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平时说话、写东西,总免不了想把意思说得更清楚,可有时候用力过猛,反而会让句子变得臃肿又累赘。就像买衣服时不小心选了大两号的款式,明明是想遮肉,结果反而显得拖沓又没精神 —— 这种在语言里 “画蛇添足” 的情况,其实就是大家常说的 “成分赘余”。可能有人觉得,多几个字而已,只要别人能懂就行,没必要这么较真,但实际上,多余的表达不仅会让信息传递变慢,还可能让原本清晰的意思变得模糊,甚至闹出让人哭笑不得的误会。
比如朋友约你吃饭时说 “我事先预先订好了餐厅”,听着是不是有点别扭?“事先” 和 “预先” 本来就是一个意思,放在一起说不仅没让语气更诚恳,反而显得说话人有点啰嗦;还有人发朋友圈会写 “今天亲眼目睹了一场有趣的街头表演”,“目睹” 本身就包含 “用眼睛看” 的意思,再加上 “亲眼”,就像给面包涂了两层黄油,看似丰富,实则多余。这些常见的表达问题,就像厨房水槽里没冲干净的泡沫,平时不注意可能觉得无所谓,但积累多了,就会影响整个 “语言厨房” 的整洁度。
不光是日常对话,网上冲浪时也总能碰到各种 “赘余文学”。比如刷到美食测评,博主可能会写 “这道菜吃起来口感非常鲜嫩”——“口感” 和 “吃起来” 其实是重复的,直接说 “这道菜口感非常鲜嫩” 反而更利落;还有些产品介绍会写 “本产品具有独一无二的独家设计”,“独一无二” 和 “独家” 意思差不多,留一个就够了,不然读起来总觉得绕得慌。有时候刷到这些内容,忍不住会想:要是少几个多余的词,是不是看起来更清爽?
可能有人会问:我也不想说废话啊,可怎么就不知不觉犯了成分赘余的错呢?其实原因挺多的。有时候是怕别人听不懂,总想着 “多解释一句总没错”,结果反而画蛇添足。比如跟同事说 “这个方案我们明天早上早点来讨论一下”,“早上” 和 “早点” 里的 “早” 其实重复了,直接说 “这个方案我们明天早点来讨论一下” 或者 “明天早上来讨论一下” 都可以,多出来的字完全是没必要的负担。还有时候是受习惯影响,比如从小听家里人说 “你把东西放在桌子上面”,明明 “桌子上” 就够了,可不知不觉就加上了 “面” 字,时间长了自己都没意识到这是多余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对词语的意思理解得不够透彻,把近义词叠在一起用。比如有人会说 “他的看法和我的意见基本相同一致”,“相同” 和 “一致” 意思相近,“基本” 和 “相同” 放在一起也有点重复,简化成 “他的看法和我的意见一致” 或者 “他的看法和我基本相同” 就通顺多了。再比如 “这个活动大约大概会持续两个小时”,“大约” 和 “大概” 本来就是一个意思,留一个就够了,不然说出来就像绕口令似的。其实很多时候,只要稍微琢磨一下词语的意思,就能避免这种不必要的重复。
不过大家也不用太焦虑,成分赘余并不是什么大毛病,只要平时多留意,就能慢慢改善。比如说话之前可以先在脑子里过一遍,想想 “这句话里有没有重复的词?”“能不能说得更简单点?”;写东西的时候,写完后再读一遍,把那些明显多余的词删掉 —— 就像给文章 “瘦身”,去掉多余的 “脂肪”,才能让句子更有 “线条感”。比如把 “我每天都要亲身亲自去菜市场买菜” 改成 “我每天都要去菜市场买菜”,把 “这篇文章的内容写得十分详细具体” 改成 “这篇文章写得十分详细”,你会发现,简化之后的句子不仅没丢失意思,反而读起来更舒服。
还有个小技巧,就是多留意身边的好表达。比如看电视剧时,注意角色是怎么简洁明了地对话的;读文章时,观察作者是怎么用最少的词表达清楚意思的。慢慢积累下来,自己说话、写东西时,就会不自觉地向这些好例子靠拢,成分赘余的情况也会越来越少。比如之前可能会说 “我在心里暗自下定决心要努力学习”,后来发现可以简化成 “我暗自下定决心要努力学习”,既保留了原意,又去掉了多余的 “在心里”,听起来也更干脆。
其实语言的魅力,就在于用最恰当的方式传递最准确的信息。多余的成分就像给漂亮的花朵裹上了厚厚的包装纸,不仅显不出花朵的美,还会让人失去欣赏的耐心。无论是跟朋友聊天、发朋友圈,还是写工作报告、日常随笔,把句子变得简洁利落,不仅能让别人更快 get 到你的意思,还能让你的表达更有力量。想想看,当你说 “我明天去看电影”,比说 “我明天打算要去电影院看电影” 是不是更清爽?当你写 “这本书很有趣”,比写 “这本书读起来感觉很有趣味” 是不是更直接?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重复的表达都要完全杜绝,有时候为了强调语气或者营造特定氛围,适当的重复是可以的。比如诗人说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里的 “轻轻的” 重复,就营造出了温柔的氛围,让人印象深刻。但这种重复是有目的的,和那种无意识的成分赘余完全不一样。关键在于区分 “必要的强调” 和 “多余的累赘”,不要让本该简洁的表达,变成拖泥带水的 “废话文学”。
现在再回头看看自己平时的表达,是不是也能找出一些 “语言赘肉” 呢?其实改善成分赘余的过程,也是让自己的表达越来越精准、越来越有魅力的过程。不需要一下子做到完美,只要每次说话、写东西时多留意一点,慢慢就能养成简洁表达的习惯。那么下次跟别人聊天,或者写一条朋友圈的时候,你会不会试着先 “瘦瘦身”,去掉那些多余的成分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