 “改变人类自身”。
目前 Neuralink 已经有 7 名受试者成功植入设备,其中首位患者 Noland 的经历简直像科幻片。2016 年潜水事故让他肩部以下瘫痪,2024 年装上设备后,不仅能靠意念玩《文明 6》《马里奥赛车》,还在三万英尺高空用大脑创作猫猫表情包。更牛的是,他现在每天用设备超 10 小时,14 个月的阅读量比之前 11 年半加起来还多,甚至靠这技术找到了工作,彻底摆脱了 “累赘感”。

想知道这神奇设备到底咋工作?其实原理没那么玄乎。大脑本质是靠电信号运转的 “生物计算机”,Neuralink 的核心就是搞定这些信号。手术时先用机器人在头骨上开个几厘米的小洞,把比头发丝还细的电极线(叫 “线程”)植入大脑,这些线程上的电极能精准读取神经信号,再通过蓝牙传到手机或电脑上。
首席科学家把这过程比作 “学识字”:先让设备和大脑互相熟悉。机器通过 AI 算法解码信号,人也要学着用特定方式 “想”,比如想移动光标时集中注意力,成功了就相当于 “得到奖励”,慢慢形成默契。现在初代设备有 64 根线程、1024 个电极,能实现每秒 10 比特的传输速度,比人类自然的设备交互带宽快了 10 倍。
不过早期设备也出过小问题。Noland 用了几周后,光标突然变迟钝,检查发现 85% 的电极线都位移了。后来医生才找到元凶 —— 手术时进入颅骨的 “气穴”,就像大脑和设备之间进了空气垫,一移动就把电极顶偏了。现在团队调整了手术方案,保持血液里二氧化碳浓度正常,不让大脑 “萎缩” 出空隙,这问题已经解决了。
目前最成熟的产品叫 Telepathy,直译就是 “心灵感应”。别误会,不是能读别人心思,而是能靠意念直接控制电子设备。只要能控电脑和手机,相当于间接掌控了整个数字世界 —— 看视频、写邮件、玩游戏全不用动手,连瘫痪患者都能获得 “数字独立性”。有受试者已经能用它做 CAD 设计,甚至操作机械臂写字,生活完全能自理。
但 Neuralink 的野心远不止 “助残”,而是要给人类 “加 buff”。马斯克觉得,人类大脑和外界的通信带宽太低,简直是 “信息传输瓶颈”。现在他们的目标是把带宽从每秒 10 比特提升到千兆级,未来装上设备的人可能比正常人交流更快,电子竞技说不定会出现 “脑机选手”。2025 年 10 月还要启动 “意念转语音” 试验,让 ALS 患者心里默念的话直接变成声音输出,彻底解决失语问题。
更让人期待的是他们的三年路线图:2026 年要搞 “盲视” 项目,给失明者植入设备,通过摄像头把画面转成电信号刺激视觉皮层,先实现低分辨率视觉,终极目标是 “超人视觉”;2027 年电极数量要突破 1 万个,能同时植入运动、言语、视觉多个脑区;到 2028 年,电极超 2.5 万个,甚至能调节深层脑区,治疗精神疾病和神经疼痛。
最颠覆的是,马斯克计划 2030 年把设备推广给健康人。想象一下,以后不用打字发消息,心里一想对方就能收到;玩 VR 游戏不用戴手柄,意念一动就能操控角色;甚至能直接用大脑连接 AI,瞬间获取海量知识。不过这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大脑数据会不会泄露?长期植入对身体有副作用吗?现在 7 名受试者都没出现明显不适,但长期影响还需要观察。
现在第二代手术机器人已经上岗,植入电极的速度比之前快 11 倍,每根只要 1.5 秒,还能深入大脑皮层下 50 毫米,安全性提升了不少。Neuralink 团队还在和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 Optimus 合作,未来可能实现 “意念控机器人”—— 自己躺着不动,机器人替你做饭、打扫,真正实现 “人机共生”。
从瘫痪者靠意念重获独立,到健康人可能拥有 “超能力”,Neuralink 正在撕开未来的一道口子。但这一切才刚刚开始,电极线能不能更细更稳?带宽能不能真的突破千兆?数据安全怎么保障?这些问题还等着技术来回答。或许十年后,“大脑装芯片” 会像现在用智能手机一样普遍,而我们今天讨论的 “科幻”,就是明天的日常。
关于 Neuralink 的 5 个常见问答
- 植入 Neuralink 设备危险吗?
目前 7 名受试者均未出现明显副作用,手术由机器人操作,精度比人工高很多。不过作为侵入式设备,需要开颅植入,仍存在手术风险,且长期影响还在观察中。
- 设备需要经常充电吗?
初代设备一次能用 4-5 小时,充电只要几分钟;下一代能用到 8 小时,未来目标是全天使用,可通过衣袖或睡枕感应充电,完全不用特意插线。
- 普通人什么时候能用上?
目前只针对瘫痪、失语、失明等患者开展临床试验,健康人版本计划 2030 年推出,具体时间要看监管审批和技术成熟度。
- 大脑信号会不会被别人 “监听”?
目前设备用蓝牙通信,未来会开发专属加密协议。Neuralink 强调数据安全是核心,会采用多重加密技术防止泄露,但理论上仍有被破解的风险。
- 能靠它实现 “读心术” 吗?
暂时不能。现在的设备只能解码简单的运动意图(比如移动光标)和言语意图,无法读取复杂的内心想法或记忆,未来也暂无 “读心” 相关规划。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