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跟人聊天、写东西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有些人说话特别干脆,听着就很清楚谁在做什么;而有些人半天说不到重点,绕来绕去才让人明白事儿。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小技巧 —— 用不用主动句。可能你没特意琢磨过这个概念,但生活里到处都是它的影子,今天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为啥主动句能让表达更有劲儿,又该怎么用它让自己的话更出彩。
先说说啥是主动句吧,其实特简单。就是句子里得有个 “主角”,这个主角明明白白地在做某件事,动作的指向也很清楚。比如 “小明把书桌收拾干净了”,这里 “小明” 是主角,“收拾” 是他做的动作,“书桌” 是被收拾的对象,一句话里谁干了啥、干了什么东西,全都清清楚楚。再比如 “妈妈煮了一锅香喷喷的排骨汤”,“妈妈” 是主角,“煮” 是动作,“排骨汤” 是结果,听的人一下子就能抓住重点,不用在脑子里多转个弯。这种直接把主角和动作放在前面的句子,就是咱们说的主动句。

反观咱们平时可能会用到的另一种句子 —— 被动句,就不一样了。比如 “书桌被小明收拾干净了”“一锅香喷喷的排骨汤被妈妈煮好了”,虽然说的是同一件事,但听着就没那么干脆,好像把主角藏到了后面,重点也跟着模糊了一点。不是说被动句不好,有时候确实需要用它,比如 “窗户被风吹开了”,不知道是谁弄的,或者没必要说谁弄的,这时候被动句就合适。但大多数时候,尤其是想把事情说清楚、让对方快速 get 到信息的时候,主动句肯定是更优的选择。
为啥主动句这么好用呢?首先就是它够直接,不绕弯子。生活里大家都挺忙的,没人愿意听半天还得猜 “到底是谁做的”。比如你跟同事说 “文件已经整理好了,放在你桌上”,用主动句把 “你” 这个主角和 “整理文件” 的动作说清楚,同事立马就知道该去拿了;要是说 “文件已经被整理好了,放在桌上”,同事可能还得愣一下,琢磨 “是谁整理的?是不是专门给我的?”,无形中就多了一层沟通成本。尤其是在工作场景里,需要传递的信息又多又杂,用主动句能减少误解,提高效率,这一点特别重要。
其次,主动句能让表达更有 “画面感”,让人更容易联想到具体的场景。比如你跟朋友分享周末的经历,说 “我带着狗去公园散步,它追着蝴蝶跑了好远,最后累得趴在草地上喘气”,这里 “我” 和 “狗” 都是主角,“带、散步、追、跑、趴、喘气” 这些动作一连串下来,朋友脑子里马上就能浮现出你和狗在公园玩耍的画面,感觉特别生动;但要是换成被动句,“狗被我带着去公园散步,蝴蝶被它追了好远,最后草地被它趴着喘气”,听着就别扭,画面感也弱了很多,好像原本鲜活的场景一下子变得冷冰冰的,少了点人情味。
还有一点,主动句能让说话的人更有 “掌控感”,也能让听话的人感受到你的态度。比如你跟家人说 “我明天会把家里的衣服都洗了,再把地板拖一遍”,用主动句把自己要做的事说出来,家人会觉得你很靠谱,知道你有明确的计划;但要是说 “家里的衣服明天会被洗了,地板也会被拖一遍”,家人可能会想 “是谁洗?是谁拖?会不会忘了?”,心里就没那么踏实。再比如道歉的时候,说 “我刚才说话太急了,没考虑你的感受,对不起”,用主动句承认自己的错误,对方能感受到你的诚意;要是说 “刚才话太急了,你的感受没被考虑到,对不起”,就显得有点敷衍,好像在回避自己的责任,道歉的效果自然就差了点。
不过,想用好转主动句也不是随便说说就行,还是有一些小细节要注意。首先得找准 “主角”,也就是句子里谁是动作的发出者。有时候咱们说话会不小心把主角弄丢,比如 “今天买了很多水果,打算做水果沙拉”,这里没说清楚 “谁” 买了水果,听的人可能会问 “是你买的,还是别人买的?”;改成主动句 “我今天买了很多水果,打算做水果沙拉”,加上 “我” 这个主角,一下子就清晰了。所以不管是说话还是写东西,先想清楚 “谁在做这件事”,把主角放在句子前面,主动句的基础就打好了。
然后要注意动作的 “准确性”,别用模糊的词,不然就算有主角,表达效果也会打折扣。比如 “他弄了一下电脑,后来能上网了”,“弄了一下” 这个动作太笼统了,到底是修了路由器,还是重启了电脑,听的人根本不知道;改成 “他重启了电脑,又检查了路由器,后来电脑就能上网了”,用 “重启、检查” 这些具体的动作,加上 “电脑、路由器” 这些明确的对象,不仅是主动句,还把事情的过程说清楚了,让人一听就明白。所以选对动词很重要,尽量用具体、准确的词,别用 “弄、搞、做” 这类模糊的表达,这样主动句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另外,还要根据场景调整主动句的 “语气”,别不管啥情况都用一种生硬的句式。比如跟长辈说话,“您先坐,我去给您倒杯茶”,用主动句但语气很委婉,既表达了自己要做的事,又体现了对长辈的尊重;要是说 “我给您倒杯茶,您先坐”,虽然也是主动句,但语气稍微有点硬,不如前面那句亲切。再比如跟朋友开玩笑,“你居然把最后一块蛋糕吃了,快赔我!”,用主动句带点俏皮的语气,朋友听了不会生气,还能一起闹着玩;要是说 “最后一块蛋糕被你吃了,你得赔我”,就少了点玩笑的感觉,可能会让气氛有点僵。所以主动句不是只有 “干巴巴” 的一种形式,结合语气调整,才能让表达更灵活、更贴合场景。
其实咱们平时已经在不自觉地用主动句了,只是没意识到而已。比如早上起床跟家人说 “我去刷牙洗脸,等会儿一起吃早饭”,出门跟同事说 “我先去取个快递,回来咱们再讨论方案”,这些都是很自然的主动句。但有时候也会不小心用错,比如写东西的时候,为了 “显得正式”,故意用很多被动句,结果反而让内容变得晦涩;或者说话的时候没找准主角,导致对方误解。这时候只要稍微提醒自己一下,“我是不是可以把主角放在前面,把动作说清楚?”,慢慢就能养成用主动句的习惯。
比如写日记的时候,别写 “今天在超市买了牛奶和面包,还遇到了小学同学,聊了一会儿天”,改成 “我今天在超市买了牛奶和面包,还遇到了小学同学,我们聊了一会儿天”,加上 “我” 和 “我们” 这两个主角,日记读起来就更有代入感,以后翻看的时候,也能更清晰地回忆起当天的经历。再比如发朋友圈分享旅行,别写 “在山顶看到了日出,拍了很多照片,特别美”,改成 “我在山顶看到了日出,拍了很多照片,那景色特别美”,加上 “我” 这个主角,朋友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你的心情,好像跟着你一起体验了日出的美景。
还有在给别人提建议的时候,用主动句也能让建议更易接受。比如朋友问你怎么学做饭,别写 “饭要慢慢做,步骤要一步步来,不能急”,改成 “你可以先从简单的菜学起,一步步跟着步骤做,别急,多练几次就会了”,把 “你” 作为主角,用 “学、跟着做、练” 这些主动的动作,朋友会觉得你是在为他考虑,建议也更有针对性,比空泛的提醒管用多了。
可能有人会问,“有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谁是主角,或者不想说谁是主角,那还能用主动句吗?”,这种情况其实也有办法。比如 “有人把楼道里的垃圾拿走了,现在楼道干净多了”,这里 “有人” 虽然不明确,但也是句子的主角,属于主动句;再比如 “最近天气变凉了,得多穿点衣服”,这里虽然没说 “谁” 要多穿衣服,但默认是跟听话的人说的,也可以看作是隐含了主角的主动句。所以就算主角不明确,只要咱们想办法把 “动作的发出者” 模糊地指出来,或者默认一个主角,依然能用主动句把事情说清楚,比直接用被动句要自然得多。
总的来说,主动句不是什么复杂的语法知识,而是一种能让表达更清晰、更生动、更贴心的小技巧。不管是日常聊天、写东西,还是工作沟通,多试试用主动句,把主角放在前面,把动作说清楚,你会发现跟别人的沟通变顺畅了,自己的表达也更有 “劲儿” 了。不用刻意去记什么规则,就从身边的小事开始,比如下次跟人说话的时候,先想想 “谁在做这件事”,然后把它说出来,慢慢你就会发现,主动句已经成了你的 “表达小帮手”,让你不管说什么、写什么,都能让人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白。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